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妈手”婴幼儿也会得
近日,熊黛林“妈妈手”的新闻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记者采访了身边的朋友,有3位妈妈都是因为有宝宝之后,得了“妈妈手”。一位妈妈质疑道,为什么只有妈妈们得此病呢?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赵立军。
为什么妈妈们易患此病
“妈妈手”是腿鞘炎的一种,是常见的腱鞘疾病,发生在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腱鞘,称为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发生在拇指或手指的指屈肌腱称为扳机指。赵主任说道:“哺乳期及更年期妇女因内分泌的改变,滑膜易受累,再加上妈妈们抱孩子时手腕长期弯曲,就会引发本病。因发病人群特殊,被称为‘妈妈手’。临床发现,患病群体不单是妈妈们,年轻人也在不断增多,而很多人都缺乏防护意识,经常等到病情发展到十分严重的地步,才到医院就诊。”
婴幼儿也会患此病
流行病学显示“妈妈手”发生的年龄约在30-50岁,其中女性发生率更高达男性10倍。此外,“妈妈手”也经常发生在需要用到大拇指力量的工作者身上。“最常见的除了妈妈抱婴儿,还有美发师、老师、搬运工人、打字员等长期使用电脑的人士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近几年,因长期玩手机、电脑引发的“妈妈手”也不在少数。”赵主任说。
“婴幼儿也有得腱鞘炎的,又称婴幼儿‘弹响指’,是婴幼儿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由于屈指肌腱位于掌指关节远端,受腱鞘狭窄性病变的束窄,使指间关节呈屈曲位,不能主动伸直,被动伸展时引起疼痛或弹响。”赵主任解释道。
有弹响指的婴幼儿一般出生时并不出现症状,常见于6个月至2岁左右才表现为手指屈曲不能伸直,好发部位在大拇指或第二、三指的掌指关节处,可触及圆形隆起硬结,轻压痛,伸屈时有弹跳感,而指间关节呈固定屈曲状态,移动伸展时有弹响感。
此病可以根治吗
据赵立军介绍道,此病是可以根治的。治疗“妈妈手”的方法有封闭治疗、外敷膏药、物理治疗等,当出现关节粘连、拇指活动受限时,还可以采用针刀微创治疗,将狭窄的腱鞘切开,松解粘连。在“妈妈手”的发病初期,发生肿胀时,可以用药物治疗,将腕部固定在适当姿势,以减轻的症状。此外,热敷按摩也可缓解肿胀,在发病初期相当有效。治愈后,如不注意防护也可复发。
如何预防“妈妈手”
注意工作时保持正确姿势,避免关节的过度劳损,定时休息。
1.在洗衣、做饭、编织毛衣、打扫卫生等家务劳动时,要注意手指、手腕的正确姿势,不要过度弯曲或后伸;提拿物品不要过重;手指、手腕用力不要过大。
2.连续工作时间不宜过长,工作结束后要搓搓手指和手腕,再用热水泡手。
3.冬天洗衣服时最好用温水,下雪后扫雪也要戴上棉手套,防止手部受寒。
4.对于长期伏案办公人员来说,应采用正确的工作姿势,尽量让双手平衡,手腕能触及实物,不要悬空。
5.手腕关节做360度的旋转;或将手掌用力握拳再放松,来回多做几次或将手指反压或手掌反压几下,都可以有效缓解手部的酸痛。
6.感觉身体关节疲劳时可以泡热水澡,舒解一下紧绷的肌肉,或是在酸痛的部位进行热敷。
文/中国家庭报记者 何娟
本文是赵立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