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足≠截肢
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失去感觉和因血管病变失去活力并感染、溃疡、坏疽的足称为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发病率高,治疗困难,花费巨大。目前的情况是还有很多的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足的认识不到位、处理不重视、就诊不及时、与医生沟通不密切,往往容易造成糖尿病足患者截肢,甚至死亡。对于严重感染、缺血的糖尿病足溃疡而言,时间就是组织,时间就是生命,对其进行及时正确的处理太重要了。
国内资料显示,我国5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比例为19.5%。单中心研究显示,6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比例为35.4%。我国糖尿病患者1年内新发溃疡发生率为8.1%,糖尿病足溃疡患者1年内新发溃疡发生率为31.6%。
糖尿病足的危害巨大,主要是因为糖尿病足形成时,患者除有糖尿病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外,多还合并有心脏、肝脏、肾脏等重要功能显著损伤,如果糖尿病足病变的进一步发展,感染的消耗、坏死组织吸收的负担,患者多由于糖尿病消耗合并胃肠道营养摄入不良,又会加重主要生命器官的负担,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即使患者截肢后,这些受损的器官功能恢复也较少,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治疗,最终多因为心血管或肾脏功能衰竭死亡。
我国糖尿病患者在截肢(包括大截肢和小截肢)术后5年内的死亡率将近为40%。由于各种原因,有些糖尿病足经过治疗后仍不能阻止其发展,当病情危及患者生命时,如出现脓毒血症或感染坏死部位迅速向近心端发展时,在遵循“生命第一,功能第二,外观第三”的原则,需进行紧急截肢。
既然糖尿病足危害如此巨大,我们对于糖尿病足能不能早发现?能不能早治疗?能不能早干预?能不能最终做到不截肢呢?
答案是可以的,我们下面更深入了解一下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的国际通用Wagner(瓦格纳)分级:
0级 皮肤无开放性病灶。常表现肢端供血不足、皮肤凉、颜色紫褐、麻木、感觉迟钝或丧失、兼有足趾或足的畸形等高危足表现。
I级 肢端皮肤有开放性病灶,但病灶尚未波及深部组织。
II级 感染病灶已侵犯深部肌肉组织。常有蜂窝织炎、多发性脓肿及窦道形成或感染沿肌间隙扩大、造成手或足底足背贯通性溃疡,脓性分泌物较多。但肌腱韧带尚无破坏。
III级 肌腱韧带组织破坏蜂窝织炎融合形成大脓腔,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多,但骨质破坏尚不明显。
IV级 严重感染已造成骨质缺损,骨髓炎及骨关节破坏或已形成假关节,部分指趾或部分手足发生湿性或严重干性坏疽或坏死。
V级 手、足的大部或全部感染或缺血导致严重的湿性和干性坏死。肢端变黑,尸干,常波及踝关节及小腿。
糖尿病足病治疗“难”是难在Wagner(瓦格纳)分级Ⅲ-Ⅴ级阶段,只要我们把握住0-Ⅱ阶段,早期治疗,重视预防,足病治疗将不是难题。在足部出现皮肤紫暗、甲沟炎、脚气感染、足部烫伤及大疱症、皮肤皲裂、足部畸形等情况时及时正确的干预,就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截肢。
糖尿病患者出现足部并发症时需要完善的检查:
1、糖尿病足检验室的常规检查项目:血糖、尿常规、血常规、糖化血红蛋白、肝功、肾功、血流变、足局部分泌物培养细菌敏感实验等。
2、足背动脉触诊:根据足背动脉的强弱有无可了解足部的供血情况和足病的预后。
3、下肢体位实验:有缺血的患者在抬高下肢30-60秒钟后可见足部皮肤明显苍白。
4、双下肢彩超检查:可对下肢血管进行定位定量分析,是一种无创伤性、准确性较高的检查方法。
5、踝肱指数(ABI)检查:可了解下肢动脉供血情况。
踝部血压
踝肱指数 = ———————
上臂血压
ABI值★ 意义
——————————————————
1.31以上 提示下肢动脉显著钙化
0.91-1.30 基本正常
0.71-0.90 轻度的下肢动脉病变
0.41-0.70 中度病变
0.40以下 严重病变
6、X光检查:可发现足部骨质疏松、脱钙、骨髓炎、骨质破坏、骨关节病及动脉钙化。
7、肌电图检查:可检查下肢神经病变及其病变程度和部位。
8、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是一种新的无创伤性血管检查技术,可准确检测下肢动脉阻塞部位面积范围,以及侧肢循环建立和介入术后血管恢复情况。
预防第一,如何做好糖尿病足的预防和日常护理呢?
首先要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将足部日常护理视为生活的组成部分,防患于未然。
一、养成良好的足部卫生习惯
(1)每日用温水和柔和的香皂洗足,保持足部的清洁。
(2)洗脚前用手试测水温(水温度为37-39°C为宜),绝对不能用热水泡足而造成烫伤,避免皮肤破损感染。
(3)足洗净后,应用干毛巾轻轻擦干,包括足趾缝间,切勿用粗布用力摩擦而造成皮肤擦伤。
(4)为保护皮肤柔软,不发生破裂,可涂抹护肤油、膏、霜,但不要涂抹于趾缝间。
(5)足汗多时不宜用爽身粉吸水,以防毛孔阻塞而感染。不宜穿着不透气的尼龙棉纶袜。宜穿着棉纱袜或羊毛袜。
(6)每天要检查足跟、足底、趾缝,有无溃破、裂口、擦伤和水疱等,如果发现足部病变应及时就医,妥善处理,切不可自行处理,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7)鸡眼、胼胝不能自行剪割或找私人修脚者处理,也不能用化学品腐蚀,应由专科医生处理。
(8)鞋袜要合适、宽松,每天要换袜,最好有多双鞋子更换,以便鞋内保持干燥。穿鞋前应检查鞋内有无砂石粒、钉子等杂物,以免足部出现硌伤而感染。
(9)不宜穿尖头鞋、高跟鞋、暴露足趾和露足跟的凉鞋,切忌赤足走路或穿拖鞋外出。
(10)寒冬时切忌用热水袋、暖水壶、暖气、热炕或电热毯贴足保温,以免足部烫伤。
(11)足部皲裂不宜贴胶布,足部真菌感染要及时治疗。
(12)忌烟酒,烟酒可加重血管和神经病变。
(13)尽量避免足部损伤,防止冻伤、挤伤,选择适合的体育锻炼项目,将足部损伤的危险因素降到最小限度。
二、足部有病变的处理方法
1、嵌甲
嵌甲应由足病医生处理,不可自行修剪。平日修剪趾甲将趾甲两边剪得太深。
2、鸡眼与老茧
切忌自行切割或用鸡眼药膏腐蚀而损害正常软组织,溃破而感染化脓等。
3、水疱
尽可能不弄破水疱,以防伤口感染,若处理可在严格消毒下,用无菌注射器沿水疱低位部抽去水疱内容物,涂以碘酒促其干瘪,并用敷料包扎以防感染。
4、擦伤、割伤、戳伤
皮肤破损可成为细菌感染的窗口,及时消毒清创,去除感染因素,并包扎伤口,必要时应用抗生素治疗。
5、真菌感染
足部潮湿、湿热是真菌繁殖的极好条件,除保持相对干燥外,应给予杀菌药物,并及时请足病医生诊断治疗,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
出现糖尿病足部并发症以后如何治疗?
药物治疗是基础,缺血严重者,需行经皮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
在内科治疗中,要重视综合治疗。糖尿病足常分为3种类型,即神经型、缺血型和神经缺血型(也叫混合型)。研究发现,我国糖尿病足以混合型为主,其次为缺血型,而单纯神经型比较少见。
对于神经病变型,目前除治疗神经病变外,重要的是患肢减压,局部清创可促进溃疡愈合;而对于缺血型病变则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运动锻炼和重建下肢血流的方法,取得一定疗效;即使混合型病变,如果血流得到改善,其神经病变也可得到部分缓解。
对于缺血严重,系统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手术血流重建则是必要的措施。
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足溃疡,应及早到医院就诊,需要专业医生进行科学处理。若是压力性溃疡,需减压制动,尽量避免步行,局部换药,后期应用减压鞋垫或者减压鞋,避免复发;若是缺血性溃疡,严重的血管病变的患者,应改善供血,严重者外科介入或者血管旁路手术处理;有感染者应及早使用全身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和外科局部处理,清创和引流。
经过学习我们知道糖尿病足危害巨大,治疗难,病程长,花费多,但时可防、可控、可治。改良生活方式,规范用药,控制基础病,保护双足,提高警惕,及时干预,减轻糖尿病足损害后果,避免截肢。
最重要的是:糖友们要与医生和护士建立良好的联系,特别是基层的糖尿病(足)医护人员,糖尿病健康教育任重道远。
本文是王国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