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虹_好大夫在线
3届年度好大夫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幽门螺杆菌的发现

发表者:成虹 人已读

早在100多年前,医生们就发现人胃中有一种螺旋体,并怀疑这种螺旋体可能与胃内的疾病有关,但由于胃内的胃酸酸度非常高,一般的细菌是不可能在胃酸内存活的,因此很多人都否认胃内存在细菌,认为即便是看到了细菌,也是偶然污染的,尽管在这100多年间已经有很多人报道了胃内存在这种螺旋体,但由于当时“正统”的医学理念,使他们对自己的发现都没有重视,也未再做深入地研究,从而也就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1979年4月,澳大利亚皇家佩斯医院42岁的病理科医师沃伦(Warren JR)在一份胃黏膜活体标本中,意外地发现一条奇怪的蓝线,他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发现是大量的细菌黏附在胃上皮细胞上。也许他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项能够在200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重大发现。
沃伦把自己的发现拿给同事们看,但同事们都说看不到,这让沃伦十分气恼。于是他尝试着用银染色的方法对切片进行了染色,结果细菌被染成了黑色,清晰可见,而且数量比预想的更多。在随后的研究中,沃伦继续在其他活体标本中寻找这种细菌。由于这种细菌总是出现在慢性胃炎标本中,沃伦意识到,这种细菌和慢性胃炎等疾病可能有密切关系。
1981年,一位名叫巴里·马歇尔(Barry Marshall)的年轻实习医师出现在沃伦面前。马歇尔当时是皇家佩斯医院的消化科医生,他有些偶然地到沃伦的课题组寻找机会,沃伦希望与马歇尔合作共同研究胃内的这种细菌。马歇尔最初对沃伦的工作并不感兴趣,但碍于情面,马歇尔为沃伦提供了一些胃黏膜活检标本。一次偶然机会马歇尔发现1例胃内有细菌的老年胃炎病人,在用四环素治疗后胃炎症状得到了改善。他忽然意识到沃伦坚持的观点可能是正确的。从此,马歇尔对这种不知名的细菌表现出极大兴趣,开始真正的与沃伦合作,并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中。
为了从胃黏膜中分离出这种细菌,马歇尔按照常规的细菌培养方法,培养48-72小时,看到培养皿中没有细菌生长,就把培养皿扔到了垃圾桶中,就这样反复培养了30多次都没有获得成功。直至1982年4月作的第37次培养,由于当时正值复活节假期,培养皿被不经意的培养了5天,在假期结束后马歇尔终于看到了培养出来的菌落,这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从人胃黏膜中分离出细菌。
当沃伦和马歇尔把他们的发现带到美国时,美国的医生从口袋中拿出一本手册给他们看,并笑话他们说,你们简直是疯了,我们早就知道人胃内有一种细菌,但这只不过是一种人体内的正常细菌,是不会致病的。为了获得这种细菌致病的证据,马歇尔和一位名叫莫里斯的医生,勇敢的将他们分离培养出的幽门螺杆菌吞服到自己的胃中,进行人体试验。服食细菌后,他们首先出现了急性胃炎的表现,恶心、呕吐和上腹部的不适,而在服食细菌后第8天进行胃镜检查时发现他们都发生了胃炎。虽然马歇尔很快就用抗生素治愈了自己的胃炎,但莫里斯则费了好几年时间才将自己胃内的Hp根除。此后,沃伦和马歇尔又对一百多例肠胃病病人进行研究,他们发现,所有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胃内都有这种细菌感染
1983年,沃伦和马歇尔在英国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上以信函的形式报道了研究其成果,他们在135例胃黏膜活检标本上发现了这种弯曲菌。这种细菌用HE染色难以看清,而用Warthin-Starry染色则很容易辨认,其位于胃上皮表面、胃小凹或小凹之间,在胃窦部多见,并与活动性胃炎密切相关,这种细菌后来被命名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从此以后全世界掀起了一股研究幽门螺杆菌的热潮。
在上个世纪,压力和生活方式等还被视为导致溃疡病的主要原因,当时的医学界将溃疡病看作一种慢性不可治愈的疾病,很多患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或者长期的药物维持治疗。马歇尔和沃伦的发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胃病的认识,大幅度提高了溃疡病患者获得彻底治愈的机会,为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作出了巨大贡献。经过对幽门螺杆菌的20多年的研究,目前已经确认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下列几种疾病密切相关: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目前,医生已经可以通过内镜检查、呼气试验、粪便抗原、血清抗体等方法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并通过抗生素的治疗方来治愈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幽门螺杆菌的伟大发现使得它的发现者沃伦和马歇尔最终赢取了200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评价说,马歇尔和沃伦先驱性的发现,使溃疡病从原先人们眼中的慢性病,变成了一种“采用短疗程的抗生素和酸分泌抑制剂就可治愈的疾病”。同时这一发现也使人类对自身己病的认识翻开了新的一页,即很多疾病都有可能与感染有关。


信息来源:幽门螺杆菌专业信息网 作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成虹 原稿发布日期:2006年7月

本文是成虹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2-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