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肛肠外科的微创理念与微创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微创手术正成为外科治疗的必然趋势。如何将微创理念与微创技术应用于肛肠外科是目前肛肠科专业医生积极探索的问题,也是肛肠外科未来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那么,什么是微创手术呢?微创手术是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侵袭为手术原则,尽可能缩小手术范围,尽量避免或减少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干扰,而使患者得到最佳的疗效。目前国内学者在治疗痔病方面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不治疗无症状的体征,也不用手术治疗无体征的症状”。肛肠疾病首选保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及饮食调节等,在必须手术治疗时,也应贯彻痔的微创治疗理念和方法。肛门直肠部位生理结构精密,神经分布广泛,故最适合微创手术。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治疗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展,如痔注射术、胶圈套扎术、超声多普勒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开环式微刨痔吻合术(TST)、红外线凝固、双极透热电凝器疗法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微创手术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否则会事与愿违。如PPH术主要的适应症是环状脱垂的Ⅲ度、Ⅳ度内痔,若选择外痔脱出明显者进行PPH术,会发现外痔部分经常悬吊效果欠佳,需补做剥离切除,这不仅不符合微创手术的初衷,也有过度治疗之嫌。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任何一种方法甚至任何尖端的仪器和器械都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微创,手术方法仅是微创的一部分,微创必须体现在疾病的整个诊疗过程中,落实到治疗患者的每一个细节里,这就是肛肠外科微创化治疗。目前学界对痔的本质及发病机制的认识并没有完全统一,值得学者们进一步研究探索。但可喜的是以往“逢痔必治”的误区正逐步被纠正。随着人们对肛管直肠解剖认识的不断深入,肛肠科手术由解剖学上的彻底痔切除向更加符合生理,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保存肛门精细控便功能的微创治疗方向发展。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