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指南
发表者:任建安 人已读
通俗的说,肠瘘就是肠子破了,肠液外溢引起腹腔感染、出血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所以'瘘'字是一个病字头,表明肠瘘也是一种病。在外科医生的眼中,其实肠瘘是一个非常危重的病。
因为肠液外溢进入腹腔,肠液里面含有大量的细菌、消化酶和胆盐等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所以会刺激腹膜,引起机体的强烈反应。在肠瘘发生的初期,会出现严重的感染、休克和呼吸功能障碍等多脏器功能障碍。
早年,肠瘘的死亡率高达百分之六七十。随着外科技术的改进,特别是重症监护技术的提高,大量的肠瘘病人,在肠液漏出的第一次打击以后,能够幸运的存活下来。所以亲人们也经常会问,发生了肠瘘,下一步该怎么办?
首先是通过造影,ct来明确诊断。明确是肠瘘以后,最好的办法是要请更上级的医生来处理这种情况,因为原手术医生本身的心态可能已经乱了。还有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就是把病人送到专科医院去,专门治疗肠瘘这一疑难疾病。
如果原手术医生很有经验,经常处理类似的情况,也可以由他继续接诊。
而作为病人家人则要了解肠瘘大致的诊治策略与方案。
肠瘘的传统治疗策略是阶段性治疗策略。这就是:第一阶段先进行复苏与评估。通俗的讲就是先救命,再治病。先通过液体复苏治疗改善病人的休克状态。通过脏器功能支持手段,改善受损的脏器功能。在病人稳定以后,再去做造影检查,ct检查,明确肠瘘发生的部位和肠瘘的引流情况。
在第一阶段,病人大都是住在ICU里,病情比较危重,场面比较壮观,家人也比较着急,但是要相信ICU的医生在处理这类情况时是比较有把握的,基本上都能胜任。作为家人,很重要的是要跟ICU医生与手术医生进行沟通,就肠瘘发生以后的其他治疗,比如说就引流情况,引流方式是否需要改进,是否需要再次手术进行沟通。不能认为病情稳定了,就可以一直在ICU住着,要想办法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病人一旦发生肠瘘,原来的乳胶管引流就不能满足治疗的目的了,就要把它更换成双套管引流。如果没有引流,还要设法通过微创的方法,或再次手术的方法,对肠瘘进行引流。
如果病人仍有持续的发热,白细胞持续的增高,往往提示引流是不满意的。即使病人已经做了再次手术,也要对他进行反复的评估,比如说ct,造影,以明确有没有需耍再次、第三次进行介入的需要。
如果病人引流满意了,病人将进入第二个阶段,就是等待维持阶段。如果病人有治愈的可能,这个等待阶段就是一个积极的促进肠瘘自行愈合的阶段。我们在文章后面要向大家介绍这一方法。
如果明确了肠瘘没有治愈的可能,那就要为三个月后的确定性的手术做准备。不要指望在肠瘘早期就能做确定性手术。所谓的确定性手术就是肠瘘的切除,肠管吻合手术。因为手术粘连,腹腔炎症重,以及死亡率高,除非上次手术明确是技术条件引起的,一般已经否决了早期做确定性手术的策略。
在第二个阶段,也就是等待维持阶段,主要的任务有两点,一个是加强营养,一个是加强机体机能的锻炼。
营养治疗要尽量的从肠外营养转向肠内营养。机体机能的锻炼可采取三步曲的方法进行恢复。就是要坐起来,要站起来,还要走起来。病人能够自由行动后,甚至还要刻意去爬楼梯进行更强的体能锻炼。这样可促进机体的功能能够恢复到生病前的健康状态,将来以最佳的状态迎接确定性手术。
经过大概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可以迎来再次确定性手术的机会,这就是切除肠瘘,重新吻合肠管。
为什么要等三个月呢?这是由腹部手术以后,腹腔的病理生理的变化来决定的。一般在手术以后的十天左右,腹腔会形成严密的粘连。在这个期间手术,医生是无法分离这种粘性的。但是经过肠内营养支持和锻炼以后,大概在三个月左右,这些粘连会变成可分离的膜状粘连。
这就是我们肠瘘的病人要等待三个月以后才能手术的原因。当然时间因素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如果病人三个月以后营养状态仍然很差,器官功能状态恢复的不好,病人也是无法接受手术的。
由于肠瘘阶段性治疗持续时间比较长,需要处理的问题非常多,经济花费也非常大,病人痛苦,家人焦虑。所以在肠瘘发生以后,病人和家人都希望能够尽快治好。其实,手术的医生也有同样的心情。所以近20年来,我们为了实现快速治愈这一目的,专门研究了肠外瘘的早期快速自愈疗法。
所谓自愈,就是不经过手术,通过非手术的方法促进瘘口自行闭合。'自愈'不是不管病人,让瘘口自行慢慢的生长。而是医生采取各种先进的治疗手段,通过综合治疗,促进瘘口的自行闭合。
这一治疗策略的主要原则就是在明确肠瘘以后,采取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全肠外营养支持和生长抑素的连续使用,来达到促进肠瘘的瘘道快速形成。最后通过纤维蛋白胶封堵,OTSC夹闭等方法促进瘘快速自行愈合。
作为总结,在肠瘘发生以后,尤其是早期瘘,应该首先争取施行早期快速自行愈合疗法,促进瘘口自愈,减少病人痛苦,降低花费。如果没有自愈的可能了,则要采用阶段性治疗的策略,按部就班的治疗肠瘘,不要过于匆忙,急于寻求决战,就是过早的进行再次确定性手术。
本文系任建安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任建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8-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