
儿童感染与哮喘
近年来,大量的临床观察和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呼吸道感染,尤其是肺炎支原体和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与哮喘发作密切相关,这一现象在儿童中较成人更为明显,尤其在5岁以下的儿童中感冒诱发哮喘或加重哮喘更为普遍且严重。众所周知:普通感冒和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哮喘最常见的触发因素,而病毒和支原体等引起的上、下呼吸道感染在儿童中约占85%,并且经常可以遇到由于肺炎支原体、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诱发一些已经达到良好控制哮喘患儿的病情明显加重,部分患儿甚至出现哮喘持续状态而需要住院治疗。尤其在当前气候变化很大,气温逐步升高时,家长喜欢带孩子到公园或公共场所游玩、奔跑,出汗一多,安静下来马上着凉,次日就出现发烧、咳嗽,甚至患气管炎或肺炎;有的孩子尽管没有发烧,但咳嗽剧烈,喷嚏连连,咽痛、扁桃腺肿大等。实际上,在当前这个季节,需要提醒家长注意的是:春季呼吸道感染明显增多,尤其是对于那些有哮喘、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病史的孩子,这些病原在作为感染原同时又可以作为过敏原被患儿吸入后,可直接导致呼吸道感染并诱发哮喘或鼻炎发作。最近,我们在临床上常常可以遇到感冒同时或过后不久出现喘息的患儿,仔细询问病史,基本上都可以发现他们都有类同的病史或交叉感染等诱发喘息发作的因素。 从上可见,呼吸道感染在支气管哮喘发生和急性发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呼吸道感染为什么能引起哮喘的发作呢?以往人们认为是肺炎支原体或病毒感染呼吸道后,削弱了机体的防御功能。但近年来人们通过研究发现:(1)、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不仅可作为感染源,而且也可作为过敏原,诱发机体产生特异性IgE,这种病原体特异性IgE长期停留在呼吸道粘膜的肥大细胞上,和再次吸入的过敏原发生变态反应,从而增加了炎性介质的释放和趋化性,引起气道平滑肌收缩,诱发哮喘;(2)、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可增加哮喘患儿原本因气道炎症中上皮细胞破坏后暴露的神经纤维的敏感性,从而使气道反应性增加并诱发哮喘;(3)、呼吸道感染可直接破坏气道紧密相连的上皮细胞,使气道上皮通透性增加、气道内的感觉神经末梢暴露,气道上皮的保护作用进一步丧失,气道内炎性介质的释放增加,从而诱发气道高反应性和哮喘;(4)、呼吸道病毒感染后还可以使患儿气道紧密相连的上皮细胞的间距增宽,从而使外界其他过敏原乘虚而入加重气道慢性炎症,导致患儿的小气道阻塞和气道反应性明显增高进而发生喘鸣,因此具有过敏体质的儿童更容易发生上述病原体感染后诱发的气道高反应性疾病。
引起呼吸道感染诱发哮喘发作或加重的病原体在不同的年龄组中的种类有所不同,在婴儿和儿童多数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而随着年龄增长,由鼻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引起的机会增多,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各年龄组均多见,但在婴幼儿则症状较重,喘憋明显。 呼吸道感染诱发哮喘常常起病较急,病初可见喷嚏、流涕、咽痛、发热、咳嗽、继而出现气急、呼气性呼吸困难等哮喘急性发作的症状,在肺部听诊可闻及明显的哮鸣音。其中部分不典型患儿仅表现为久咳不愈,尤其在夜间、清晨或活动、哭吵后更为严重。尤其哮喘患儿如果合并感染,对常规使用的抗生素疗效不明显甚至无效,尤其对青霉素、先锋霉素类抗生素效果更不理想。有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未对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兼顾治疗,就很可能延长病程或出现病情反复。也有部分不典型哮喘患儿未得到及时明确诊断,往往导致患儿四处就医,最后表现为慢性咳嗽。因此,在遇到过敏性哮喘、鼻炎、结膜炎等合并感染时必需兼顾基础疾病的联合治疗。选用抗生素时要考虑大约有1/3-1/4的患儿是肺炎支原体感染,这部分患儿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比较敏感。
本文是曹兰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