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辉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小儿便血:肠息肉

发表者:王国辉 人已读

肠息肉是一类疾病的统称,任何外观隆起于肠粘膜表面的息肉状病变均可称为肠息肉。小儿结肠直肠息肉在临床上很常见,发病率较高。

病因:

1.慢性炎症

慢性结肠及直肠炎时,局部粘膜发生溃疡,结缔组织或肉芽组织形成,腺管被阻塞,表皮、腺上皮及其下层组织增生,而末梢腺管继发扩张,形成囊状结构,囊状结构挤压粘膜,导致进一步溃疡、炎症和肉芽组织形成。当这个循环继续时,形成越来越大的团块突出于肠腔,大便的通过和肠管蠕动推挤团块突落于肠腔,使蒂柄更长,最终形成幼年性息肉典型的肉芽样表现。

2.慢性机械性刺激

坚硬的粪块、粪石、肠道寄生虫等非炎症性因素长期刺激直肠及结肠粘膜,导致粘膜,腺上皮和粘膜下组织局限性增生。粪便越近直肠越硬,可以解释息肉较多位于直肠。

3.胚胎组织异位

小儿肠道息肉为错构瘤,不是真性肿瘤。

4.病毒感染

5.遗传因素

临床表现:

1.便血

便血是主要表现,几乎所有患儿均因此而就诊。大便反复带血,常是鲜红色,量不多,包裹于粪便外,不与粪便混合。少数患儿便后自肛门滴鲜血数滴。息肉有感染者可出现粘液脓血便。息肉脱落时可有较多出血,罕见大出血者。

2.腹痛

患儿排便时一般无任何痛苦,个别高位的大息肉可因肠蠕动受阻或蒂柄牵拉肠壁,而引起疼痛。

3.息肉脱垂

直肠幼年性息肉排便时常可脱出肛门外,肛门处可见一红色圆形肿物,如不及时将其送回可发生嵌顿、脱落或出血、继发炎症、溃疡或坏死。

4.由于长期反复出血,少数患儿可有轻度贫血。

治疗:结肠直肠息肉均应摘除,应根据息肉的部位、形态及数目,采用不同的方法。

1.手法摘除 在门诊即可施行,简便快捷,适用于直肠指诊能扪到的有蒂息肉。

2.经纤维结肠镜处理 不能手法摘除的高位或无蒂息肉,可在纤维结肠镜下,行高频电凝切除息肉。术前需清洁灌肠。检查应在全麻下进行。

3.对上述方法无法处理、且有严重贫血或反复发生肠套叠者需行剖腹探查术。

来源:王果,冯杰雄主编《小儿腹部外科学》第2版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8-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