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建国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解读成瘾医学

什么是拔毛癖 ?

发表者:师建国 人已读

拔毛癖是对体毛厌恶以至于要拔掉的一种冲动控制障碍。毛发在人体审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对毛发的稀疏浓淡从来就 没有形成统一的审美观念,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有些人因厌恶体毛可出现拔毛癖。古罗马时期时而欣赏体毛时而又 流行拔除阴毛,Gourmont曾说道:“人体的不道德必有所寄托,而最大的祸根是毛发。”所以,禁欲主义者的目光很 容易盯上毛发,他们主张拔除阴毛,故拔毛癖常有性厌恶色彩。

一、概述

随着从猿到人的进化与发展,人类原来遍布全身的体毛逐渐退化消失,除了阴毛与腋毛尚具有一定的原始生理功效外,其他体毛如 头发、眉毛、睫毛、胡须等更主要地成为修饰自我、美化自我的载体,以满足人们爱美之心理需求。除个别特殊情况下,极少数男性会将自己的头发完全剃光外(如影视演员),通常情况下,人们对头发、眉毛、睫毛等的修饰都是如何让自己的外观看起来更美,即便是曾一度在我国风行的修眉和纹眉术,也只是拔除部分眉毛,而且还要使用人工的方法“纹”出一条新的眉毛来。尽管现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明文规定禁止人们拔除自己的毛发,但当一个没有头发、没有眉毛、没有睫毛的人走在大街上时,人们都会感到惊奇和异样,会觉得与大众格格不入,即使是当事人自己也会感到不安和难堪。因为,一个拥有满头头发、两条眉毛和双眼睑长有睫毛人,在大众的眼里才是一个“正常”的人,才是一个符合人们习俗观念与审美要求的“完整”的人。因此,很多人特别是青年女性都会对自己的头发、眉毛倍加珍爱,呵护有加。在现代医学中,脱发与斑秃甚至成为了一种疾病,尽管这种疾病对人的生理功能几乎不会产生任何不良影响。

基于上述社会心理与文化观念,任何一个意识清楚、精神正常的人都不会无目的地去拔除自己的毛发,特别是直接影响自己外观形象的头发、眉毛和睫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发现一些并无任何特殊原因和目的而反复自行拔除自己毛发(主要是头发)的人,他们由于反复不断地拔除自己的头发,以至于造成头发的大片缺失,甚至全秃,在平时不得不靠戴假发来维系正常的社会活动和生活。精神病学家在对这些人进行深入的访谈和研究后发现,这类特殊的“拔毛者”其拔毛行为源于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一旦冲动出现他们即无法自控,直到完成拔毛行为。DSM-Ⅲ-R 首先将这一“特殊行为”命名为“拔毛癖”并纳入其诊断系统,归属于“冲动控制障碍”。之后,国际疾病分类之ICD系统以及我国精神疾病分类之CCMD系统先后分别采纳了这一诊断名称和分类。传统的观点认为本病较为罕见,然而最近有证据表明其患病率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国外的研究文献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尽管如此,较为系统、深入以及大样本的研究资料仍较缺乏。国内于1995年CCMD-2-R出版之后也相继发表了一些有关“拔毛癖”的临床表现、症状特征、治疗方法的研究报道,但同样也都属于较为简单的案例报道,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拔毛癖(拔毛症、病理性拔毛发、拔发癖、拔发狂)这一障碍的特征是,病人有拔除毛发的强烈欲望并付诸行动,并有行动前的紧张感和行动后的轻松感。虽然企图控制这一行动,但经常失败,结果引起毛发缺失。这种意向并非皮肤疾病或妄想、幻觉等其他精神障碍所致。

二、病因视点

目前对拔毛癖的病因尚不清楚,但绝大多数学者的观点认为本病是受多因素影响和决定的,而非单一的致病原因。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拔毛癖患者存在有生物学的病理基础,其研究结果来源于以下两方面:一是神经生理学与生物精神医学的研究发现,拔毛癖患者的脑部存在单胺代谢障碍尤其是5-HT代谢障碍;二是抗抑郁剂特别是选择性5-HT再吸收抑制剂(SSRI)对部分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这一临床实证结果进一步反证了患者脑部存在单胺代谢障碍尤其是5-HT代谢障碍。抗抑郁治疗的效果从另一个侧面也提示我们,此类患者是否具有抑郁型的人格素质或人格特征,故有学者据此认为抑郁型素质是拔毛癖的易患因素。但也有学者研究后认为,这类患者并无特殊的人格特点与人格障碍。回顾性的研究发现,约25%的患者其起病与心理应激因素直接相关,如母子关系恶化、受惊吓、被隔离、独处、学习压力过大、工作过度紧张等。这些研究证据表明,社会心理因素在拔毛癖的发生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一些研究发现物质滥用有增加本病发病的危险性和可能性。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患者拔毛的主要目的是寻求自我刺激。

三、临床表现

拔毛癖常起始于儿童,多在儿童中期(约10岁左右)起病,6岁以下起病者极为少见,女性患者占绝对优势,也有起病较晚者,可到成年后才起病。病程具有慢性化的倾向,约1/3的患者其病程在1年左右,部分病例其病程可持续达20年以上。

拔毛癖患者的拔毛范围可涉及身体的各个部位,包括头发、眉毛、睫毛、阴毛、胡子、体毛等,最常见的是头发。其主要临床特征是反复拔除自己的毛发,而导致毛发缺失。同时伴有行动前不断增加的紧张感和行动后的轻松、满足、愉快感。一般来说,虽然患者的毛发缺损区可有瘙痒或刺痛感,但在拔发时患者并无痛感。

正如我们在概述中所述的那样,毛发(特别是头发、眉毛、睫毛)对于一个人,特别是对于一位青年女性来说的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而患者常有意识地企图控制这一行为,但结果是常归结于失败。一旦拔毛冲动出现,患者即会感到一种强烈的、越来越重的紧张感,患者的手就会不自主地伸向自己习惯拔除的毛发之处,然后一根一根地拔掉,直到紧张感得以缓解为止,在拔除毛发的过程中,部分患者还会感到一种心理上轻松、愉快、满足和非常舒服的感觉。这一过程持续时间不等,短者几分钟,长者可达几十分甚至 1 小时之久。由于患者反复出现拔毛行为,因而多伴有所拔区域毛发的部分或完全缺失,对此患者又采取一些人为的措施加以补救,如用眉笔画眉,戴假发套等。毛发的缺失,会使患者正常的工作与生活受到影响,故患者尽量避免去参加一些公众与室外活动,以免被他人发现自己毛发的缺失。久之患者会变得自卑、内向、孤僻、不合群,同时也可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尽管如此,患者在下一次拔毛冲动出现后,又会感到难以控制并继续进行其拔毛行为。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⒈诊断标准,CCMD-3(编码:61.4)

① 引人注目的头发缺失是由于持续的控制拔发的冲动失败所致;

②病人诉说有一种强烈的拔发欲,伴有一种行动前的紧张感和行动后的轻松感;

③并非皮肤疾病,如皮炎所致,也不是对精神症状,如妄想或幻觉的反应。

⒉鉴别诊断

拔毛癖在临床上首先应与斑秃相鉴别,拔毛癖患者若为拔除头发,则其头发的缺失与斑秃在临床现象上极其相似,均表现为头发的大片缺失,皮肤完全外露,严重者均可出现全秃。但在发病过程上,两者则完全不同,斑秃患者的头发为自然脱落,在较短时间内出现头发的大片脱落,有些患者甚至在一夜之间即可发生。斑秃患者在头发发生脱落后,绝大多数会马上求医,对治疗主动合作,有强烈的求治欲望。而拔毛癖患者的头发为自己拔除,其头发的缺失是逐渐出现的,而且在头发缺失后,由于羞愧、担心他人耻笑等原因,多自行采取一些掩盖措施(如配戴假发套),极少主动求医,在求医过程中也有掩饰病情和回避病症等行为。必要时可请皮肤科会诊以协助鉴别。

其次,拔毛癖还应与强迫症患者相鉴别。对这两个疾病,目前有部分学者认为是同源的,而且这两者之间也确实存在许多共同之处,如很多拔毛癖患者能够认识到拔毛行为是不对的并企图抗拒,但又无法抗拒(类似于强迫与反强迫),对抗抑郁剂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等。但大多数学者仍同意是两个不同的疾病的意见,所以在临床上应给予鉴别。两者的不同点主要在于拔毛癖患者一般没有强迫性思维,所企图控制和抵抗的是一种冲动,而非思维。其所谓的强迫动作也仅限于拔毛行为,较为单一,很少同时存在其他类似的强迫行为。而强迫症患者多同时存在有强迫性思维与强迫行为,其强迫性思维与强迫行为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很少出现强迫性拔毛。

四、治疗ABC

目前尚无最佳的治疗方法,但总的来看治疗效果尚可,要优于其他冲动控制障碍,如偷窃癖、纵火癖。主要的治疗手段为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治疗过程常需精神科与皮肤科的医师的共同努力。因为此类患者不但要解决其精神问题,同时还必须解决其毛发缺失的问题。

药物治疗中抗抑郁剂为首选的药物,目前已有研究证明能够改变中枢神经系统5-HT代谢的药物对拔毛癖患者有效。因此应首选 5-HT再摄取阻制剂, 如氟西汀,如果病人对SSRI类药物反应较差,可合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哌咪清增强疗效。有学者还称,对拔毛癖患者不论是否存在抑郁,抗抑郁剂均具有促进皮肤脱发的康复作用。

心理治疗中的行为疗法如厌恶疗法、生物反馈疗法,以及内省性心理治疗和催眠治疗均有治疗有效的报道。在临床治疗中可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另外,国外资料中有报道,建立由拔毛癖患者组成的自助性团体对恢复患者的自信心,克服自卑、孤僻心理,重新树立治愈疾病愿望和信心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在这样的团体中,患者会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与平等感,大家彼此都是相同的,不必担心会被别人歧视或瞧不起,同时还会使患者感到自己并不是唯一患此病的人,这将有助于患者的消除孤独感,而且团体中经过治疗取得疗效的患者,也会对其他患者树立起治疗的信心起到现身说法与榜样作用,在团体中患者还可以相互交流各自的治疗经验、得失和体会,所有这些对治疗均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五、典型病例报道

⒈ 头发(Robert L.Spitzer 等报道)

C,女性,23岁。从10岁起就有了拔自己眉毛的冲动行为,拔眉毛还不是最糟糕的事,多年来“斑秃”的面积已占到头皮面积的四分之一,到了上大学二年级时,在一年的时间里实际已接近全秃。 她通过仔细梳理剩余的头发或巧妙地使用头巾与假发,以及不去上体育课等办法,使人未发现她的秃头,眉毛拔光了容易解决,只需要用眉笔画上去就可以了。

她有一个不良的行为习惯,每天如此,当她坐在电视机前心烦意乱地看电视时,就会用手指在头发中摸来摸去,以找到一根粗头发。她用长期养成的技巧很快就可以找到较粗的头发并连根拔掉。当她看到沙发扶手上已积累了成堆的头发以及意识到这样做已经几分钟时,她便竭力去控制这种行为,但随之内心的紧张、焦虑与不安就会加剧,她必须继续拔头发直至冲动本身减退为止。在心情好时,拔发行为一般持续十分钟左右,在心情不好时,这种不良的行为可以持续约一小时。从这种冲动和行为当中她可得到一丝愉快并使紧张与焦虑情绪得以缓解和解脱。这是冲动控制障碍(DSM-Ⅳ)中拔毛癖具有特征性的症状与表现。

本例患者在自助团体中打听到一位专门治疗拔毛癖的医生,该医生给她服用一种抗抑郁剂。约在 3 个月内,该药对她有一定的帮助,后来症状恶化,换用了另一种抗抑郁药,初期有思睡不良反应,但症状有相当大的改善并且效果持久,6个月后,C去一位催眠家处治疗,拔毛冲动有进一步的减少。她现在几天甚至几周都没有拔毛行为,症状也没有反复。此外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这两种药物对情绪改善还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虽然她因为拔毛行为感到气馁,可是从未觉得自己“抑郁”。但在用药物治疗后心境变得更开朗,她更热心于工作,外出约会时自我感觉也比以前好些(甚至在拔毛症状好转以前已经如此)。她继续参加自助团体的活动,并相信它有益于自己的进步,特别是自尊方面的进步。

⒉拔食阴毛者 (左常起等报道)

患者,男,25岁,离婚,农民,小学文化,患者于18岁时开始手淫、遗精、逐渐成习惯。20岁听人说手淫遗精对身体不好,会影响生育,便不想手淫,但又控制不住,心情焦虑、矛盾、坐卧不安,无目的乱走,遂将阴毛单棵拔掉咀嚼食之,便有一种舒服的感觉。初时拔食阴毛尚知害羞怕见人,几年后便无顾忌,不避亲友,虽受批评也无所谓,自称“挺舒服的,爱拔”。23 岁开始介绍对象,女方均听说患者有此毛病而拒绝。24岁时与一外地女青年结婚,婚后感阴茎不能勃起,不能房事,夫妻关系紧张,与此同时仍时常拔食阴毛,不愿接触他人。

就诊时检查,表情紧张,答话切题,对病中表现不愿明答,羞于开口。并要求医生看看自己有没有生育能力。问其为什么拔食阴毛,称心里舒服、想拔、控制不住。未见其他阳性精神病性发现,患者阴毛被拔光。诊断“拔毛癖”。

治疗:抗抑郁剂(阿米替林 50-100mg/d),抗焦虑剂(安定 10-20mg/d),配合心理治疗,帮助其认识疾病的性质,扩大知识面,消除紧张因素。经上述治疗后病情逐渐好转,2 月后复诊,拔食阴毛症状基本控制。

⒊睡前拔眉毛者(薛文敏,赵影报道)

患者女性,8岁,学生。3个月来反复无法克制地于入睡前拔掉自己的眉毛及睫毛,拔毛前有不断增加的紧张感,而拔毛后自觉轻松,局部无瘙痒及疼痛,曾到皮肤科就诊,排除皮肤炎症。检查:患儿情绪低落,少言,害羞,见双侧眉毛仅剩数根,长短不一的残根,睫毛稀疏。其父长期于外地做生意,其母常外出打麻将,对患儿关心较少,夜里常独自入睡。入学后学习压力较大。家族中无精神疾病史。

首先排除诱因,让其母夜里不外出,陪伴其入睡,以减少患儿害怕及紧张的情绪。通过心理治疗,保持患儿的愉快情绪,告诉她拔毛是一种病态行为, 只要建立其信心,完全可以治疗;告诉她,如想拔眉毛时,可以进食其爱吃的零食,想象自己无眉毛及睫毛时的丑陋形象,有眉毛及睫毛时的正常形象,或采用深呼吸放松全身肌肉;并加服多虑平25mg/d 。在治疗10天后出现疗效,患者能控制住拔眉毛的行为,又继续多虑平25mg/d治疗2周,随访半年未复发。

本文是师建国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8-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