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科系统疾病康复知识问答(骨折术后及关节置换术后康复)
1、 骨折伤员的早期康复。
减轻肢体肿胀 用枕头或悬带抬高受伤的肢体,以减轻肢体肿胀。另外,在抬高肢体后,患者可主动活动远端不受影响的关节,如手指、脚趾,以加速血液循环,有效地减轻水肿。
注意并发症警报 对于配戴石膏的伤员,如出现严重疼痛、感觉缺失或麻痹、手指或脚趾颜色变瘀黑、肢体变得无力、不能活动等,需要拆除石膏架,重新配戴。
及早活动没有受伤的肢体及关节 如上肢的钟摆活动、握拳、屈伸膝关节等,可有效防止关节僵硬和挛缩,如配戴石膏、夹板固定,医护人员应指导伤员进行等长肌肉收缩的运动,特别是针对在石膏内的肌肉,以减轻肌肉萎缩。另外,未被固定的部位应进行一定的肌力训练,如下肢配戴了短石膏,患者可练习直腿抬起、单腿桥式运动等,加强臀部及股四头肌的肌力。
及早离床活动 如用助行器步行,除了医护人员必须定时为患者在床上翻身以预防褥疮外,也应教导患者主动在床上活动、坐起及简单的转移活动等。此外,以手术或石膏固定的下肢骨折,患者可以在不负重的情况下,使用助行器步行。
物理治疗 可改善肢体血液循环、消炎、消肿、减轻疼痛、减少粘连、防止肌肉萎缩以及促进骨折愈合。物理治疗包括:①温热疗法,如传导热疗(蜡疗、中药熨敷)、辐射热疗(如红外线、光浴)均可应用。②超短波疗法或低频磁疗,可使成骨再生区代谢过程加强,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提早出现。对软组织较薄部位的骨折(如手、足部骨折)更适合用低频磁场治疗,而深部骨折适用于超短波治疗。此法可在石膏外进行,但有金属板内固定时禁用。③音频电或超声波治疗,可减少瘢痕与粘连。
2、 骨折康复三误区
截至5月28日,汶川大地震中受伤人员已达到364552人,其中,骨伤发生率最高,占到了七八成。经治疗后,大部分患者会逐渐康复,但在此时出现的一些认识及操作误区,却可能严重影响康复进程,必须引起注意。
揉散淤血引起肿胀:许多人在外伤后或手术固定后,习惯于用手使劲搓揉伤处,认为这样可以把淤血揉散,结果导致受伤处异常肿胀,甚至并发神经血管损伤,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如果出现淤血,应立即制动,做些冰敷,并马上送到医院。
长期不动容易血栓:人常说“伤筋动骨一百天,骨折恢复靠静养”。其实,这是个最大的误区。
术后一个月对肢体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否则功能恢复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在骨折固定术后第一天,就应开始系统康复治疗。
此外,骨折患者的初期重要治疗步骤是石膏固定。但由于长期制动,局部血流缓慢,伤口附近血液凝结时所形成的血栓一旦脱落,就会引起肺部栓塞,甚至脑栓塞。因此,骨折病人复位固定后,一定要多运动患处。例如,手臂骨折,可以采用握拳——松手——握拳的方法活动,促进血液流动,以防止血栓产生。抬高患处也有利于血液回流。
执意保肢危及生命:截肢对谁来说都是极其痛苦的,但如果攸关性命,该舍时还是得舍。如严重损伤肢体、无法修复和重建功能者,严重骨折伴软组织损伤者,血运、感觉丧失者更应注意。
3、 骨科术后康复有方
骨科手术和术后康复是相辅相成的,康复的进行必须建立在手术成功的基础之上,而正规的康复也是帮助实现手术目的的必要手段。
骨科手术,尤其是关节及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的康复,最重要的是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的训练。
关节活动度训练早期关节活动度训练要以被动练功为主,康复训练中要注意维持关节当时最大的活动度,切忌小范围快节奏活动,这样不仅无助于关节活动度的改善,而且对骨折局部也有影响。康复训练应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条件可使用持续被动活动机(CPM)进行练功。
肌力训练肌力训练以主动锻炼为主。对上肢损伤来说,各种功能的康复都要以增强手的握力为核心。除了手部和前臂肌腱损伤外,主动握力训练是最重要的。锻炼时要注意手指屈伸都要达到最大限度,以防止手部关节僵硬粘连,握力恢复也最好。下肢的主要功能是负重,但在下肢骨折愈合前如果过度负重会造成固定物松动、折断,所以下肢骨折的康复一定要遵循“早练功、晚负重”的原则。股四头肌是大腿前侧的一块重要肌肉,伤后和术后如果长时间不活动很容易萎缩,而且一旦萎缩很难恢复,直接影响功能康复结果。股四头肌的锻炼应以等长收缩为主,即肌肉收缩时关节不运动。锻炼时当肌肉达到最大收缩时要保持几秒钟,然后放松,再收缩,要练到肌肉酸痛为止,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骨科术后的康复非常重要,康复手段很多,也很复杂,且专业性强,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适用范围,不同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情况,康复手段也不一样。所以,适用哪种康复方法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专业康复师或骨科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康复治疗。
4、 骨与关节伤病--康复训练如何做?
(1) 功能锻炼早期:伤后1-2周内,伤肢肿胀,疼痛,骨折断端不稳定,容易再移位。此期功能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消除肿胀和稳定骨折。功能训练的主要形式是患肢肌肉做等长收缩。即在关节不动的基础上,患肢肌肉做有节律的静力收缩和放松。既我们常说的用力绷紧和放松,来预防肌肉的萎缩或粘连。
(2) 功能锻炼的中期:伤后2周至骨折的临床愈合。伤肢肿胀逐渐消失,疼痛缓解,骨折断端出现纤维连接,并逐渐形成骨痂,骨折处稳定。此期除继续进行伤肢的肌肉收缩训练外,可在医护人员和健肢的帮助指导下,逐渐恢复骨折的近端、远端未固定的关节的功能活动和骨折上下关节的活动,并逐渐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增加主动的关节屈伸活动、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硬、减少功能障碍。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起床进行全身活动。同时,应配合理疗方法达到消肿、止痛,促进骨痂形成的目的。
(3) 功能锻炼的后期:也就是达到临床愈合或已经去除外固定,骨性骨痂已形成,X线检查已显影,骨骼有了一定的支撑力。但多数存在邻近关节的关节活动度下降,肌肉功能萎缩等功能障碍。因此,此期康复的目的是恢复受累关节的活动度,增强肌肉的力量,使肢体功能恢复。训练的主要形式是:加强伤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负重练习,使各关节功能迅速恢复到正常活动范围和正常力量,注意全身功能训练的协调性以及步态训练。同时结合训练目的和病情变化配合理疗方法。
5、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进行日常活动时应注意些什么?
个人护理包括:洗澡、擦身、穿衣、打扮、入厕, 应确保完成这些动作时置换后的髋关节始终处于很好的保护。
提示:穿衣或脱衣时尽量坐在床边或高的椅子上。洗澡时坐在高的有扶手的椅子上。在洗澡或穿衣时如需接触膝以下的部位,则需使用长柄工具。以下一些建议可能对您有帮助:
如何上下车
谨记:坐椅靠背尽可能尽可能向后倾斜,先站在车的一边,双腿后方紧贴车座。 将患肢置于身体前方,膝关节深直,手向后撑着车座,慢慢将身体中心放低,轻轻向后靠。身体向后靠入驾驶座。后背紧靠椅背。先将右腿移入车内,再移入左腿,保证患腿处于深直状态。
如何上下床
谨记:下车总是先移动患肢,上床时先将健腿移上,在身体转至卧床姿势前,后背尽可能紧贴床面,给躯体足够的支撑力,从床上坐起时保证两腿分开,先将患肢抬离床面并转动身体,伸直患膝并使躯干与患肢在同一直线上。将患肢慢慢滑至床边,身体向后靠,防止关节过屈,身体平面与床沿垂直,患肢向前伸直。双手置于任身体一侧,手臂用力将身体抬离床面,患肢仍然保持伸直状态(参考起立与就坐的过程)。上床的过程正好相反,只是先将健腿先移上床。
如何就坐与起立
始终选择坚固的,有一定高度、有扶手的椅子,保证膝关节90度弯曲。理想的坐高为 50-60cm (可就个人身高作调整)。站在椅子前方,小腿后方紧靠坐椅。手后伸,抓住扶手,患肢向前伸直。借助扶手之力放低身体重心,弯曲健腿,身体向后靠,避免髋关节过屈。身体后移至舒适的体位。起立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健腿用力,手撑扶手,向前移动身体,保证患肢伸直状态。
如何步行
始终借助助行工具(支架或拐杖)。理疗师会指导你如何正确扶拐行走。对于使用助行工具有疑问可请教理疗师。
如何上下楼
上下楼时抬腿顺序:上楼时,先抬健腿然后抬起患肢。最后移动拐杖。下楼时;先移拐杖,移动患肢,最后移动健腿。
6、髋关节置换后如何康复?
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要注意保护关节避免跑、跳等剧烈活动。在跑、跳、快速行走、滑行时由于加速度,髋关节受力可增加数倍。调查发现,术后活动过度者的无菌性松动和再次手术率是活动较少者的2倍。避免不良姿势,如低座起立,跷二郎腿或两腿交叉等,也不要侧身弯腰或过度向前屈曲,平时要避免术侧髋关节伸直、内收、内旋位,床头柜应放在术侧。经常使患肢处于轻度外展或中立位。
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要重视肌力训练肌力训练在髋关节手术后康复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关节结构异常和疼痛,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术前多存在患肢不同程度的肌力下降或肌肉萎缩。术后随着疼痛解除,髋关节结构的重建,患肢活动增加,肌力有所恢复。为提高肌力,术后即应进行股四头肌、绳肌、臀部肌肉的等长练习,术后第5天开始主动助力运动,此时应注意术侧肢体重量支持。第3周开始髋屈、伸、外展肌力渐进抗阻锻炼,肌力的训练要重视髋外展肌力的训练。从对抗术肢负荷开始,阻力的增加须考虑术肢的承受能力,以不引起髋部疼痛为宜。只要关节本身无疼痛,术后2~3周可采用固定自行车练习。术后的肌力训练方法和开始时间应坚持渐进和不引起疼痛的原则。除了手术肢体的肌力锻炼,术后第1天视全身情况进行健肢和上肢主动练习,为行走和使用拐杖作必要肌力准备。
保持关节活动范围练习是实现功能的必要条件非手术关节包括术侧踝关节,术后即可进行关节活动的主动练习。术后早期(引流管拔除后)采用坐位,使髋关节被动渐进屈曲10°~90°。7天后进行健侧卧位的外展不超过60°、后伸10°练习;坐位和站位髋屈伸练习;站位骨盆摇摆髋内收、外展练习;如髋臼位置良好,初次髋部手术者,可考虑髋关节内外旋练习。为预防脱位,注意髋屈曲<90°,内收不超过中线,髋屈曲、内收、内旋位。病人要在康复医生的指导下练习,避免训练时发生脱位等并发症。
及早负重可降低深静脉栓塞、压疮等并发症。有资料显示,术后即日开始渐进负重练习较术后6周开始负重者,深静脉栓塞发生率降低19%。术后何时开始下地行走,受假体类型、固定方式、手术操作、髋关节软组织情况、病人体力等影响。术中有大粗隆截骨或术中植骨、股骨骨折的病人,应根据X线片推迟到术后至少两个月,采用多孔表面骨长入型假体,则至少术后6周才能练习步行,骨水泥型假体可在术后第3~7天开始。术肢由不负重—少负重—部分负重—完全负重进行渐进负重练习,同时进行重心转移训练、立位平衡训练。
术后康复中,应遵循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三个原则,除了患肢锻炼,同时注重健肢、上肢主动活动,呼吸训练以及心理咨询,使患者消除忧虑,增强生活信心。通过康复可以促进患者恢复体力,增加肌力,增大关节活动度,降低术后并发症,使患者的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获得最大限度的恢复。
7、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计划
全膝关节置换是膝关节手术中较大的一种,术后可能有发热、疼痛等不适。但良好的功能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及时正确的康复功能练习,故术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克服恐惧、惰性等不良情绪,尽早进行功能练习。
1、本计划所提供的方法及数据均按照一般常规情况制定,具体执行中需视自身条件及手术情况不同,在医生指导下完成。
2、功能练习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如疼痛在练习停止半小时内可消退至原水平,则不会对组织造成损伤,应予以耐受。
3、肌力练习应集中练习至肌肉有酸胀疲劳感,充分休息后再进行下一组。练习次数、时间、负荷视自身情况而定,且应同时练习健侧。良好的肌力是关节稳定的关键因素,以及膝关节良好功能的保证,必须认真练习。
4、除手术肢体适当地制动保护外,其余身体部位(如上肢、腰腹、健侧腿等)应尽可能多地练习,以确保身体素质,提高整体循环代谢水平,促进手术局部的恢复。
5、关节活动度(屈、伸)练习每次力求角度有所改善。如屈曲角度长时间(>2周)无进展,则有关节粘连可能,故应高度重视,坚持完成练习。
6、活动度练习后一般即刻给予冰敷15—20分钟。如平时感到关节肿、痛、发热明显,可再冰敷,每日2-3次。
本文是李世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