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谢沛霖 三甲
谢沛霖 主任医师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周围血管病科

冬至养生从避寒开始

1320人已读

冬至时气的到来,意味着一年当中最冷的日子来临。那么冬至过后,人们如何安全过冬防冬病呢?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冬至养生重在养心,顺时奉养等。*****提醒大家在冬至的时候要注意保暖,防止寒气的侵入,带来疾病。指导专家

避寒

《黄帝内经》上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逆之则伤肾”。仔细分析这段冬季养生的文字,就会发现其实里面要叮嘱我们的就两个字——“避寒”。“早卧晚起”为了“防寒”,“必待日光”为了“散寒”,“去寒就温”为了“驱寒”,“无泄皮肤”为了“御寒”。

寒气是导致众多疾病的直接原因。寒性凝滞会使经脉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寒性收引会令经脉拘挛抽搐,关节屈伸不利;尤其是年老体弱者遇到寒气侵入,一些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都很容易发生,所以天气寒冷时,出门最好戴上暖帽、口罩、手套避免寒气的侵入。

补阳

冬至时节的到来,意味着正式步入了最寒冷的三九天。冬季养生防冬病,需驱寒补阳。驱寒补阳的方法很多种,可以借助温阳食品进行补阳,比如芝麻,当归,羊肉等等温阳食物,也可以中医艾灸。艾灸疗法是一种健康、操作简便的疗法,在家便能施灸。

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这个阴阳交接的时候艾灸神阙穴是激发身体阳气上升的最佳时间。在冬至前后四天,加上冬至这一天共九天中,可以通过用艾条灸神阙穴的方法养生。把艾条点着后以肚脐为中心,熏灼肚脐周围就可以了。注意不要烫到皮肤,有温热的感觉即可。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钟。
神阙穴是五脏六腑之本,为任脉、冲脉循行之地、元气归藏之根,为连接人体先天与后天之要穴。艾灸神阙穴可益气补阳,温肾健脾,祛风除湿,温阳救逆,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对身体非常有好处,甚至会使人第二年都少生病。

艾草是一种纯阳性的植物,更是一味中草药,它在燃烧过程中,能穿透人体皮肤组织,产生温热效应,循经走络,激发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病养生作用。在进行艾灸时,应找准穴位,可艾灸神阙穴、足三里穴和三阴交等养生穴位,通过艾灸可强体固本。艾灸时要注意,刚吃完饭或空腹时不宜灸脐。另外艾灸时要注意保暖,慎风寒,施完灸半小时内不宜沾冷水,饮冷水。

藏精

《黄帝内经》提出冬天养生以“藏”为主,藏就是使精气不得外泄。多睡晚起,少食少汗,意气平和,甚至不能特意通便利尿,瘦身减肥等。中医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故肾藏精,不得外泄,在春季的时候,这样才不会发生外感发热性等疾病了。冬至养生应以养精蓄锐、休养生息为主,这是符合“天人相应”的中医原理的。冬至要三藏,首先要节欲保精,不能过度进行房事,过度疲劳,在运动上要避免大量出汗和激烈运动等;其次要心神调和,尽量不要熬夜;最后要控制情绪,不能过分喜怒哀乐。在运动调养方面,适当运动,冬至后不能剧烈运动,微汗即可。由于冬季天气寒冷,四肢较为僵硬,所以锻炼之前的热身活动非常重要;衣着要根据天气情况而定,以保暖防感冒为原则。

防病

冬至时节,心脏病、脑血管病等重病患者,一定要多加小心,这是医生们根据节气变化发出的健康预警。冬至是人体机能变化最剧烈的一个节气,也是疾病最容易加重的一个节气。因为天气寒冷,人体的血管收缩,很多心脏病人、脑血管病人容易在冬至前后出现问题,而原来就重病缠身的老病号,这几天也容易旧病复发。专家提醒老病号们,在冬至前后要注意保暖,慢性病人认真服药,并密切注意身体出现的异常变化。专家介绍,在严寒、低气压、温差大的气候状况下,老年人常不能适应,容易感到头昏、胸闷、恶心、全身关节疼痛。民间常说“冬至是老人的一个关口”,的确有一定道理。所以需要特别注意防寒保暖,多晒太阳,出现任何不适,最好马上就医。

冬至进补,来年打虎

“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这一谚语流传已久。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食宜清淡,不宜吃浓浊、肥腻和过咸食品。冬天阳气日衰,脾喜温恶冷,因此宜食温热之品保护脾肾。吃饭宜少量多餐。应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多,糖类、脂肪、盐少。

养生进补原则

一要有保温功能。即多吃能增加热能供给,富含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包括肉类、蛋类、鱼类及豆制品等。

二要有御寒功能。医学研究表明,人怕冷与其体内缺乏矿物质有关。因此,应注意补充矿物质。中国人一般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只要不偏食,就可以保证人体对钾、铁、钠等矿物质的需求。

特别怕冷的人可多补充一些边根带皮的蔬菜。专家认为,这类蔬生长在土壤里,其根部和皮壳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及营养素。

三要有防燥功能。冬季气候干燥,人们常有鼻干、舌燥、皮肤干裂等症状,补充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十分必要。维生素b2多存于动物的肝、蛋、乳中;维生素c主要存在于新鲜蔬菜和水果中。

进补以补肾为主
冬至进补,当以补肾为主。气虚者常见气短、乏力、语调低微、神疲、自汗,脸色苍白无光泽等。血虚者常见头昏眼花、腰体麻木、心慌心悸、失眠、面色萎黄、舌质淡白,女性月经量少、色淡等。
阳虚者以畏寒怕冷、四肢不湿、溏便、阳痿为主。阴虚者以午后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口干为主。
生活中有气血两虚、阴阳两虚,亦有气阴两虚者或气血阴阳皆不足者,进补时自己把握不了的,当请医生指导。
气虚者可以黄芪与红枣、桂元煮食,还可吃些人参、党参,人参若长服不宜量大,每天1—3克炖水喝即可。
血虚者可选用红枣、桂元、熟地、桑葚子等养血之物。
阴虚者可服西洋参、枸杞子、南北沙参、麦冬、石斛、龟板、鳖甲。食物中有乌骨鸡、甲鱼,均是滋阴佳品。
着重向大家推荐的补品一是核桃,此乃长寿食品,补肾阳佳品,生熟均可食,炖吃也行,每天吃两三个很有益处。二是枸杞子,补肾阴很好,可泡水、泡茶、煮粥。这两种补品经济、易买到、食用方便,进补未必就要贵重物。

四类人常会“虚不受补”

脾为后天之本,只有脾胃功能正常,消化吸收能力才好,进补才能有效。而四类人常常大量进食人参、鹿茸、阿胶等高级滋补品,不仅得不到增强体质的好处,反而还会出现一些肠胃不适的症状。*******指出,一般以下四类人常会出现“虚不受补”的现象。

(1)一向脾虚的人,进补后承受不了,就会发生腹胀、不能消化甚至拉肚子等现象。

(2)胃寒的人进补后消化不了,会发生腹痛。

(3)肝郁、心情不好的人也不受补,进补后会腹胀。

(4)胃中有火的人,进补后会感觉胃中吞酸嘈杂,恶心欲呕。

专家认为,对冬不受补的人,应在进补前先调理脾胃。不辨体质就进补,则“脾胃易损,百病丛生”。

谢沛霖
谢沛霖 主任医师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周围血管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