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峰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疗

发表者:张峰 人已读

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占肝脏整个肿瘤发病率的2%-7.4%,临床上分为较小的毛细血管瘤和较大的海绵状血管瘤

肝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 of liver ,CHL)以女性多见,多发生于30-70岁,男女发病率为1:6。

一、病因及病理:

1、病因: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中胚层的血管组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障碍或异常。肿瘤血管和瘤周血管腔均异常扩大,管壁无平滑肌。(1)多数肿瘤为单发,多发者约10%。(2)一些多发病例可同时发生于肝、肾、脾、卵巢、子宫等脏器。(3)在女性,可能与雌性激素等性激素有较密切关系,女性发病年龄较早,在妊娠期肿瘤迅速增大。

2、病理:(1)在大体形态上,肝海绵状血管瘤大小不一,肿瘤直径多小于4cm,大者据报道达63cm,重18Kg。(2)外观呈红色或紫蓝色,质地软,表面覆有大血管,可见有分叶。切面观呈海绵状,在扩张的血管窦腔内有大量静脉血,部分可见血栓形成,偶见钙化。(3)光镜下,肝海绵状血管瘤完全由充满血液的血窦组成,内侧壁衬以扁平上皮,腔内可见新旧血栓。血窦间又厚薄不均的纤维间隔。其外有完整纤维包膜,与正常组织分界明显。

二、临床表现:大多数肝海绵状血管瘤起病隐匿,直径小于4cm的多无临床症状;大于4cm的血管瘤约40%出现症状,部分病例因体检或其他疾病做影像学检查时被发现。

(1)常见症状有肝区钝痛、上腹部不适、腹胀、食欲减退,少数出现恶心、呕吐或长期低热。肿块压迫邻近组织可出现梗阻性黄疸、胆绞痛。自发性破裂者可出现急腹症症状。

(2)临床分型:隐匿型、腹块型、内出血型、肿瘤压迫型。

三、影像学表现:1、肝血管池显像;2、CT扫描;3、超声检查;4、MR检查;5、血管造影。

四:介入治疗:

(一)适应症:1、直径大于5cm,有明显不适症状;2、肿瘤在短期有明显增大倾向;3、肿瘤有破裂可能者;4、手术前介入治疗以缩小或硬化肿瘤,减少术中出血;5、肿瘤巨大或肿瘤生长在肝门区压迫胆管引起梗阻者。

(二)、禁忌症:(1)肝肾功能衰竭;(2)有严重出血倾向;(3)碘过敏的患者。

(三)介入治疗器械:动脉导管、导管鞘、栓塞材料:

1、超液化碘油:一般与平阳霉素或丝裂霉素混合栓塞。2、无水酒精;3、鱼肝油酸钠;4、明胶海绵颗粒;5、PVA颗粒。7、弹簧钢圈。

(四)介入操作:肝血管瘤的治疗,是局麻后,穿刺股动脉,把导管送入肝动脉,经导管行肝动脉造影,明确病灶位置和供血来源,然后将导管超选插入血管瘤的供血动脉,证实无误后,用超液化碘油+平阳霉素进行栓塞治疗,上述其他材料很少用。一般一次就能治疗成功。较大者,要彻底治愈,可能要进行2到3次。

(五)注意事项:1、导管必须插入肝动脉,避开胃十二指肠和胆囊动脉,并尽可能超选;2、恰当选择栓塞剂和栓塞化疗物,如博来霉素、平阳霉素、碘化油、明胶海绵颗粒、PVA颗粒,一般不选择弹簧钢圈。3、用小于5ml的注射器缓慢低压灌注。4、直径大于10cm的,要分次栓塞治疗。

(六)疗效评价:肝血管瘤介入治疗与外科手术相比,相对安全,不开刀, 损伤小、效果好、恢复快,术后一般没有并发症。治疗后2-3天即可出院。

本文是张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