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风湿患者,不再做“迷途羔羊”
“生物导弹”,瞄准难治性类风湿
天渐寒冷,风湿专科门诊却逐渐“热”了起来。蜂拥而来的患者当中,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占了一定的比例,以30~50岁的女性居多。
她们大多都有一双被病魔折腾得变了形的手:有的状如鸡爪,有的状如梭形;有的关节肿痛,提笔取物十拿九不稳,功能尽失。往日的“纤纤玉手”不再可见。有的患者则更为悲惨,像34岁的李女士,不仅手指变形疼痛,腿亦受影响,两脚掌每走一步都疼痛难忍,只能在家人的搀扶下走进诊室。“说是如上刀山也不过分。”她如是形容自己的惨状。
李女士两年前被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在这两年之中,所有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用药物,如消炎止痛药、羟氯喹、甲氨蝶呤、皮质激素、中药等,她几乎都试过了,但关节肿痛仍然反复发作,还伴有低热,夜不能寐。
被收入院后,医生建议李女士接受一种新药的治疗,结果在注射该药后三天,关节肿痛症状明显缓解,一周后停用止痛药、激素,之后关节痛、发热等症状基本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李女士所注射的新药,是一种生物制剂。生物制剂的应用,是近年来类风湿性治疗的一大进步,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据张晓(广东省人民医院风湿内科教授)介绍,约有10%~20%的类风湿患者属难治性类风湿,就如同李女士一般,常规的治疗都用遍了,仍无法控制住病情发展。虽然比例不算大,但基于庞大的发患者群(国内有400多万类风湿患者),难治性类风湿患者人数亦相当可观。
以往对于难治患者,医生们基本上是束手无策。生物制剂的出现,给这些患者带来一缕曙光,它能使70%的难治患者的病情得到很好的缓解和控制。
本文是李晓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