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卫光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痛经资料汇编

老中医治痛经经验集粹

发表者:邢卫光 人已读

痛经,指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地出现小腹疼痛。一般于经前一二天,或行经第一天疼痛明显,行经第二、三天逐渐减轻以至消失。亦有延续至经净,或经净后才发生腹痛者。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亦可波及全腹或腰骶部作痛,或有外阴、肛门坠痛。疼痛性质有绞痛、刺痛、灼痛、挚痛,隐痛,坠痛。严重时伴见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甚至昏厥。西医学指出,痛经患者,一般妇科检查都无器质性病变,可见子宫颈口或子宫颈管狭窄、子宫过度倾屈、或子宫内膜整块脱落等因素,造成经血潴留,刺激子宫收缩。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球压积、血沉、雌二醇、孕酮等指标偏高。经血膜片组织化学测定,酸性磷酸酶、糖原含量均降低,前列腺素F2d含量异常增高,引起子宫肌和血管痉挛性收缩。本病常发生于月经初潮或初潮后不久,故又称原发性痛经。

中医学认为其病机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不通之原因,有虚有实,或由于冲任胞宫失于荣濡,或由于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诸病源候论》即曰:“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景岳全书》亦指出:“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者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揉可按为虚,拒按拒揉为实”,叙述与临床相符。凡素体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肝肾亏损,皆可致冲任受损,血海虚少,冲任胞宫失濡;或因气滞血瘀,寒凝胞中,湿热下注;或素多抑郁,以致气机失于条达,邪气与血相干,血海气盛血实,冲任胞宫阻滞不畅,皆可发生痛经。

庞泮池经验

⒈审证求因固其本

庞氏认为,痛经并非是一种单纯的症状,而是一个周期性发作的病症,治“痛”必须审证求因,标本兼顾,痛时治标,不痛时而本,贯序用药,才能根除病痛,庞氏认为原发性痛经,乃先天不足,肾气未充,肝血不旺,胞宫失于润养,临经易受寒邪侵扰;或胞宫发育欠佳,气血不循常道,脉络阻滞,不通则痛,故大补肝肾,调养气血,促进胞宫胞脉的发育为固本之要。临床常用淫羊藿、巴戟天、菟丝子、肉苁蓉、黄精、生地、熟地、白芍。胞宫虚寒者加桂心、吴茱萸;气血失畅者加当归、川芎、香附、青皮。或以乌鸡白凤丸、河车大造丸等血肉有情之品,经后连服至下次月经前。继发性痛经常见于育龄女性,治本关键在理气活血,清热化瘀,软坚散结,疏通冲任,使癥化气顺血畅,痛经自愈。临床常用炙鳖甲、石见穿、夏枯草、生牡蛎、炙乳香、炙没药、薏苡仁、桃仁、丹皮、丹参、败酱草、红藤、血竭。如肝气郁结可加柴胡、郁金。

⒉寓补于通治其标

庞氏认为,痛经临床症状虽分虚实,但实证所见无几,大多为虚实夹杂、寒热并见或本虚标实。如年青女性,多见经前腹痛,得热或下血则痛减,治疗应以“通”为大法,但加强攻猛进,则可能欲速不达。庞氏强调,必须“寓补于通”,在滋补肝肾的基础上,合用温经汤加减。下血不畅者加泽兰叶、茺蔚子活血祛痰不伤正;乳房胀痛者加制香附、延胡索疏肝理气兼调经;膜样痛经者加花蕊石促进子宫内膜脱落。又如内有癥瘕索疾之患,治疗应攻补兼施,特别是经期用药应注意扶正,用四物汤加炙鳖甲、炙乳香、炙没药、生茜草、艾叶、延胡索、徐长卿共奏补血滋阴、软坚消癥、行气活血止痛之效,尤应重用徐长卿(30g),以镇静止痛。情志不畅加柴胡、郁金;下血块多加桃仁、红花、牛膝、失笑散;便秘加瓜蒌仁、制大黄,后者泄热通腑,具有清热消炎之功。

⒊守常达变求其功

对子宫内膜异位症伴盆腔炎的顽固涌经,临症见经行小腹疼痛抽紧,出冷汗,月经量多,下血有块,舌黯红,脉弦紧或细数,庞氏认为,此证除有血瘀之外,另有寒邪作祟,取活血化瘀佐以温通阳气之法,驱散阴霾,用吴茱萸、桂心、艾叶、小茴香。如腹痛喜温,口干舌红之下寒上热之证,以吴茱萸、桂心、艾叶、丹皮、赤芍、生地。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编.妇科名家庞泮池学术经验集.2004年第1版]

哈荔田经验

哈氏认为痛经的发病机理不外乎冲任二脉气血运行不畅,经血滞于胞中所致。在治疗上,强调着眼于“不通”这一主要矛盾,并结合证候的虚实寒热,或温而通之,或清而通之,或补而通之,或行而通之。

⒈温而通之:痛经因脾胃阳虚者,疼痛特点为拘急孪缩,抽引作病,喜温喜按,经量少,色谈,舌淡苔滑,脉象沉迟,或伴见腰膝冷痛,酸软无力,食欲不振,呕恶便溏等症状。治疗大法,总以温通为原则,但前者属实,常用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汤为主,温化瘀血;后者属虚,恒用理中汤、小温经汤为主,温阳通经。

⒉清而通之:痛经之属于热型者,主要因肝气郁久化热,血热气实,肝络不通所致,若兼有湿热下注,则可并见小便赤涩,带下黄浊等症。治以清热凉血通经为法,多用丹桅逍遥散或陆九芝清热调经汤加减,兼夹湿热者,则伍用苦寒燥湿之品。临床尚有因湿热内阻,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痛经者。治疗则需以清热燥湿为主,配合滋阴凉血化瘀之昧,多用龙胆泻肝汤或八正散加减。

热性痛经也有因肝肾阴虚,水不涵木,相火不藏,肝络不能条达而形成者,治疗原则虽然也以清通为法,但不用苦寒辛燥的药物,以免枯涸其阴。宜用滋阴涵阳,壮水制火,佐以活血通经之品,多用六味地黄丸或麦味地黄丸类加诚。

⒊行而通之:痛经之因于气滞血瘀者,其证属实,治当行而通之,“行”包括行气滞,活血消瘀两个方面。偏于气滞者宜调气定痛,多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偏于血滞者,需行瘀定痛,多用膈下逐瘀汤或琥珀散加减。

⒋补而通之:痛经之因于虚者,治疗原则宜补而通之,特别在经期往往还侧重于通。虚性痈经尚有气虚及血、血虚及气的不同情况,前者多有气短无力,心悸少寐,纳呆便溏之类症状,治从心脾,兼予行气化瘀。

[高春媛,等.中医当代妇科八大家.中国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版]

罗元恺经验

⒈气滞血瘀证

⑴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方):延胡索、乌药、枳壳、香附、当归、川芎、赤芍、桃仁、五灵脂、红花、丹皮、甘草。

加减法,经量过多者可加益母草、山楂炭;经量过少者,可加牛膝、丹参。

⑵田七痛经胶囊(自制方·已投产),田七末、醋炒五灵脂、蒲黄、延胡索、川芎、小茴香、广木香、冰片。

用法:每日3次,每次3~6粒

⑶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五灵脂(酒研)、蒲黄(炒香)等分为末。每服6g,先用醋调成膏,再用水煎,食前热服。

⒉寒凝血瘀证

⑴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方):干姜、肉桂、小茴香、五灵脂、蒲黄、没药、延胡索、川芎、当归、赤芍。

加减法:恶心呕吐者,去没药加半夏、吴茱萸;昏厥者先针刺人中,灸足三里、三阴交。

⑵良方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方):肉桂、牛膝、莪术、当归、川芎、芍药、丹皮、人参、甘草。

加减法:疼痛明显者,可加入延胡索,并用田七末冲服;恶心呕吐者,可加入生姜、半夏;包块明显者,加入三棱。

⒊血热壅阻证

⑴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方);生地、柴胡、牛膝、当归尾、川芎、赤芍、红花、桃仁、枳壳、桔梗、甘草。

加减法:月经过多者,可去川芎加入益母草、地榆;月经过少者,加入丹参、丹皮。

⑵清化饮(《景岳全书》方):生地、芍药、黄芩、丹皮、麦冬、石斛。

加减法:为了增强其止痛作用,可加入香附行气以止痛,或冲服田七末。

⒋精血亏损证

⑴归肾丸(《景岳全书》方):当归、熟地、枸杞、山萸肉、淮山药、杜仲、菟丝子、茯苓。

⑵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加减法:为了避免熟地之滋腻及加强止痛作用,可加入砂仁、木香以行气醒脾止痛。

⑶调肝汤(《傅青主女科》方):当归、白芍、山药、山萸肉、巴戟天、阿胶、甘草。

⒌阴虚夹瘀证

⑴六味地黄汤(《小儿药证直诀》方):地黄、山萸肉、淮山药、茯苓、丹皮、泽泻。

⑵二至九(《医方集解》方):女贞子、旱莲草。

⑶失笑散(见前)

本分以六味地黄汤滋养肾阴,二至丸养育肝阴,失笑散化瘀止痛,三方配合,具有标本并治之妙。

[高春媛,等.中医当代妇科八大家.中国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版]

裘笑梅经验

痛经是妇科的常见病,临床当分虚、实两大类型进行辨证施治。

⒈实证

⑴气滞血瘀型:疏肝理气,活血祛瘀。主要方剂:柴胡疏肝散、少腹逐瘀汤之类。作者应用氏传秘方调经定痛散效果卓著。若配合针刺合谷、关元、三阴交,方法简便,取效更快。

⑵寒凝型:温经散寒。主要方剂:吴茱萸汤加减(吴茱萸、内桂、防风、细辛、当归、艾叶、川芎、干姜)。

⒉虚证

⑴气虚血少型:补气养血。主要方剂:胶艾八珍汤、圣愈汤之类。

⑵虚寒型:温经补虚。主要方剂:温经汤、当归建中汤之类。

⑶肝肾阴亏型:主要方剂:调肝汤、一贯煎之类。

对于痛经的辨证,作者认为应掌握如下要点:即气滞为主者,胀甚于痛,常感时痛时止;血瘀为主者,痛甚于胀,多持续作用。以虚、实而言,经前或经行作痛多为实证,经后作痛多属虚证;喜按为虚,拒按为实;绞痛为寒,刺痛为热;得热痛减为寒,得热痛重为热。本病之治疗原则,以调畅气血为主,所谓“通则不痛”,虚则补而通之,实则行而通之,寒则温而通之,热则清而通之。间有纯虚无滞者,且补养气血,使气血充足,痛经自愈。

[邱昭慎.裘笑梅妇科临床经验选.1982年08月第1版]

刘奉五经验

刘氏认为:引起痛经的因素比较复杂,而且相互交错或重复出现,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⒈肝郁气滞:由于忧思郁怒,气机不得宣畅,气滞则血瘀,滞于胞宫而作痛;

⒉血瘀气阻:血不循经,阻滞于胞中形成瘀血,阻碍气机流畅;

⒊寒湿凝滞:经期淋雨感寒或过食生冷,寒湿客于胞中,凝聚而不行;

⒋肝郁血热:肝郁日久化热,气血郁结。不能宣通,聚于胞中;

⒌湿热下注:湿热搏结,阻碍气血不得通畅;

⒍气血亏虚:胞脉空虚,运行不畅,经血瘀滞;

⒎脾胃虚寒: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血脉虚寒,经来寒气客于脾胃。

临床上均以经前及经期腹痛为主症,其病理实质为气滞血瘀,经脉不通,故应抓住这一主要矛盾,辨证求因以治其本。

[北京中医学院编.刘奉五妇科经验.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55]

蔡小荪经验

痛经一证,一般皆以止痛为主。蔡氏则不单纯止痛,强调辨证求因,主张“求因为主,止痛为辅”。认为痛经病大多系经血排出障碍,瘀滞不畅引发疼痛。究其因由,或经气受寒,寒凝气血,气血瘀滞不畅;或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冲任不利,经血不得畅行;或宿瘀内结,内膜异位,新血不能归经,瘀血不能排出;或脾气虚弱,血行迟滞,经血流通受碍。对此,蔡氏以《素问·调经论》“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为原则,治以“通法”为主,以当归、牛膝、香附、延胡索、丹参、白芍各9g,川芎、红花各4.5g为基本方。以养血通络为大法,养血以四物汤温养,使血得温而行;通络以牛膝、香附、丹参、红花理气活血,使瘀血去而新血去。蔡氏指出:当归、川芎养血活血,可通血中之结;更喜加桂枝辛温通散以增药力。香附为气中血药,合延胡索为理气行血止痛之品,可通气分之郁,此乃借鉴古人“治血病必然理气”和“调经以理气为先”之说。

辨证加减:如寒凝瘀滞者,加温通之木香、小茴香、吴茱萸、肉桂、煨姜等;如肝郁气滞血瘀者,加行气活血之乳香、乌药、苏木、金铃子;如宿瘀内结之膜样痛经者,用川牛膝、土牛膝、没药、失笑散,另加花蕊石、桂心、桃仁。古谓花蕊石可下胞衣死胎。在此,蔡氏强调指出:痛经之证病虽在血分,但调血诸法,皆当以调气为先导、为枢纽。故对痛经之治,常用香附、乌药、延胡索、郁金、路路通、川楝子等以理气通达。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8-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