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国庆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高龄女性试管婴儿小贴士​

发表者:童国庆 人已读

“30岁前不想要,30岁后要不到”,当今不少不孕症女性这样慨叹。数据表明,32-38岁的年龄段女性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育障碍,全国不孕不育人数高达4000万。而在不孕不育率攀升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不孕不育夫妇四处奔波、询医求药的身影。与此同时,2016年1月份“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部分高龄女性考虑生育第二个宝宝。这个年龄段的女性经济实力优势更为明显,事业更为稳定,夫妻情感关系更为成熟。她们对妊娠这个问题上显得更加理性、自信,在哺乳问题上也更容易坚持。同时对于抚养孩子的经济负担有更强的承受力,对自己的需求相对减少,也会更容易专注在孩子抚养问题上。但最困扰她们的是“还能生吗,生育一个健康的宝宝?”。

童医生在这里为大家简单讲讲:

一、基本常识性问题:

女性在23~30岁之间是生育的最佳年龄段。这一时期女性全身发育完全成熟,卵子质量高,若怀胎生育,分娩危险小,胎儿生长发育好,早产、出生缺陷儿的发生率最低;而男性精子质量在30岁时达高峰,然后能持续5年的高质量。30~35岁是男性的最佳生育年龄,此阶段的男性所生育的后代是最优秀的。医学上把35岁以上生育者称为“高龄产妇”、从优生的角度来看,高龄做试管的成功率会低于35岁之前。另外高龄孕育宝宝男女都要先检查。上海地区因为人群以及技术配备问题,我们大多把37岁以上定为高龄女性:

1.37-40岁以上的怀孕几率有多少?这主要取决于你的具体年龄。比如说,刚刚37-40岁的女性,妊娠几率大概为20%;45岁的女性的妊娠几率下降到5%。由于在绝经前15年,女性的卵子数目就开始明显减少,45岁以后的自然妊娠几率很小。当然,除了卵子数量,卵子质量也是一个关键因素。质量因素不仅与流产几率有关,也会影响胎儿的畸形几率。

2.辅助生育对37-40岁以上女性妊娠有多大帮助?试管婴儿(IVF&ICSI)对于37-40岁的女性,成功率为5%-10%,对于42岁的女性成功率为5%。42岁以后进行试管婴儿的成功率就微乎其微了。

但是高龄女性与年轻女性毕竟有很多的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妊娠期的风险会大幅度的增高,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心衰、产后出血等发生率增加。后代的染色体异常风险增加,正因为如此,40岁以上女性妊娠过程中需要做有创的羊水穿刺或者绒毛活检的可能性也增加。但是,依然还是有很多40岁以上的女性,怀孕没有并发症并产下健康的宝宝。所以一旦怀孕后,必须按要求产检,必要时增加产检的频率和项目。

二、做哪些最基本的检查

1遗传方面:可抽血检查染色体、血型、基因分析。

2内分泌方面:性激素六项或AMH等检查。

3影像方面:最基本的阴超检查。

4环境方面:可做微量元素检测或对有异味的环境进行检测。

三、生活习惯调整

1、控制体重测量体重,过了30岁,不少女性开始发福,由于大龄本身就是妊高症、孕期糖尿病等并发症发生几率升高的原因,如果体重又超标,患病的危险会大幅增加。因此,准确地掌握自身的体重,并设法控制在正常状态,乃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准备。

2、可提前口服叶酸孕前要提前1个月口服叶酸:服用叶酸可以避免神经系统发育疾病。如果孕前没有及时吃叶酸,怀孕后要继续补充,直到怀孕12周为止。

3、戒忌烟酒香烟和酒精会危害胎儿的正常成长。虽然茶或咖啡里的少量咖啡因不至于影响生育能力,但减少饮用含有咖啡因的饮料是明智的做法。

4、作息规律,别熬夜作息规律就是该吃吃,该睡睡。当机体处于极度疲劳或患病的情况下,由于营养和免疫功能不良,会使精子和卵子的质量受到影响,同时也干扰了子宫的内环境而不利于受精卵着床和生长,导致流产或影响胎宝宝脑神经发育,所以不宜疲劳受孕,孕前应该调整作息,要有充分的休息。

5、适量运动适量运动:“大龄妈妈”以知识分子、公司白领等办公室工作人员居多,这部分人群大多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而35岁以上的“大龄妈妈”在精力、体力和肌肉的弹力等方面都比二十几岁时有所下降,因此,在怀孕前更应进行一定的体育锻炼和身体素质训练。对平时很少进行锻炼的高龄未准妈妈来说,散步、晒太阳、腰腿按摩、以及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做呼吸操、体操都是很好的运动项目。

6、远离有害物质各种各样的有害物质不仅影响孕妈咪的身体健康,同时也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是诱发胎儿畸形的重要因素。

四、最后心态情绪准备

大龄女性对于试管婴儿是对身体素质的考验,也是对心理的考验。不过在试管婴儿的过程中,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样也有助于提高试管婴儿的成功率。尝试失败后,大龄女性承受的压力就会慢慢的增强。

最后,决定好了就不能犹豫,大龄女性的卵巢每个月都不一样,卵子非常的珍贵!

以上是一些简单的科普,更主要的需要你们亲自来生殖中心咨询

曙光生殖中心欢迎大家!

本文是童国庆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8-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