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保玉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学术前沿

颈椎病的非手术疗法

发表者:何保玉 人已读

颈椎病非手术疗法的基本原则是什麽?

1.非手术疗法应符合颈椎的生理解剖学基础,由于颈椎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殊性,要求在治疗上严格遵循这一原则。不然的话,粗暴操作,超过颈部骨骼和韧带的强度,患者可突然出现神经症状,甚至完全瘫痪。

2.非手术疗法应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超过颈椎骨关节生理限度的操作,往往会造成局部创伤性反应。轻者局部水肿,渗出增加、粘连形成;重者可使韧带撕裂、不稳加重。长期推拿可使骨赘形成加速。因此,如推拿后患者感到不适或牵引后颈部疼痛加重,应立即停止这种疗法。

3.非手术治疗的目的应是纠正颈椎伤病的病理解剖状态,停止或减缓伤病的进展有利于创伤的恢复及病变的康复,预防疾病的复发。

颈椎非手术疗法的适应证是什麽?

(1)轻度颈椎间盘突出症及颈型颈椎病;(2)早期脊髓型颈椎病;(3)颈椎病的诊断尚未肯定而需一边治疗一边观察者;(4)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5)手术恢复期的患者;(6)神经根型颈椎病

非手术疗法的方法

颈椎牵引疗法

1.颈椎牵引的作用:颈椎牵引能限制颈椎活动,解除颈部肌肉痉挛,减轻神经根及突出物的充血水肿。通过牵引可增大椎间隙及椎间孔,减轻其对神经根的压迫,也可减轻椎间盘的压力,有利于已经突出的纤维组织消肿或回缩。后方小关节的嵌顿和错位也可因牵引而得到纠正。

2.牵引的方法:目前牵引的器械较多,但大致分为三种方式,即坐式牵引、卧式牵引和携带式牵引。从生物力学的角度看,卧式牵引效果较好。卧式牵引的方法为:患者卧床,床头放置滑轮,后枕及上颌部用枕颌带兜住,牵引绳通过滑轮,牵引重量约为1.5~2.5kg。此牵引法优点是患者可以充分休息,可以在睡眠时牵引。坐式牵引也是用枕颌带,但牵引绳绕过头顶上方的滑轮,再经另一滑车下垂进行牵引,牵引重量约为0.5~7.5 kg。携带式牵引是利用患者双肩作对抗牵引。用一个拱型架,下方用肩托支住两肩,此架两侧是可以螺旋升降的支柱,有调节螺丝可以调节高低,也就是调节牵引力,枕颌带固定在拱架顶部,自己调节好牵引力,感到下颌部不痛,颈部舒适即可。其优点是患者可以坐,也可走动。缺点是两肩施加压力,部分患者感觉不适。

制动法

1.制动的目的和作用是使颈部肌肉获得充分休息,缓解因肌痉挛所致的疼痛;减少突出的椎间盘或骨赘对脊髓、神经根及椎动脉的刺激;减少颈椎间盘的劳损、延缓退变;颈椎术后的制动是为了使手术部位获得外在稳定,有利于手术部位的早日恢复。

2.颈椎制动的种类和方法:颈椎制动包括颈托、围领和支架三类。围领制动范围小,但可以自由拆御。围领可用石膏也可用塑料加垫制作而成,比较轻便,容易携带。颈托上面托住下颌和枕骨,下面抵住双肩,前面胸部和后面背部稍延长以阻止前后活动。颈托的活动度较围领小。支架是用皮革和钢条制作,制动效果好。颈椎制动效果最好是牵引,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轻度颈部不适,用塑料领颌即可;术后患者宜牵引,或用颈托,以保持较长时间的相对制动。

理疗 理疗是治疗颈背痛的传统方法,对多数患者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是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从而使局部的疼痛和不适得以缓解。常用的颈部理疗方法有离子导入疗法、超短波、短波、石蜡疗法等。

家庭疗法 家庭疗法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方法,集康复、预防于一体,方法也较多。家庭疗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纠正和改善睡眠及工作中的不良体位,牵引及使用围领等。家庭疗法是正规治疗的基础,对颈椎病的预防和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1.改善与调整睡眠状态: 理想的睡眠体位应该是使整个脊柱处于自然曲度,髓、膝关节呈屈曲状,使全身肌肉放松。根据不同习惯,可采用仰卧和侧卧,但不宜俯卧。患者晨起的感觉是判断睡眠状态的标准之一。若感觉晨起时颈腰部不适,应考虑睡眠质量,及时调整。当然,除枕头和体位外,床铺的选择也影响睡眠,硬板床并垫以透气柔软的垫子比较合理。

2.纠正与改变工作中的不良体位:屈颈状态下,颈椎间盘内所承受的压力及对颈背部肌纤维组织的张应力较自然仰伸位为高。如果在此状态下增加活动度或增加负荷,则局部应力更大,从而成为颈椎退变及纤维织炎等加剧的主要因素。工作中常见的职业性不良体位有电脑操作员、打字员、锈花工、会计等长时间低头动作,交警的转头动作、流水线装配工的低头转颈动作等。有效的措施并不是消极地调换工作,而是定时改变头颈部体位,定期远视,调整桌面或工作台的高度或倾斜度。工厂要有工间活动并形成制度。从事文书工作的人员应有定时工作的习惯。

药物治疗 应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常用的药物有维生素E、维生素 B、颈痛灵及凯扶兰等抗炎药物。丹参可促使细小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促进组织修复,因而也有利于颈椎退变过程的缓解和好转。

本文是何保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2-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