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
| ||
1914年人们在应用奎宁治疗疟疾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治愈了患者的房颤,随之其有效成分奎尼丁于1918年面世,被正式用于房颤的复律。20世纪50年代,普酰胺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得到充分肯定,成为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药物。20世纪60年代利多卡因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以能有效地纠正心肌梗死患者的室速而备受青睐。与此同时,化学上相继合成出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索他洛尔)及抗心绞痛药(异搏定和胺碘酮),它们都有很强的抗心律失常作用。20世纪70年代又合成了英卡胺、氟卡胺,至此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发展达到顶峰。 有心律失常患者是否需要和如何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应因人而异。要正确地评估患者接受该药后的获益/风险比,严格适应证,无器质性心脏病且病状不明显者可不必用药,症状明显者首选β受体阻滞剂,酌选慢心律药,如心律平、异搏定,这些药物对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引起心律失常的危险不大,但不宜用脏器毒性大的胺碘酮。对心肌梗死或慢性心衰患者出现室早或非持续性室速,以对因、对症治疗为主,纠正心肌缺血和心衰。若患者心功能差,心律失常又频繁发作,则宜选胺碘酮,但应避免用可能导致预后恶化的心律平等。总之,抗心律失常药物要尽量不用,非用不可者,功能性可选心律平,器质性宜用胺碘酮。
|
本文是王麦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有帮助
收藏
举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