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小儿腺样体肥大的几点思考与治疗
腺样体简述
腺样体也叫咽扁桃体或增殖体,位于鼻咽部顶部与咽后壁处,属于淋巴组织,表面呈桔瓣样。腺样体和扁桃体一样,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长大,2-6岁时为增殖旺盛的时期,10岁以后逐渐萎缩。腺样体肥大系腺样体因炎症的反复刺激而发生病理性增生,从而引起鼻堵、张口呼吸的症状,尤以夜间加重,出现睡眠打鼾、睡眠不安,患儿常不时翻身,仰卧时更明显,严重时可出现呼吸暂停等。本病最多见于儿童,常与慢性扁桃体炎,扁桃体肥大合并存在。
临床主要症状
儿童鼻咽腔狭小,如腺样体肥大堵塞后鼻孔及咽鼓管咽口,可引起耳、鼻、咽、喉等处症状。
(1)耳部症状:咽鼓管咽口受阻,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导致听力减退和耳鸣。
(2)鼻部症状:常并发鼻炎、鼻窦炎,有鼻塞及流鼻涕等症状。说话时带闭塞性鼻音,睡时发出鼾声,严重者出现睡眠呼吸暂停。
(3)咽、喉和下呼吸道症状:因分泌物向下流并刺激呼吸道粘膜,常引起夜间阵咳,易并发气管炎。
(4)腺样体面容:由于长期张口呼吸,致使面骨发育发生障碍,颌骨变长,腭骨高拱,牙列不齐,上切牙突出,唇厚,缺乏表情,出现所谓“腺样体面容”。
腺样体诊断依据
(1)患儿张口呼吸,有时可见典型的“腺样体面容”。
(2)口咽检查见硬腭高而窄,咽后壁见粘性分泌物从鼻咽部流下,多伴有腭扁桃体肥大。
(3)前鼻镜检查可见鼻腔内有大量的分泌物,黏膜肿胀。
(4)纤维鼻咽镜检查在鼻咽顶部和后壁可见表面有纵行裂隙的分叶状淋巴组织,象半个剥了皮的小桔子。常常堵塞后鼻孔三分之二以上。这是目前腺样体检查的最常用的方法。
(5)鼻咽侧位片测量:可测量鼻咽气道的阻塞程度。
(6)触诊用手指作鼻咽触诊,在鼻咽顶及后壁可扪及柔软块状物。
(7)CT:CT轴位像可见鼻咽气腔变形变窄,后壁软组织增厚,密度均匀。
传统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注意营养,预防感冒,提高机体免疫力,积极治疗原发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腺样体将逐渐萎缩,病情可能得到缓解或症状完全消失。
2、药物医疗
有的患儿常常伴有鼻炎,鼻窦炎,经过恰当的治疗鼻腔通气好转,临床症状可以减轻。
3、手术治疗
如保守治疗无效,应尽早手术切除腺样体,手术常同扁桃体切除术一并进行,如果扁桃体不大且很少发炎则可单独行腺样体切除。
几点思考
1、腺样体在什么情况下一定要手术?
如果患儿有明确的以打鼾、张口呼吸为主的症状且持续至少1个月以上或伴有反复不愈的分泌性中耳炎,影像学上支持病理性腺样体肥大则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就很大。对于间断具有类似症状,就需要排除感冒、鼻-鼻窦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体质的干扰,可以进行相应的药物试验性治疗进行甄别,不宜匆忙做出手术决定。但对于病史确切、检查诊断明确、试验治疗无明显效果的病例,特别是对于阻塞达到90%以上,扁桃体3度肿大以上还是主张及时手术治疗,不宜长期观望等待以免形成耳部、鼻部、面部等不良影响。
2、如果不手术,用药效果如何?
积极采用药物针对相应的鼻炎,支气管炎,中耳炎等进行治疗,临床上发现大部分经常反复,迁延不愈,往往用数月的药,喷成年的激素鼻腔药,收效往往也不能令人满意,但由此产生的副作用,对小孩子的伤害还是较大的。
3、采用非药物方法能否调理腺样体肥大?
有部分家长,担心手术,担心药物副作用,担心钱花了,病无治好,反而增加副作用,就会想是否有非药物的治疗方法。本人兼职从事整合医学,营养治疗学,自然医学等的顾问十余年,在民间见证了不少通过非药物调理的患儿真的能调理好的方法,那就是创造人体需要的环境,补充人体需要的营养素与调节人体的六大平衡,进而激发人体的自愈本能,让人体慢慢来进行修复与调整,一切交给人体本身来完成,这是符合人体疾病康复的原理的,所以如果不是特别重但又不想手术的,可以尝试调理3个月试试,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手术切的方法,不是最好的方法,但目前对于重症来说还是首要选择,但或许若干年后,医学家可能也会发现,切除腺样体或扁桃体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因为十分多的治疗方法,放眼十年前是最好的,但现在是被医学家摒弃的。
现在医学家在不停的将人体不仅局限在局部的某个病,还着眼于整体体质的推动,因为有时候不是解决了这个病,身体就会好的,他会变得更糟或无明显效果,产生了无效的医疗。
本文是曾海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