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死重病,不能剑走偏锋!
事件回放
故事1:今年21岁花季少女张燕(化名)于杭州上大学,近期浑身无力、左侧颌下一颗黄豆大小淋巴结肿大。浙江省某医院竟诊断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住院期间3位病友的离世,带来很大心理压力。从浙江飞回四川后,重度贫血(血红蛋白47克/升,正常值女性为110克/升)经输血抢救予以纠正,但重度的血小板减少(18×10^9/L,正常值为100×10^9/L以上)仍然是颅内大出血的不祥之兆。张燕的一位父辈也曾患急性白血病,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都没能挺过。全家放弃化疗,希望寻求密方、绝招。
故事2:今年69岁的周阿姨(化名)在成都市某医院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初诊时白细胞已明显升高达25×10^9/L(正常不超过10×10^9/L),经专科抢救后白细胞降了下来,但仍然贫血、血小板减少。家人担心老年人身体弱、化疗受不了,想保守治疗,选择只吃中药,放弃化疗、放弃化疗加中药。
松山感悟
急性白血病,和肺癌、胃癌一样,属于肿瘤性疾病。对肿瘤的恐惧,患者于惊慌中会有极端思维,作出错误决定,表现为只化疗或者只吃中药。
急性白血病也是肿瘤,化疗是主流选择,而化疗的方法对肿瘤和正常的细胞都有毒性,是大多数肿瘤都要用到的方法。儿童、年轻人尚有承受力能扛,中老年、体弱多病就很吃不消。老百姓对化疗的担心,有些就会放弃化疗。在寻求中医过程中,纯中医、偏方验方,甚至神话般老中医的过于追捧,导致病情的发展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这种纯中医治疗肿瘤,与纯化疗式治疗肿瘤的思维都是单向的、有缺陷的。化疗、中医都有所能和有所不能,非此即彼的做法从逻辑上就是要吃亏的!
肿瘤是需要多手段、多学科联合攻坚的,手术与放、化疗协同,内科与外科、影像科的合作等等。评估肿瘤危险度、基因与染色体变异之后,才能制定符合个体的应对思路,平衡长期生存、生活质量、较小毒性的综合效应,医、患双方都要协商取得一致。
西医讲究标准、规范化治疗肿瘤,用药方案和剂量与身高、体重有关,而年龄、体能、合并疾病的分析,就要医生的经验来参与了。中医对于攻击肿瘤细胞的力度与杀伤力无疑弱于化疗,但对化疗中、化疗后不良反应和毒性的改善却有其独到之处,能够发挥传统医学数千年具有的优势“辨证论治”,这一仍然实用于当今临床的中医特色。比如对于心肝肾胃肠道改善、帮助营养的吸收、造血功能的恢复和保护,可以在补益肝肾、健脾开胃、益气养血、保肝降酶等方法参与下,起到增强化疗效果、降低用药毒性的效果。
并不是所有肿瘤都能治愈,这需要在现代医学协助下,对肿瘤进行危险的精准分层。中高危组、中老年人群、体弱多病、体能状况差的人群,在与肿瘤的对决中处于下风需长期抗战。采取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就守的思路。试想想,普通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都需要终身用药,对于危险、难治性的肿瘤,更需要规范治疗、联合中医、扶正祛邪、优势互补。与病魔打游击战、拖延战、持久战,在生存质量和生存期上将占得先机。
很多因素影响、决定了肿瘤最终的走向,而道听途说、百度网络分析很容易导致患者及家属擅自决定只中医不西医、只西医不中医的策略。实际上,在非西即中或者非中即西的治疗两头,还有以西医为主或者以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实施选择,取得客观分析、实现中西医优势互补。
本文是刘松山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