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角膜捐献有感】写在英雄民警杨建军捐献角膜之后
我是一位角膜移植医师,难免不时和生死离别的故事交集,即使经年累月的理性专业训练不能轻易在移植手术时带上过多的感性色彩,但看着那一枚枚晶莹剔透的角膜重新又在一位位鲜活的生命里绽放出活力,总还是情不自禁唏嘘又高兴,唏嘘的是逝去的那些捐献者,高兴的是受捐者从此远离疾病和黑暗。
作为人类器官组织移植史上最成功的角膜移植手术,最为关键的仍然是这些幕后英雄的捐献者,由于他们的付出和赠予,完成了生命的再生和延续。特别是在中国,一个捐献率在全世界排名最低的国家,一个对于逝者身后有着诸多“保守旧俗”想法的国家,捐献者和他的家庭仍然要突破重重的障碍和困难。在捐献者背后,有无数的感人故事,有对子女的眷恋,有子女对父母的不舍,但他们都毅然决绝地选择了奉献,选择了延续。曾经一位知名的主任医师在独生女因患严重抑郁症离开、最悲痛的时候,亲自电话到我们眼库,选择把女儿最宝贵的角膜留在人间,帮助复明了两位和他女儿年纪相仿的圆锥角膜患者。
而当我看到了这位捐献者杨建军兄弟的妈妈给他写的信时,眼泪夺眶而出,人世间最美好的母子之情和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跃然纸上。每接受一次捐献的角膜,我们自己团队的每个人就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涤荡。

近年来,由于进口角膜被禁止,推动角膜捐献迫在眉睫。这些已经离开人世却将角膜留在人间的英雄,我们将他们视作既是保卫疆土又是开彊拓土的烈士。尽管政策和法规制定、公民捐献意识提升、眼库建设、社会舆论引导、角膜移植技术推广、基于综合性大医院强制性死亡通知系统强制推行(HCRP)等构成的综合生态体系中各组成成分都缺一不可,但其中最为关键的还是公民捐献意识的提升。
本文是陈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