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口水突然增多也许是要命的严重问题
【总结临床经验撰写科普文章是为了促进儿童健康,得不到利益收入的,出版科普图书《儿科常见病解惑》http://t.cn/RFTuddE 也是如此,这是7折销售的连接,17.1元,购买后读书能得到更多育儿知识,也有助于培养儿童看书学习的习惯。】
流口水,经常被视为儿童时期的正常生理现象,家长大可不必忧心忡忡,急慌慌的赶往医院去诊治。但事情又有两面性,有时孩子口水突然增多也许是要命的严重问题!生理性现象与病理性现象,理论上可以区分,实际中要区分清楚,确属不易。如果孩子平常口水不多,但突然大量流口水,加上状态不太好,这时,家长必须重视,甚至要把事情想的复杂一些,尽快去医院!因为,急性发生的流口水可能是需要积极治疗的口咽部急性炎症,如急性口腔炎舌炎、扁桃腺炎、咽峡炎、咽喉炎等等。
一周前,在普通儿科专家门诊,我接诊到一个因口水突然增多就诊的8月龄男孩,今天又回想了整个诊疗过程,仍有很多后怕和担忧。
那天,家长按照常规诊疗程序,带着孩子挂号、候诊、排队、走进诊室,刚接诊时我作为儿科医生常规问诊:“孩子怎么不舒服了?”家长也是平静礼貌地说:“有点咳嗽、声音有点哑,这会儿口水有点增多了,也不吃东西,您看是怎么了?”
“来,我给孩子做个体格检查!”我写完家长诉说的病史,转身来给孩子做体格检查,见到孩子呼吸急促、烦躁不安,但口唇红润,又听到孩子沙哑的哭声中带着喉鸣,我马上紧张的跳起来,紧急给孩子肌注了一针地塞米松,同时急促地告诉家长:“孩子是急性喉炎,孩子突然口水增多是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的表现,需要紧急肌注激素缓解喉头水肿!这种情况您可以不用这么排队,您可以说孩子声音变调提前就诊的,因为,这个病进展很快,若再进展出现缺氧、口唇发青,就容易留下后遗症。”
本来平静的家长,被我这么紧急处理弄得害怕起来了。还好,肌肉注射地塞米松后,孩子很快呼吸顺畅了。我又安慰着惊慌失措的家长:“还好,孩子口唇一直是红色的,尽管呼吸急促、吞咽困难、拒绝吸奶,但没有缺氧,就不会有后遗症,急性喉炎就怕喉梗阻导致缺氧。这会儿好了,孩子呼吸顺畅了,但还要简单查个血常规,可能需要输液治疗。”随后,按照急性喉炎的诊疗常规,给孩子进行了急症留观输液治疗。
5天后,这个急性喉炎的孩子又被爸爸妈妈带来复诊,孩子的声音、呼吸等均已恢复正常,哭声有力、精神愉快。从家长感激的眼神和简短的“谢谢”俩字中,我能体会到他们已经明白了那天孩子的生命遇到了什么危险、又经历了什么。婴幼儿时期免疫力低下,喉部呈漏斗形,喉腔较窄,声门狭小,软骨柔软,粘膜柔嫩而富有血管及淋巴组织,由于这些呼吸道的解剖和免疫特点,轻微炎症即可引起声音嘶哑和呼吸困难,咽喉部炎症时易充血、水肿而出现喉梗阻。
很多急性疾病,发病过程凶猛迅速,幼小的儿童又不会准确表达病情,此时此刻,家长对孩子的细心养护、认真观察十分重要,医生的经验丰富、能够快速正确诊断治疗也很重要。生命如此脆弱,生命轨迹中有很多偶然性,家长的伟大之处,在于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并做出快速适当的反应;医生的伟大之处,在于及时发现孩子面临的危险并做出准确的诊断。医患双方,均需要用自己的真心、仁心,为幼弱的小生命保驾护航。
什么是急性喉炎?
急性喉炎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喉部粘膜急性弥漫性炎症。一年四季均可见,冬春季节多发,且多见于婴幼儿。由于小儿喉部解剖特点,炎症时易充血、水肿而出现喉梗阻。
急性喉炎如何诊断?
急性喉炎起病急、症状重,临床表现以犬吠样咳嗽、声嘶、喉鸣、吸气性呼吸困难为特征,可伴有发热、吸气性喉鸣和三凹征,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流口水突然增多、吞咽困难、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当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要立即想到急性喉炎这个疾病,再进一步依据患儿吸气性呼吸困难的轻重评估下喉梗阻的轻重。
急性喉炎喉梗阻分为四度:
I度患儿于活动后出现吸气性喉鸣和呼吸困难,肺呼吸音及心率无改变。
Ⅱ度患儿于安静时亦出现喉鸣和吸气性呼吸困难,肺部听诊可闻喉传导音或管状呼吸音,心率加快。
Ⅲ度患儿除上述喉梗阻症状外,因缺氧而出现烦躁不安,口唇及指趾发绀,双眼圆睁,惊恐万状,头面部出汗,肺部呼吸音明显降低,心率快,心音低钝。
Ⅳ度患儿渐显衰竭、昏睡状态,由于无力呼吸,三凹征可不明显,面色苍白发灰,肺部听诊呼吸音几乎消失,仅有气管传导音,心律不齐,心音钝、弱。
急性喉炎如何治疗?
首要任务是尽快及时地保持孩子呼吸道通畅可依据病情轻重缓急,口服强的松,肌肉、或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同时对于鼻塞气促严重者可用1%~3%麻黄素和糖皮质激素超声雾化吸人,以促进粘膜水肿消退。
其次是控制感染,及时静脉输入足量抗生素,一般给予青霉素、大环内酯类或头孢菌素类等,严重者予以两种以上抗生素。同时给与吸氧等对症治疗。积极治疗尽量避免气管切开,但是,对于经过规范处理仍有严重缺氧征象或有Ⅲ度以上喉梗阻者,应及时行气管切开术。
(本文已发表于《达医晓护》20180621、《中国妇女报》20180702)
本文是徐灵敏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