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研究背景:
,是指出生时髋关节发育不全并在出生后继续恶化的髋关节发育性异常病变,是儿童骨科的常见疾病。最早被称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随着对疾病的进一步认识研究,目前认为该病是一个与生长发育相关的疾病,部分患儿在早期可表现为头臼轻度的不对称、髋臼指数或关节囊的改变,但随着年龄增大,可出现明显的髋关节脱位。因此在1992年北美小儿外科矫形外科会议上,正式命名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发病率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发病率,在我国,北方的发病率较南方多,女性患者较男性明显多,根据文献的记载(小儿骨科学,142p),本病80-90%为女性,20%有家族史,根据上述的疾病特点提示该病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导致的结果,可能与生活习惯、外界环境、内分泌、遗传因素等有关。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三个类型,I型,髋关节发育不良;II型,髋关节半脱位;III型,髋关节全脱位,为临床最常见的类型,根据其脱位高低又可分为三个亚型,I型,表现为股骨头向外移位,但与髋臼位于同一水平;II型,表现为股骨头向外、上移位,但不超过髋臼外上缘;III型,表现为股骨头明显向外、上移位,超过外上缘到达髂骨翼水平。对于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治疗,根据其就诊时不同年龄和髋关节发育特点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临床一般有两种治疗手段,一种为保守治疗,主要是通过松解病侧内收肌、牵引患肢、最后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另一种为手术治疗,包括单纯的切开复位术、Salter骨盆截骨术、Pemberton髋臼成形术等手术方式。而临床又以salter骨盆截骨术最为常用,该术式最早在1961年有加拿大多伦多儿童医院的salter医生提出,以未闭合的耻骨联合为铰链,通过对髂骨截骨远端髋关节的旋转来达到股骨头的完全复位,从而纠正疾病的病理因素,临床远期随访效果良好。该术式的手术适应症主要是年龄在1.5~6岁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根据文献记载,salter骨盆截骨术能明显减少髋臼指数、改善和恢复髋关节功能、达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生理结构,远期随访良好。但对于具体的手术年龄是否影响salter骨盆截骨疗效,目前还没有文献报道。本课题通过对65例不同年龄段salter骨盆截骨术治疗髋脱位的疗效研究,明确年龄因素在salter截骨术疗效中的作用,提高发育性髋脱位salter截骨术治疗的效果。
目的: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行salter骨盆截骨术后的疗效研究,明确年龄因素在salter骨盆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中的作用。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2.08~2008.01月间的65例行salter骨盆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患儿,以年龄为单因素分析,其他因素根据匹配原则,分为两个治疗组,A组为接受salter骨盆截骨术治疗的小于4岁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B组为接受salter骨盆截骨术治疗的大于等于4岁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记录每组患儿术前及术后0月、术后1年的髋臼指数、CE角、髋臼深度/髋臼直径(AI)、按Mckay评定髋关节功能及髋关节X线的Severin标准。然后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平均髋臼指数下降率、CE角改善下降率、AI指数下降率以及术前术后患侧髋关节Mckay评分和X线的Severin评分。
结果:一、A组患儿术前平均髋臼指数、CE角、髋臼深度/髋臼直径(AI)、按Mckay评定髋关节功能及髋关节X线的Severin标准,术后0月平均髋臼指数、CE角、髋臼深度/髋臼直径(AI)、髋关节X线的Severin标准,术后6月的按Mckay评定髋关节功能及髋关节X线的Severin标准,术后1年平均髋臼指数、CE角、髋臼深度/髋臼直径(AI)、按Mckay评定髋关节功能及髋关节X线的Severin标准;B组患儿术前平均髋臼指数、CE角、髋臼深度/髋臼直径(AI)、按Mckay评定髋关节功能及髋关节X线的Severin标准,术后0月平均髋臼指数、CE角、髋臼深度/髋臼直径(AI)、髋关节X线的Severin标准,术后6月的按Mckay评定髋关节功能及髋关节X线的Severin标准,术后1年平均髋臼指数、CE角、髋臼深度/髋臼直径(AI)、按Mckay评定髋关节功能及髋关节X线的Severin标准。具体数据详见下表:
1)、各组发育性髋脱位患儿行salter骨盆截骨术后平均髋臼指数改变:
组别 |
术前 |
术后0月 |
术后1年 |
A组 |
37.8 |
/ |
16.8 |
B组 |
38.2 |
/ |
/ |
2)、各组发育性髋脱位患儿行salter骨盆截骨术后平均CE改变:
组别 |
术前 |
术后0月 |
术后1年 |
A组 |
/ |
/ |
40.3 |
B组 |
/ |
34.8 |
/ |
3)、各组发育性髋脱位患儿行salter骨盆截骨术后平均AI(D/W)改变:
组别 |
术前 |
术后0月 |
术后1年 |
A组 |
/ |
30.9 |
/ |
B组 |
/ |
/ |
32.6 |
4)、各组发育性髋脱位行salter骨盆截骨术后按Mckay评定髋关节功能(优良率):
组别 |
术前 |
术后6月 |
术后1年 |
A组 |
/ |
94.4 |
/1 |
B组 |
/ |
/ |
93.3 |
5)、各组发育性髋脱位行salter骨盆截骨术后髋关节X线Severin标准(优良率):
组别 |
术前 |
术后6月 |
术后1年 |
A组 |
/ |
/ |
95.5 |
B组 |
/ |
90.3 |
92.6 |
二、根据上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A、B两组间在术后平均髋臼指数下降率、CE角的下降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间在术后半年、1年的髋关节Mckay功能评分及Severin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间在平均的AI(D/W)下降率没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在满足行salter骨盆截骨术的条件下,应及早进行手术干预,能更利于患侧髋关节形态学的塑性及功能的良好恢复。本文是赵国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