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治
本文发表在2007《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先天性疾病,有时症状不典型,容易出现漏诊而延误治疗。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患者年龄年龄3~27岁,从出生后不久就有呕吐,呕吐物含有胆汁,症状反复发作,每周1-3次,多次以返流性食管炎、腹型癫痫以及神经性功能性呕吐治疗,住院治疗达6-20次。无明显腹痛,无便秘,无腹泻。症状发作时都见到明显右上腹肠型和蠕动波,肠鸣音高亢,呕吐后症状完全消失。立位X线平片均未见双泡征。怀疑本病后,行消化道钡餐检查,2例消化道钡餐未能确定回盲部的位置,经钡灌肠检查发现盲肠位于左上腹,阑尾显影,回盲瓣返流。
1.2 手术 均取脐上横切口,入腹腔后仔细探查肝胆、胰、脾、肾、胃肠以及膈等脏器。手术探查发现本组病例肠管有以下病变:(1)小肠顺时针扭转360-540度;(2)盲肠位于左上腹[图-1],并有肥厚的膜状粘连带压迫十二指肠; (3)回肠末端位于左上腹,在前方与十二指肠交叉,并压迫十二指肠;(4)近段空肠进入回肠系膜缺损处,形成内疝;(5)十二指肠明显扩张,肠壁肥厚,空肠和回肠位于脊柱右侧[图-2];(6)小肠系膜广泛膜状粘连。Ladd\"s 术手术逐一纠正了以上病变,把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拉直,依次排列在腹腔右侧,游离回盲部和横结肠,把盲肠放在降结肠的旁边,使结肠全部位于腹腔的左侧,切除异位阑尾。腹腔不放置引流。
2 结果
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3-3.5小时,手术出血少于20毫升。1例患儿术后3天呕吐含胆汁的胃内容物,查电解质发现血钾过低,经补钾后症状消失,痊愈出院。无手术并发症,手术后住院7-9天。随访2月-6年,患者症状消失,正常饮食与排便,体重明显增加,营养状况改善,正常生活。
3 讨论
胚胎发育早期由于中肠生长较快突入卵黄囊内,大约在胚胎第12周随着腹腔的发育,中肠开始从卵黄囊回到腹腔,绕肠系膜上血管逆时针旋转270度,十二指肠位于肠系膜上血管的后方,横结肠到达其前方[图-3]。这一发育过程发生障碍可导致先天性肠旋转不良。 典型的肠旋转不良多在新生儿期发病, 以反复胆汁性呕吐、大便量少等十二指肠不全性梗阻的症状作为其主要临床表现。肠旋转不良也可以呈慢性经过,由于盲肠和升结肠腹膜系带压迫十二指肠,十二指肠近端肠管代偿性扩张,壁肠代偿性肥厚。因此,症状发作时可以看到右上腹明显的肠型和蠕动波,不用听诊器就可以听到高亢的肠鸣音。一次往往呕吐大量含胆汁的液体,呕吐后症状完全消失。病人家长往往可以提供以上信息。因此,详细的病史采集和反复的体格检查就显得特别重要。由于小肠系膜附着不全,小肠常发生扭转。小肠扭转也可随肠蠕动和体位改变而自动复位。这些患者在新生儿期常有过呕吐史,症状反复发作,呕吐后症状消失,活动自如,或经过内科保守治疗好转,没有明显腹痛。如警惕性不高,易误诊为急性胃肠炎、返流性食管炎、胆道蛔虫、肠痉挛以及腹型癫痫等。慢性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者儿腹部X线平片上很少出现典型的“双泡征”,诊断价值不大。上消化道造影可以显示十二指的走向和肠腔是否扩张,也可以排除十二指肠狭窄、环行胰腺等其他先天性病变,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对急性梗阻的病人,也可以选择钡灌肠检查,它能显示阑尾和回盲部位置,对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本组行钡灌肠的2例患者阑尾均清晰显影,并可见到回盲瓣返流[图-1]。CT可以明确肠梗阻的部位和原因,也有助于手术前判断扭转肠管的生机。
Ladd’s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1)完全松解回盲部与右侧腹壁之间的粘连带,解除粘连带和末段回肠对十二指肠的压迫,完全游离和拉直十二指肠;(2)逆时针方向使肠扭转复位;(3)游离小肠系膜之间的膜状粘连;(4)消除可能存在的内疝;(5)要将肠系膜充分展开,将十二指肠、空肠、以及回肠依次放置在腹腔的右侧,将结肠放置在腹腔的左侧。粘连松解后不必行肠系膜固定术和小肠排列术。手术中还要仔细探查其他脏器,以排除可能合并的其他畸形。手术中常规切除异位阑尾,以免发生异位阑尾炎。Ladd’s手术效果良好,90%以上的病例症状完全消失,但少数病例可能在手术后出现肠粘连和肠扭转等并发症,因此,医生要告知患者和家属,一旦出现腹痛,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图-1 钡灌肠X线片见盲肠位于左上腹,阑尾显影(白箭头),回盲瓣返流,回肠显影(黑箭头)。
图-2 消化道钡餐见十二指肠呈烧杯样扩张,小肠都位于脊柱右侧,没有旋转到右侧,回盲肠位于左上腹,纤维索带压迫十二指肠。
图-3 胚胎发育中肠旋转过程示意图:中肠绕肠系膜上血管逆时针旋转270度,十二指肠位于肠系膜上血管的后方,横结肠到达其前方。这一发育过程障碍可导致先天性肠旋转不良。



本文是刘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