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闭不上的耳前“小眼儿”--先天性耳前瘘管
“洪医生,为什么我的宝宝耳朵前面有个“小眼儿”,能不能自己闭上啊?!”有好多小朋友家长经常在专家门诊这样问我。那这闭不上的耳前“小眼儿”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先天性耳前瘘管这一小儿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的疾病的相关知识。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胚胎发育期形成耳廓的组织发育不全所引起的。这个“小眼儿”多位于耳轮脚前,少数可在耳廓的三角窝、耳甲腔、乳突等位置。它不仅仅是表面上一个“小眼儿”,它一般会向内延伸,形成一个瘘管;而瘘管深浅不一,可长可短,有时还有分支。
那怎么会形成先天性耳前瘘管呢?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最常见的先天性耳畸形,是胚胎时期形成耳廓的第1、2腮弓融合不良或第一鳃沟封闭不全所导致的。多数患儿有遗传病史,目前研究表明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但也有部分患儿没有没有家族遗传史者,这可能与怀孕早期有“感冒”病史、用药史、放射线接触或环境因素所导致。它常常单独发生而不伴有其他的耳朵畸形,也有少数患儿可能同时伴有腭裂,副耳廓、耳廓发育不全,遗传性耳聋等先天性畸形。
那先天性耳前瘘管会有什么症状呢?
多数先天性耳前瘘管患儿平时可能没有任何症状,这种类型叫单纯型。少部分人患儿的瘘口可间歇性排出白色黏稠的分泌物,可带有臭味,这可能与瘘管内具有毛囊和汗腺、皮脂腺等具有分泌功能的腺体,这种类型的耳前瘘管称为分泌型;平时可有耳部瘙痒,无其他明显的不适感。如果瘘管发生感染,就会发展为感染型;一旦感染发生,可出现发热,瘘管口周围皮肤红肿、疼痛,甚至耳周脓肿形成等症状。
那先天性耳前瘘管需要怎么处理呢?
单纯型耳前瘘管患儿一般不用处理,平时注意预防感染,保持耳部清洁,不要挤压瘘口即可。分泌型耳前瘘管患儿,由于长期的皮屑及皮脂腺分泌物堆积,容易形成皮脂腺囊肿;并且其经常伴有耳部瘙痒等症状,患儿经常会去触碰瘘口,极易发生感染甚至形成脓肿,发展为感染型。对于这一类型的患儿,我们建议其及早就医,择期手术切除瘘管。感染型耳前瘘管需要应用抗生素及时控制感染,必要时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处理耳周脓肿;待感染控制后再行耳前瘘管切除术。感染型耳前瘘管极易复发,反复感染会使瘘管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甚至形成瘘管分支,增加手术难度,手术后更易复发;反复感染会在局部形成更大范围的瘢痕,增加手术切除的范围;部分患儿甚至伴发严重的耳廓感染,造成耳廓变形,影响容貌外观。所以先天性耳前瘘管一旦发生感染,应在控制感染后及早进行手术,完全切除瘘管。
简而言之,单纯型耳前瘘管预防感染,和平共处;分泌型耳前瘘管预防感染,择期手术切除;感染型耳前瘘管控制感染后及早手术切除。
本文是洪海裕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