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黄芳 三甲
黄芳 主任医师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白内障专科

白内障手术简介

2001人已读

白内障手术是最古老的一种外科手术,有记录的文字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750年汉谟拉比法典。公元前600年,印度有名的外科医师Susruta利用一种小刀将混浊白内障向后推入玻璃体腔使患者重获光明,称为针拨术(couching),该手术至今在非洲和亚洲部分地方还可以见到。1753年法国的外科医师Jacques Daviel独创下方角膜透明切口摘除白内障。1865年德国Albrecht von Graefe通过更小的巩膜切口完成了晶体摘除。1948年英国Harold Ridley首次为患者植入眼内人工晶体。随显微镜出现和发展以及晶体材料不断更新,标准的囊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在世界各地很快普及,挽救了数亿计白内障盲。1967年由Charles Kelman发明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将白内障手术从一般的复明手术发展为高质量、高效率、高满意度的屈光手术。

目前,主流的白内障手术方式主要是两种: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manual small-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MSICS) 和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phacoemulsification,PHACO)

MSICS具有成本低易开展等优点,可使患者获得近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治疗效果,受到发展中国家及贫困地区眼科医师的大力推崇。手术主要采用5~6 mm的巩膜隧道切口,术中植入硬性人工晶状体。由于手术切口较大,术后带来的术源性散光较大。目前在我国,MSICS已然成为贫困地区免费白内障手术的首选术式。总之,MSICS的普及,在节省社会财力投入的前提下,将大大提高白内障的手术率和治愈率。

PHACO自1967年由Kelman等发明以来,历经4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最主流的白内障手术方式。手术主切口小于3mm,可植入各种高端折叠人工晶状体。近年来,随着超声乳化仪的安全性、高效性和前房稳定性的不断提高,手术方式逐渐由碎核向劈核转变,手术主切口也不断减小。减小手术切口就能够减少手术源性散光,加快术后屈光恢复稳定的速度,提高前房稳定性更好,降低了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害,并显著降低术后眼内炎的发生率。但是PHACO的手术费用要比MSICS高。

Nagy等于2009年首次报道了利用飞秒激光辅助进行白内障手术。飞秒激光可以用来制作透明角膜切口,晶体前囊膜切开,晶体核裂解以及角膜缘松弛切开矫正散光。与目前主流超声乳化手术比较,飞秒激光前囊膜切开形状、大小及居中性可靠、一致和精准,大大提高了预估有效晶体位置的能力;飞秒激光晶体核裂解可以显著缩短了超乳时间,降低了超乳能量,提高手术安全性;飞秒激光还可获得非常准确的角膜切口,降低切口渗透发生率。因此,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联合散光、多焦等人工晶体植入术相得益彰,极大地提高了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其主要缺点是费用较高,仍需超声乳化手术完成部分手术步骤。

黄芳
黄芳 主任医师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白内障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