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刀配合神经阻滞术治疗跟痛症经验
针刀配合神经阻滞术治疗跟痛症经验
赵立军1,丁建中2
(1.北京市宣武区中医医院骨伤科 北京 100050;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骨科 北京 100078)
赵立军手机:13611216289
单位电话:010-63156308
单位地址:北京市宣武区万明路8号
E-mail: zhaolijun7392@yahoo.com
Experience of acupotomy combine nerve block to painful heel
ZHAO li-jun 1,DING jian-zhong2
(1.Beijing Xuan-wu Chinese Medical Hospital,Beijing 100050,China. 2.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Dong-Fang Hospital, Beijing 100078)
[摘要]目的:探讨针刀微创松解术配合神经阻滞术治疗足跟痛的疗效。方法:分别采用针刀微创松解术配合神经阻滞术及单纯封闭治疗跟痛症。结果:96例病人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2年,平均11.2个月。治疗组痊愈38例,占67.86%;好转16例,占28.57%;无效2例,占3.57%,总有效率96.42%,经统计学处理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刀配合神经阻滞术治疗足跟痛较其他治疗有疗效确切、方法简单、见效快等优点。
【关键词】小刀针;神经阻滞术;足跟痛;跖腱膜炎
足跟痛症的原因很多,常伴有跟骨结节前缘骨刺,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主要包括跟骨下滑囊炎、跖肌腱起点筋膜炎、后跟腱止点撕裂伤、跟骨下脂肪垫炎等疾病。笔者自2005年2月-2007年8月运用针刀微创松解术治疗足跟痛,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96例患者均为本科门诊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6例78足,平均年龄52岁;病程2周-6年,平均病程6个月。对照组42例58足,平均年龄53.5岁,病程10天-4年,平均病程5.5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1]及1995年实施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
(1)足跟下疼痛,晨起站立时较重,行走片刻后减轻,但行走过久疼痛加重。
(2)跟骨结节前下方有明显压痛,也有压痛见于跟前外侧和内侧者。
(3)X线摄片显示跟骨结节前有骨刺形成或有足弓中点部的条状钙影,排除骨质病变。但疼痛者不一定都有骨刺。
1.3病例纳入标准
年龄在40~80岁,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属于中医证候分类肝肾亏虚者;自愿参加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依从性好。
1.4病例排除标准
排除其他足部疾病,如跟骨高压症、痛风、骨折、肿瘤等;排除合并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采用北京华夏针刀医疗器械厂生产的汉章针刀。患者俯卧于床上,足跟朝上,双足下垫软垫。在压痛点最明显处作好标志作为进针点。常规碘酒、酒精消毒,用1%利多卡因5ml做局部麻醉。选用4号针刀,针刀口线与足纵轴方向一致,垂直刺入达跟骨骨面,先纵行切割数刀,再横行切割摆动,觉针刀下松动感出针刀,再注入曲安奈德注射液0.3ml局部封闭,压迫止血,创可贴敷针眼。每周1次,3周为1疗程。
2.2对照组
用1%利多卡因2ml加曲安奈德注射液0.3ml,做痛点封闭,每周1次,3周为1疗程。
两组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2年,平均11.2个月。
3.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3.1主要观察指标
疼痛采用VAS(visual analogue scales)直观模拟量表判断足跟部的疼痛变化(VAS:0-10,0为无痛,10为最痛)、压痛、功能障碍、失眠。以3个月为1个观察周期,进行疗效评定,之后每3个月进行定期随访。观察指标分级量化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1]拟定。见表1。
表1 跟痛症症状分级量化表
症状 |
轻(2分) |
中(4分) |
重(6分) |
疼痛 |
轻度疼痛,时轻时止,VAS评分≤3 |
疼痛可忍,时常发作,3<VAS评分≤7 |
疼痛难忍,持续不止,VAS评分>7 |
压痛 |
重压时疼痛 |
中等力度按压时疼痛 |
轻度按压即感疼痛 |
功能障碍 |
足部功能轻度受限,可从事正常活动 |
足部功能中度受限,行走后疼痛加重,休息后可缓解 |
活动功能丧失,行走困难,休息后不能缓解 |
失眠 |
睡眠时间稍有减少 |
时见失眠 |
不能入睡 |
3.2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1]拟定标准。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公式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痊愈:足跟痛消失,晨起或行走时无疼痛,症状体征积分减少≥95%。
显效:足跟无疼痛,晨起或行走时稍痛,接近正常功能,症状体征积分减少≥70%,<95%。
好转:足跟部轻压痛,行走时仍痛,但较治疗前减轻,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0%,<70%。
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0%。
4.治疗结果
两组病例随诊6个月后统计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的痊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结果如表2。
表2.两组患者治疗结果比较 例(%)
组别 |
N |
痊愈 |
显效 |
好转 |
无效 |
有效率(%) |
治疗组 |
56 |
38(67.86)* |
15(26.78) |
1(1.79) |
2(3.57) |
96.42△ |
对照组 |
42 |
11(26.18) |
16(38.09) |
9(21.42) |
6(14.29) |
88.09 |
*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5.讨论
目前认为跟骨骨刺不是引起疼痛的原因。疼痛主要是由于跖腱膜因反复微损伤造成微撕裂所引起或继发于跖腱膜的慢性劳损产生的无菌性炎症反应。人体为了加强此处的强度,防止被拉断,就使附着点不断钙化和骨化而形成骨刺,并同时继发跖腱膜炎性反应和粘连挛缩产生疼痛。足跟痛属于中医学的“骨痹”范畴,中医认为多因肾气亏虚,筋脉失养,气血运行不畅,复感风寒湿邪,滞留于足跟而为病。
过去骨科一直把治疗跟痛症的着眼点放在跟骨骨刺上,认为导致跟骨痛的原因主要是跟骨结节增生。其实,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跟骨结节明显增生的患者中只有一部分人有跟骨痛的症状,而在整个跟骨痛的患者群中未有增生表现的几乎占总数的50%。由于学者们认识到了足跟痛并非都由骨刺引起,手术的方式改用了跖腱膜切断术[3],但切口较大、损伤较重,也有学者为了减少损伤采用内窥镜系统进行跖腱膜松解术,但费用较高,患者不易接受。笔者采用针刀微创闭合松解术配合神经阻滞术治疗本病,正是该手术的演变发展。针刀治疗足跟痛,针刀定点刺入压痛点,即是跖腱膜应力最高点,将局部变性挛缩的腱膜部分切断,缓解跖腱膜张力,疏通经脉,减轻局部应力,能使松解更安全、彻底。在局部注射复合抗炎止痛药物,起到针刀治疗时的局麻作用,同时消除跖腱膜局部炎症,改善局部血供和镇痛作用,从而使疼痛得到迅速缓解。
针刀加神经阻滞药物治疗本病,既解除了跖腱膜与跟骨骨刺之间的过大应力,又治疗局部无菌性炎症,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致病因素,起到立竿见影之疗效,本治疗组多数病例一次治愈,经针刀治疗后,近期、远期均有较好疗效;而对照组多数病例需治疗两次以上,且远期疗效不理想,多有复发。观察表明:针刀配合神经阻滞术方法简单,见效快,痛苦小,显示出其治疗本病的独特优势。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2-34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一版,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
[3].A.H.克伦肖.坎贝尔骨科手术大全[M].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467.
本文是赵立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