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好大夫在线

医学科普

胆囊切除了,你需要重新学吃饭 ——饮食原则

人已读

胆囊是储存胆汁的主要器官。胆汁在对食物的消化、脂肪的乳化分解及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肝细胞不断地生成胆汁,并由肝管流出,在非消化期,胆汁大部分流入胆囊内储存,胆囊可以吸收胆汁中的无机盐和水分,使胆汁浓缩4~10倍,从而提高储存效能。在进食的时候,胆囊收缩,胆汁被排入十二指肠参与消化。不难看出,胆囊在储存、浓缩以及排出胆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因为患有严重的胆囊炎或胆石症等疾病而切除了胆囊的人群来说,这种通过胆囊储存和调控胆汁、消化食物的功能几乎不复存在。而且术后胃肠道的蠕动功能减弱,肝脏的功能也会受到抑制和影响,胆汁的分泌量明显减少,再加上缺少了胆囊对胆汁的浓缩作用,使进餐后进入肠道的胆汁浓度和量下降,对脂肪的消化能力明显减弱,进而影响到整个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所以,在术后康复的过程中,饮食调理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胆囊切除术后的饮食原则是什么呢?

控制摄入的食物总热量

胆囊切除后,其调节胆汁排泄的功能就没有了,胆道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受到影响,容易造成脂质代谢紊乱,而这种脂质代谢紊乱还会造成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其他疾病。患者应将体重保持在正常范围内,超重和肥胖者应减肥,有助于避免脂质代谢紊乱的发生。

减少食物中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

胆囊切除后,机体对脂类食物的消化能力减弱,若进食过多的脂肪和胆固醇,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严重的会发生脂性腹泻,造成营养不良。平时尽量食用植物油,避免摄入动物油,不吃浓肉汤、浓鸡汤等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减少坚果类食物,如花生、瓜子、核桃、大杏仁、开心果等的摄入;严格限制动物内脏、鱿鱼、动物脑、鱼子、蟹黄等胆固醇高的食物及油炸食物的摄入。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饥饿,尽量做到少量多餐。

补充优质蛋白质

胆囊切除对脂类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减弱,因而要多吃鱼、虾、禽肉、豆腐等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的食物。这些优质蛋白有利于身体的恢复,增强机体抵抗力。

每天摄入新鲜蔬菜400~500克,水果至少2种

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代谢紊乱,利于康复。蔬菜水果还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减少对胆固醇和脂肪的吸收,对降低血脂有一定的作用。

多吃含膳食纤维高的食物

如玉米、小米、甘薯、燕麦等粗粮,以促进胆汁排泄。

尽量选择清淡的烹饪方法

最好采用蒸、煮、炖、烩等方法,避免油炸、烧烤、烟熏、半生不熟的烹饪方式,并尽量少用调味品。这样才能适应手术后胆道功能的改变,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

少食辛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

尽量避免食用洋葱、蒜、姜、辣椒和胡椒等。另外,切除胆囊的患者一定要戒烟,吸烟会加重肝脏的负担。

手术后当天可暂不进食。

术后2天

术后2天内应严格禁食,可以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补充各种营养物质。

术后3~7天

可视情况先给予无脂流质饮食,如米汤、面汤、豆浆、藕粉、蔬菜汁、果汁等,随后再逐渐改为脱脂牛奶、稀粥、豆腐羹、米糊以及面食类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少量多餐,每天5~6餐。在肠道能够耐受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补充更多的营养。

术后7~30天

根据病人的耐受程度,循序渐进,可逐渐给予低脂软食。控制食物中的脂肪摄入量,食物选择以清淡为原则,可选择面条、面片、面包、馒头、粥、软饭、无油的青菜、豆腐、豆浆、脱脂奶、质软的水果等。

术后30~60天

尽量减少脂肪类食物的摄入,禁食高脂肪及油炸食品。尤其要避免在短时间内消化较多量的脂肪类食物,否则容易造成腹胀、腹泻及消化不良等。不吃或尽量少吃肥肉、动物内脏、蛋黄及油炸食品,烹调尽量不用动物油,可适量增加植物油。菜肴应以清蒸、炖煮、凉拌为主,特别要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并戒烟。推荐低脂易消化的食物,如清蒸鱼、白灼虾、清蒸蔬菜、豆类、低脂牛奶、酸奶、馒头、面包、面条等。

术后60~90天

要逐渐增加营养,必要的营养补充有助于病人的康复。每天应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可吃些瘦肉、鱼、虾、禽肉、豆制品及菌菇类等,以弥补动物蛋白的不足。多吃些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食物,对患者术后的恢复也十分有益。

术后90~180天

胆囊切除后,患者的胃肠道消化功能减弱,尤其对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更难以消化吸收,容易出现腹胀、腹泻的情况,所以,胆囊切除后6个月内的病人都应该采取低脂、少食多餐的进食原则。每次进餐的量要少,每天进食4~5次。少食多餐既可以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又可以保证机体的营养供给。

胆囊切除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胆总管会有一定的代偿功能(即胆总管替代一部分胆囊的功能),但消化和吸收功能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容易产生消化功能紊乱,如脂肪泻、维生素吸收不良等。所以更应该注意饮食结构的合理搭配,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坚持低热量、低脂肪、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原则,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8-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