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蛀牙为什么单单欺负你?
蛀牙(龋齿),是由于细菌侵蚀造成的牙齿破坏。蛀牙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的任何人群之中。但有些人相对其他人更易患蛀牙,我们称为龋易感人群。
那么,哪些人属于龋易感人群呢?
下面有5种龋易感人群,大家可以自行对号入座,看看自己是不是容易得蛀牙的人那个倒霉蛋?
1. 长期不注重口腔卫生
长期不注重口腔卫生,牙面上附着大量牙菌斑的人容易蛀牙。牙菌斑内的致龋菌代谢产酸,会使牙齿脱矿、溶解形成龋洞,是龋病的罪魁祸首!

2.爱吃精细的食品、甜食、含糖含酸饮料

喜欢吃精细化程度高的食品、美味的甜食、含糖饮料,细菌也同样喜欢!这些食物中常含有蔗糖等碳水化合物,可以为牙菌斑内的细菌提供养分,促进细菌代谢产酸,降低pH值。如果这些食物摄入频率高(如正餐间进食零食),口腔内环境将难以及时缓冲酸,从而大大增加患龋风险
3. 牙齿本身的抗龋能力差
牙齿表面矿化不良、排列不齐等,均不利于牙菌斑的清除。
不同年龄阶段,牙齿也有不同的形态结构特点。儿童少年时期,由于乳牙及初萌的恒牙矿化尚未成熟,且牙齿的窝沟较深,不易清洁,患龋风险较高。而中老年时期,可能发生牙龈退缩导致牙根暴露,难以清洁,易发生根面龋。
4. 遗传因素
现有研究表明,基因对龋病的发生确有影响。但龋病的病因仍受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决定,遗传对龋病易感性的影响尚待进一步研究。
终于找到病根了,我长蛀牙是老爸老妈的错?
5. 唾液因素
唾液可以缓冲细菌释放的酸,还对牙齿表面有一定的冲刷作用,是天然的防龋屏障。唾液减少的人患蛀牙的几率和严重程度都大大增加。最常见的如干燥综合征、头颈部放射治疗或用药(阿托品)等因素可能导致唾液分泌量降低,使酸的清除受到影响,增加患龋风险。
那么,问题来了:龋易感人群应该如何应对?
早期龋病常没有任何症状,若不能及时发现及治疗,可能发展加重,龋病由小洞变大洞,导致出现牙痛等症状,甚至需要拔牙处理,使治疗难度及费用增加,更会大大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对于龋病,预防更重要!龋易感人群应做到:
1. 积极维护口腔卫生,及时清除牙菌斑。如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每3个月及时更换牙刷,养成每天常规使用牙线,餐饮后及时用清水漱口的习惯。中老年人若牙根暴露、牙缝较大,不易清洁,可以使用牙缝刷及冲牙器等辅助措施。
2. 应用氟化物。氟化物可局部加强牙齿结构、抑制牙齿脱矿并增强再矿化。个人护理推荐使用含氟牙膏。龋易感人群还应定期进行由专业人员实施的局部涂氟治疗,以预防龋病的发生。
3. 多吃纤维成分多的食物,减少甜食的摄入频率。可以使用木糖醇等糖代用品。
4. 增强牙齿抗龋能力。增加孕期及成长各年龄段的口腔卫生保健知识,降低牙齿发育不良的风险。儿童、青少年应及时进行乳牙及恒牙的窝沟封闭。
5. 定期进行口腔专科检查,对龋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不是龋易感人群,就不需要预防龋齿了吗?No!
龋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的任何人群!有效刷牙、定期检查、专业防护,才能在与蛀牙的持久战中取得胜利!
我们的目标:八十岁的时候保持二十颗健康牙齿?加油!

本文是林宝山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