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贵善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消化道的结构与养护

发表者:柯贵善 人已读

[转载自360百科并整理]

胃的结构与养护

原标题:胃-人体器官

所属类别:

器官

器官

编辑分类

胃是人体的消化器官,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肠。胃的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胃又称胃脘(guǎn管,又读wǎn碗),"脘"的古音同"管",义亦相通。故胃之上为食管,胃之下为肠管,胃居二者之间名为胃管(脘)。其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胃的中部称中脘,即胃体部分;胃的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中国医学大辞典胃》按:"胃,汇也,水谷汇聚之所也,为人体内消化器,形如囊,左大右小,横卧于膈膜下,上端为贲门,接于食道,下端为幽门,连于小肠。"胃乃"六腑"之一。

词条

百科

点击这里刷新内容

精彩信息一览无遗

查看更多

网络错误,请点击重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外文名称

stomach

功能

消化器官

生理位置

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肠

拼音

Wei

目录

1基本信息

2形态简介

3主要作用

4结构功能

5其他资料

基本信息

胃在人体的胸骨剑突的下方,肚脐的上部,略偏左。胃位于腹腔上部,上连食道,下通小肠。胃腔又称胃脘,分为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胃的下部是下脘,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的部分是中脘。贲门上连食道,幽门下通小肠,是饮食食物出入胃腑的通道。胃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受纳和腐熟水谷,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喜润恶燥。

形态简介

胃的形态、大小、位置因人而异,主要由肌张力和体型决定。在站立位时用硫酸钡等造影剂充填胃并作X线观察,角型胃位置较高,胃底和胃体几乎成横位,整个胃上宽下窄,胃角钝,呈牛角型,多见于超力型体质矮胖者。

钩型胃

胃底和胃体斜向右下或垂直,幽门部转向右上方,形似钩,角切迹明显,胃下极达髂嵴水平。多见于正力型体质者。

瀑布型胃

胃底呈囊袋状,向后倾倒,胃泡大,亦多见于正常人。

长型胃

胃呈垂直位,全胃几乎位于腹腔左侧,只有幽门位于右侧,胃下缘可在髂嵴连线水平以下,甚至进入盆腔,上窄下宽。多见于无力型体质瘦长及衰弱者。

胃的形态、位置、大小不仅因人而异,而且随全体位和胃的充盈程度而变化。卧位时,较高;站立时,位置较低;在胃过度充盈时,可达脐平面以下。

主要作用

胃主要用于将大块食物研磨成小块(又称物理消化),并将食物中的大分子降解成较小的分子(又称化学消化),以便于进一步被吸收。主要吸收少量水和少量酒精以及很少的无机盐。有胃腺,分泌胃液,胃液中含有盐酸和蛋白酶,可初步消化蛋白质。

胃腺的泌酸细胞会在消化过程中分泌出胃酸(氢氯酸HCl pH=2),而主细胞会分泌蛋白酶(胃蛋白酶)、凝乳酶等酶。胃壁会分泌黏液层,而防止由胃腺所分泌的蛋白酶及胃酸的消化。胃酸-用于杀死附在食物表面的细菌。蛋白酶-用于将蛋白质转为肽(peptides)。

在中医学中,胃是六腑的一员,和五脏中的脾为表里。

结构功能

结构介绍

观察标本胃底切片(H.E染色)

肉眼观察粘膜染紫蓝色,向外依次为浅红色的粘膜下层,红色的肌层和染色浅的外膜.

低倍观察胃壁由内向外分为4层.

胃的结构与养护(1)粘膜:由内向外分为三层.

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往下凹陷形成胃小凹.柱状细胞的核位居基底部,顶部胞质充满粘原颗粒呈浅染的透明区,细胞间分界清楚.上皮深面的结缔组织中常见与柱状细胞结构相同的管状结构,系附近胃小凹的断面.

②固有层:为结缔组织,含血管,淋巴组织,散在的平滑肌细胞和大量的胃底腺.胃底腺位于胃小凹和粘膜肌之间,是单管状腺,腺腔小,不易看见,主要由壁细胞和主细胞组成.

③粘膜肌层:薄,由内环外纵2层平滑肌组成.

(2)粘膜下层:系疏松结缔组织,含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及粘膜下神经丛,粘膜下神经丛由数个神经细胞和无髓神经纤维组成.

(3)肌层:较厚,由内斜行,中环形,外纵行的平滑肌组成.

(4)外膜:系浆膜,由疏松结缔组织和外表面的间皮构成.

高倍观察:胃底腺由5种腺细胞组成,重点观察壁细胞和主细胞.

(1)壁细胞:在胃底腺的颈部和体部较多,细胞较大,呈圆形或三角形,细胞核圆形,常有双核,居细胞中央.胞质染红色.

(2)主细胞:数量多,在胃底腺的体部和底部较多.细胞呈柱状.细胞核圆形,位于基底部.胞质染蓝色,细胞顶部的小空泡系酶原颗粒被溶解所致.

(3)颈粘液细胞:数量少,位于颈部.细胞呈柱状或杯状.细胞核扁圆形或三角形,位于基底部.胞质充满粘原颗粒.

(4)内分泌细胞和干细胞:在H.E染色的标本上不易区分.

胃壁具有四层结构:(1)粘膜它又可分为上皮(属单层柱状上皮,表面有粘液细胞),固有层(又可分为胃底腺,喷门腺和幽门腺)和粘膜肌层;(2)粘膜下层(属结缔组织)(3)粘膜肌层有很厚的平滑肌(内斜中环外纵三层平滑肌构成)(4)外膜为浆膜

胃壁的微细结构介绍如下:

胃壁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四层组成,并有神经、血管和淋巴管的分布。

1、黏膜胃黏膜柔软,活体呈橘红色。胃空虚时形成许多皱襞,充盈时变平坦。幽门处的黏膜形成环形皱襞,突向腔内称幽门瓣(pyloric valve)。胃黏膜可分为三层。

(1)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排列整齐,能分泌黏液覆盖于胃黏膜的表面,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损害。

(2)固有层:由结缔组织构成,其中含有大量的胃腺,它们分别是贲门腺(cardiac and)、幽门腺(pyloric gland)、胃底腺(fundic gland)。贲门腺和幽门腺分别位于贲门部和幽门部的固有层内,主要分泌黏液。胃底腺主要位于胃底和胃体的固有层内,是产生胃液的主要腺体。胃底腺由多种腺细胞组成,主要是主细胞和壁细胞。

黏膜上皮向下凹陷形成管状的胃腺,由:

主细胞(chief cell)又称为胃酶细胞,数量较多,主要分布于胃底的中、下部。胞体呈圆柱状,胞核圆形,胞质嗜碱性,有酶原颗粒。主要功能是分泌胃蛋白酶原。

壁细胞(parietal cell)又称为盐酸细胞,主要分布于胃底腺的上半部。细胞体积较大,呈三角形或圆形,胞质嗜酸性,在HE染色中呈红色。壁细胞主要功能是分泌盐酸,具有激活胃蛋白酶原和杀菌作用;同时壁细胞还分泌内因子,具有促进维生素B12吸收的作用。

颈黏液细胞(mucous neck cell)细胞数量较少,分布于胃底腺的上部,夹在壁细胞之间。细胞呈柱状,胞核扁圆形,位于细胞基部,细胞内充满黏原颗粒,能分泌黏液。

此外,胃底腺还有未分化细胞和胃的内分泌细胞。

(3)黏膜肌层:为薄层平滑肌,排列成内环外纵,有利于胃腺分泌物的排出。

2、黏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有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及神经丛、血管和淋巴管。

3、肌层胃的肌层发达,由内斜、中环和外纵三层平滑肌构成。其中,中层环形平滑肌在幽门处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具有节制胃内容物排出的作用。

4、外膜为一层浆膜,由间皮和少量的结缔组织构成。

主要分类

单室胃

大多数哺乳类动物只有一个胃囊,称为单胃。猪胃即是单胃典型的代表。在外形上分为贲门部、胃体和幽门部三部分。胃壁从内到外分别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浆膜等构成。粘膜由粘膜上皮、固有膜和粘膜肌层组成;粘膜下层由结缔组织构成;肌层特别厚,分为三层。内层肌肉斜行,分布于胃的前后壁;中间层的肌肉围绕胃的纵轴成环行排列,分布在胃的全部;外层肌肉纵行排列,分布在胃的大弯和小弯。

多室胃

复胃是反刍动物特有的胃,牛、羊等动物的胃即属此种结构。从外形上分为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四部分。前三个胃是食道的变形,皱胃为胃本体。

复胃的胃壁结构也同单胃一样。瘤胃肌肉层发达,粘膜和粘膜下层向内突起形成角质乳突,乳突排列密集;网胃的肌肉层也较发达,粘膜突起呈蜂窝状排列,所以又称蜂窝胃;瓣胃和皱胃肌肉层不发达,其粘膜和粘膜下层呈片状向内突起,其上生短小肉毛。由于复胃的内部均长有肉毛,所以烹饪行业中将其称为“毛肚”。有的还分得更细,由于瘤胃的肉毛最发达最长将其称为毛肚;网胃的肉毛排列成蜂窝状而称为蜂窝肚;瓣胃和皱胃的皱褶壁密集称为千层肚或百页肚。千层肚肌肉层极薄。

功能介绍

消化功能

人们吃进食物后,很快就被胃液消化掉了。胃液酸性很强,可从来没有把自己消化掉,其中奥秘何在

事实上,胃液在消化食物的同时,也对胃壁有一定的损害作用,即造成一些细胞的死亡。但是由于胃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因此这种损害仅仅是暂时的,胃能很快恢复如初。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系德本教授的研究资料表明,每分钟胃的表面能够产生约50万个新细胞。也就是说只需三天,就可以再生出一个新胃来。然而,由于胃液能在几小时内把胃的组织溶化掉,只靠产生的新细胞,还来不及完全弥补所造成的损失。因此,还得另有本领才行。

保护功能

大家可能都知道,胃是肉长的,可它为什么不会被自己的胃酸消化掉呢?因为胃壁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被称为胃粘膜的上皮细胞。它与胃液直接接触,使带有腐蚀性的胃液不能渗入到胃的内壁。我们知道,如果胃内产生过多的酸液,就会导致胃溃疡。由于胃粘膜具有特殊的保护作用,所以可免遭或只受到轻度的酸液侵蚀。

胃液主要是由胃蛋白酶和盐酸所组成。胃蛋白酶是一种蛋白质,它是一种无害的消化酶。但盐酸却不同,它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能轻而易举地毁坏胃的组织细胞。因此,只靠胃的再生能力和胃粘膜的保护作用还不够。在胃壁上皮细胞上面还覆盖着薄薄的一层碳水化合物,即所谓的糖体层。它可以进一步加强对胃的保护。另外,在胃壁里层,还覆盖了一层由脂肪物质组成的、称为类脂体的物质。此类物质对盐酸的氢离子和氯离子,具有很强的阻碍作用,这是胃保护自己的第三个绝活。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胃粘膜上皮细胞能不断合成和释放内源性前列腺素,它对胃肠道粘膜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此外,还有人证明胃肠道是人体内最大的内分泌器官,能分泌新的激素(都是肽类物质)。

其他资料

机理

胃是腹腔中容纳食物的器官。其外形屈曲,上连食道,下通小肠。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精微之仓、气血之海,胃以通降为顺,与脾相表里,脾胃常合称为后天之本。胃与脾同居中土,但胃为燥土属阳,脾为湿土属阴。

胃病

人们常说的胃病,一般是指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炎是胃粘膜炎症的总称。经常发生于40~5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

引起胃病的原因很多,包括遗传、环境、饮食、药物、细菌感染等以及吸烟,过度酗酒都可引起。胃病如何治疗?

[胃病有哪些症状]胃炎的症状可以很轻也可以很重,最常见的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症状则为上腹部烧灼痛,特别是在两顿饭之间,早餐或在饮用橙汁、咖啡或服用阿司匹林之后发生。严重者可有柏油便、黑便或血便。

[胃病怎样治疗]重视胃病患者的一般治疗,如合理的作息制度和饮食习惯,适度的休息、禁止吸烟和饮酒、禁用咖啡和浓茶。同时,应减少胃酸的含量并加强对直接与胃酸接触的粘膜层的保护。通常应用非处方药包括抗酸剂及胃粘膜保护剂,并可适当选用解痉剂。

胃病忌吃“生冷硬”,可以多吃小米粥。

病症表现

1)疼痛。这是胃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导致隐痛的原因很多,表现形式也复杂。病因包括受寒、气滞、血瘀等,表现形式有隐痛、刺痛、绞痛。

2)气胀。这也是胃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果脾胃运化失职,或者因寒受阻,或者其他因素,都会导致胃内的气体不能及时、不能正常排出,从而导致气胀。

3)食胀。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胃不能正常消化食物,或者肠胃蠕动过慢,都会导致食胀。

4)舌淡无味。中医理论认为,脾开窍于口,如果脾受困,或其他原因导致脾虚,都会引起患者口不知味,无食欲。

5)口苦。这是肝胆受热产生的典型症状,是胆气上泛的表现。西医检查规类为胆汁反流性胃炎。

6)面色。胃病患者病史过长,面色容易萎黄、黯淡无光。

7)舌苔颜色。正常的舌头,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光泽,有润泽,舌苔薄白。胃病初期,舌苔黄,口有异味,此为实证。时间久后,舌苔转白,便秘者舌质肥厚,疼痛者舌质有瘀斑。

8)恶心呕吐。饮食失常、寒温不适引起的胃病,容易造成患者恶心呕吐。

9)打嗝嗳气。跟情绪有关,或者因吵架、压力过大等导致的胃病患者容易有此症状。

10)胸闷。以气不顺、滞留胸腔为特征,脾气暴躁者、情绪不佳者易得。

11)噎膈。脾胃阴虚、或者寒湿困脾者易得。

12)反酸烧心。这是胃病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有胃酸、泛酸、反酸、吐酸之分。胃热者有烧心感。

13)乏力、四肢无力。久病体虚,常感觉乏力,不思动,四肢出现无力感。

14)大便。阴虚、实热导致大便干结,如大便稀,则脾运化失常。

胃病饮食

胃的结构与养护1.少吃油炸食物:因为这类食物不容易消化,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使血脂增高,对健康不利。

2.少吃腌制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盐分及某些可致癌物,不宜多吃。

3.少吃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生冷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对消化道黏膜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泻或消化道炎症。

4.规律饮食:研究表明,有规律地进餐,定时定量,可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

5.定时定量:要做到每餐食量适度,每日3餐定时,到了规定时间,不管肚子饿不饿,都应主动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

6.温度适宜:饮食的温度应以“不烫不凉”为度。

7.细嚼慢咽:以减轻胃肠负担。对食物充分咀嚼次数愈多,随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

8.饮水择时:最佳的饮水时间是晨起空腹时及每次进餐前1小时,餐后立即饮水会稀释胃液,用汤泡饭也会影响食物的消化。

9.注意防寒:胃部受凉后会使胃的功能受损,故要注意胃部保暖不要受寒。

10.避免刺激:不吸烟,因为吸烟使胃部血管收缩,影响胃壁细胞的血液供应,使胃黏膜抵抗力降低而诱发胃病。应少饮酒,少吃辣椒、胡椒等辛辣食物。

11.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对胃有保护作用,胃液中保持正常的维生素C的含量,能有效发挥胃的功能,保护胃部和增强胃的抗病能力。因此,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

A、溃疡病饮食原则:1.少量多餐,每日5-6餐,注意定时定量,避免过饥过饱。选用易消化、营养价值高及保护胃的食物。2.烹调方法:宜用蒸、熬、煮、氽、烩等烹调方法,忌用煎炸的食物。3.忌用粗纤维多、硬而不消化的食物。避免用过甜、过酸、过冷、过热、及辛辣食物。

B、浅表性胃炎饮食原则:1.少量多餐,每日5-6餐。可增加无糖牛奶、苏打饼干、多碱馒头等。2.烹调方法:宜用蒸、熬、煮、氽、烩等烹调方法。忌用煎、炸、烹、溜、烧、生拌的食物。宜进食奶油、和黄油(可抑制胃酸分泌)。3.忌食粗纤维多的蔬菜、咖啡、浓茶、烈酒、辣、酸、芥末及过甜的食物。

C、萎缩性胃炎饮食原则:1.少量多餐,每日6餐,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可适量增加醋调味并助消化。2.进食含优质蛋白质及铁丰富的食物。进食新鲜绿叶蔬菜,如番茄、油菜、菠菜、胡萝卜等。进食肉汁及浓肉汤有助于胃液分泌。3.限制含碱多的面条、馒头、奶油、黄油等能中和胃酸分泌的食物。

D、胃切除术后饮食原则:1.选用排空较慢的粘稠性、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根据吸收情况逐渐增加饮食中的质和量。2.宜供给高蛋白、高脂肪、高热能、低碳水化合物、少渣、易消化食物。注意补充各种维生素及铁、钾、钠、氯等。少用单糖及双糖,预防诱发倾倒综合征。

胃病五养

保暖护养。秋凉之后,昼夜温差变化大,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褥,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

饮食调养。胃病患者的秋季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从而防止侵蚀胃粘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

忌嘴保养。胃病患者要注意忌嘴,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粘的食物,更忌暴饮暴食,戒烟禁酒。另外,服药时应注意服用方法,最好饭后服用,以防刺激胃粘膜而导致病情恶化。

平心静养。专家认为,胃病、十二指肠溃疡等症的发生与发展,与人的情绪、心态密切相关。因此,要讲究心理卫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同时,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而殃及胃病的康复。

运动健养。肠胃病人要结合自己的体征,加强适度的运动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复发,促进身心健康。

(1)食物的选择

戒刺激性的食物:咖啡、酒、肉汁、辣椒、芥茉、胡椒等,这些会刺激胃液分泌或是使胃黏膜受损的食物,应避免食用。每个人对食物的反应都有特异性,所以摄取的食物应该依据个人的不同而加以适当的调整,毋须完全禁食。

戒酸性食物:酸度较高的水果,如:凤梨、柳丁、桔子等,於饭后摄食,对溃疡的患者不会有太大的刺激,所以并不一定要禁止食用。

戒产气性食物:有些食物容易产气,使患者有饱涨感,应避免摄食;但食物是否会产气而引起不适,因人而异,可依个人的经验决定是否应摄食。

此外,炒饭、烤肉等太硬的食物,年糕、粽子等糯米类制品,各式甜点、糕饼、油炸的食物及冰品类食物,常会导致患者的不适,应留意选择。

(2)吃饭注意事项

吃饭要定时定量进餐要细嚼慢咽,且心情要放松,饭后略作休息再开始工作。少量多餐━可以避免胃涨或胃酸过多,胃酸过多可能会逆留至食道,刺激食道黏膜。除三餐外并於上、下午、睡前各加一次点心。食用温和饮食━每餐由六大类食物中广泛的摄取各种食物,以获得均衡的营养,不要纯吃淀粉含量高的食物。饭后不要躺下休息。

(3)生活方面

不抽烟、不喝酒。生活要有秩序,不要熬夜,减少无谓的烦脑,心情保持愉快。睡前2-3小时不要进食。

避免太紧的衣服。体重超重者要减重。

如何养胃

俗话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七分养应该在三分治的基础上进行,经全面检查确诊后进行系统治疗,并配合精神方面进行调养,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胃就像一部每天不停工作的机器,食物在消化的过程中会对黏膜造成机械性的损伤,保持有节制的饮食是治疗胃病的关键。另外,高度精神紧张也是胃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如司机、建筑工人、办公室工作人员等的胃病发生率都很高,所以这些人更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及精神的愉悦。

1、从生活作息上做起,最起码一天三顿要定时定量,最好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表,然后严格遵守。这同时会对睡眠时间产生影响,因为一些晚睡晚起的人是早中餐一块吃的,这种习惯必须要改,并不是说晚上吃夜宵可以弥补过来的,因为人的生物钟虽然可以前后移动,但总是在一定范围内,不可能产生太大的差别。如果不相信的话,可以去查一下相关人体生物钟的资料。

2、一般,胃消化功能不好的人,症状是吃一点点就会饱,稍微多吃一点就会胃胀,特别在晚上多吃的话,还会因为胃部滞胀而影响入睡。硬的、纤维类的东西不好消化。因而建议少吃多餐,如果还没到正餐时间,可以补充一些食物,但不宜过多,一定要记住这不是正餐,正餐还是要按正常来吃。食物以软、松为主,一些比较韧性、爽口的东西不宜多吃,因为这些东西最难消化。汤最好饭前喝,饭后喝也会增加消化困难。入睡前两三个小时都最好不要吃东西,否则容易影响入睡,如果觉得肚子空可以多喝水。

3、胃病的人应该戒烟、酒、咖啡、浓茶、碳酸性饮料。

4、豆奶虽好,但为寒性,不能取代牛奶。

5、馒头可以养胃,不妨试试作为主食。

6、其他蔬菜水果类的食物是人体不能缺乏的,所以应该足量。但最好煮得软一点再吃,这样胃会好受一点。菜和果皮的纤维比较多,可以适度食用,但不宜太多,不容易消化,因而瓜果可以相对多吃。

7、有胃病的人饭后不宜运动,最好休息一下等胃部的食物消化得差不多了再开始工作,或者慢步行走,也对消化比较好,总之,餐后不宜工作。

8、非急性情况下,不提倡吃药,因为长期吃药都有副作用,而胃病是一种慢性病,不可能在短期内治愈。如果需要,提倡去看中医,中医的良方胃肠饮对于养胃特别有效。

9、木瓜适合胃的脾性,可以当作养胃食物,不过对于胃酸较多的人,不要使用太多。而且,一定要记住,胃喜燥恶寒,除了冰的东西以外,其他寒凉的食物像绿豆沙等也都不宜多吃。

10、再提一次,胃病是一种慢性病,不可能在短期内治好。

治病良方就是靠“养”,急不来,只能从生活习惯的改良中获得。我们都需要一个好的胃,这些习惯的改变都是必需的。

养胃秘诀

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少吃多餐,饭只吃七份饱。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忌暴饮暴食。

二、改变饮食习惯:按时就餐,坐着吃饭不要站立或蹲着。戒吃辛辣、油炸、烟熏食物如烧烤等,不吃过酸、过冷等刺激强烈的食物,不饮酒,少饮浓茶、咖啡等。多吃素菜和粗纤维食品如芹菜、香菇等。

三、积极食疗和按摩保健:羊肉、狗肉等温热食物均有养胃效果适合胃寒病症;大蒜消毒杀菌可以帮助消除炎症,建议多吃;另外枸杞、银耳、红枣、核桃都可以零食或入菜。饭后、睡前可以搓热双手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环摩64圈。完毕搓热双手按摩小腹。

养胃食物

1、小米:暖胃,安神

2、南瓜:南瓜性温,味甘。

解毒:南瓜内含有维生素和果胶,果胶有很好的吸附性,能粘结和消除体内细菌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质,如重金属中的铅、汞和放射性元素,起到解毒作用。

保护胃粘膜,帮助消化:南瓜所含果胶还可以保护胃肠道粘膜,免受粗糙食品刺激,促进溃疡面愈合,适宜于胃病患者。南瓜所含成分能促进胆汁分泌,加强胃肠蠕动.帮助食物消化。

消除致癌物质:南瓜能消除致癌物质亚硝胺的突变作用,有防癌功效,并能帮助肝、肾功能的恢复,增强肝、肾细胞的再生能力。

3、菠菜、胡萝卜、洋葱、大蒜

养胃食谱

紫菜南瓜汤:老南瓜100克,紫菜10克,虾皮20克,鸡蛋1枚,酱油、猪油、黄酒、醋、味精、香油各适量。

胃的结构与养护做法:先将紫菜水泡,洗净,鸡蛋打人碗内搅匀,虾皮用黄酒浸泡,南瓜去皮、瓤,洗净切块;再将锅放火上,倒人猪油,烧热后,放入酱油炝锅,加适量的清水,投人虾皮、南瓜块,煮约30分钟,再把紫菜投入,10分钟后,将搅好的蛋液倒人锅中,加入佐料调匀即成。此汤具有护肝补肾强体之功效。

注意事项:南瓜性温,胃热炽盛者少食

木瓜鲩鱼尾汤

用料:番木瓜1个,鲩鱼尾100克。

制法:木瓜削皮切块,鲩鱼尾入油镬煎片刻,加木瓜及生姜片少许,放适量水,共煮1小时左右。

功用:滋养、消食。对食积不化、胸腹胀满有辅助疗效。

参芪猴头炖鸡

用料:猴头菌100克,母鸡1只(约750克),黄芪、党参、大枣各10克,姜片、葱结、绍酒、清汤、淀粉各适量。

制法:将猴头菌洗净去蒂,发胀后将菌内残水挤压干净,以除苦味,再切成2毫米厚片待用。把母鸡去头脚,剁方块,放入炖盅内,加入姜片、葱结、绍酒、清汤,上放猴头菌片和浸软洗净的黄芪、党参、大枣,用文火慢慢炖,直至肉熟烂为止,调味即成。

功用:补气健脾养胃。

健脾养胃的食物,如山药、莲子、大豆、谷物、扁豆、薏苡仁、山楂、香蕉、大枣、板栗及猪瘦肉、牛肉、鸡肉、牛奶、豆制品等。补益脾胃的中草药有人参、茯苓、黄芪、白术、甘草等,与食物配制成药膳效果更佳。

如何护胃呢?这就要重“五养”

保暖护养-天凉之后,昼夜温差变化大,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褥,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

饮食调养-胃病患者的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从而防止侵蚀胃粘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

忌嘴保养-胃病患者要注意忌嘴,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粘的食物,更忌暴饮暴食,戒烟禁酒。另外,服药时应注意服用方法,最好饭后服用,以防刺激胃粘膜而导致病情恶化;

平心静养-胃病发生与发展,与人的情绪、心态密切相关。因此,要讲究心理卫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同时,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而殃及胃病的康复;

运动健养-肠胃病人要结合自己的体征,加强适度的运动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复发,促进身心健康。

常食健脾养胃的食物,如山药、莲子、大豆、谷物、扁豆、薏苡仁、山楂、香蕉、大枣、板栗及猪瘦肉、牛肉、鸡肉、牛奶、豆制品等。补益脾胃的中草药有人参、茯苓、黄芪、白术、甘草等,与食物配制成药膳效果更佳。

中医养胃论述

胃的外形为曲屈状,有大弯小弯。古代医籍中对胃的大小、形态、位置和重量等已有了记载。如《灵枢·肠胃》说:“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难经·四十二经》说:“胃重二斤二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近代测知胃大弯的长度,约为四十公分。周代的二尺六寸,约合五十二公分,似比今之数为大,但相差无几,证明古人是经过实际观察和测量的。明·李梴《医学入门·脏腑条分》中说:“胃号太仓,俗呼为肚,上透咽门,而受其所吞,曲接小肠,而传其所腐,容三斗五升,而留亦如之。”

《内经》将小肠、大肠的功能有时也统括于胃,如《灵枢·本输》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伤寒论》有时亦将大肠、小肠统称胃,如“胃中有燥屎”,此“胃”即是指肠而言。

胃有经脉(足阳明经)与脾的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故《灵枢·本输》说:“脾合胃。”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胃的运动特点是主通降,胃的特性是喜润恶燥。

1.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灵枢·平人绝谷》说:胃“受水谷。”《难经·三十一难》说:“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

受纳,即接受和容纳。水谷,即饮食物。胃主受纳,是指胃在消化道中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物的作用。饮食物的摄入,先经口腔,由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会厌的吞咽,从食道进入胃中。胃的纳,不仅是容纳,它还有主动摄入的意思,亦称为“摄纳”。胃之所以能主动摄纳,是依赖于胃气的作用,胃气主通降,使饮食下行,食下则胃空,胃空则能受饮食,故使人产生食欲。饮食人口,经过食道,容纳于胃,故称胃为“水谷之海”、“太仓”、“仓廪之官”。胃容纳水谷的量,在《灵枢·平人绝谷》中有胃“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的记载。

腐熟,是指胃对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形成为“食糜”的作用过程。《灵枢·营卫生会》说的“中焦如沤”,更形象地描绘了胃中腐熟水谷之状,犹如浸泡沤肥之状。胃接受水谷后,依靠胃的腐熟作用,进行初步消化,将水谷变成食糜,成为更易于转运吸收的状态。食糜传入小肠后,在脾的运化作用下,精微物质被吸收,化生气血,营养全身。故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

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失常,一是受纳腐熟不及,如胃气虚弱,或胃气不降,即使胃中空虚,也无食欲,或食后胃脘疼痛、嗳腐食臭,或食后呕吐;一是摄纳腐熟太过,如胃中火旺,消谷下行过快,食后不久即饥饿欲食。

胃的受纳腐熟功能,虽然是消化过程的开始,但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胃的受纳腐熟,是小肠的受盛化物和脾主运化的前提条件。人体精气血津液的产生,直接源于饮食物,而作为水谷之海的胃,也就成了气血生化之源。故《灵枢·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素问·五脏别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说明胃的受纳腐热水谷,是机体营养之源。因此,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强健,则机体气血的化源充足;反之,则化源匮乏。所以,《灵枢·五味》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口则气少矣”。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必须和脾的运化功能相配合,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以化生气血津液,供养全身,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如《景岳全书·饮食门》说:“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故脾胃合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胃主通降

通,就是通畅。降,就是下降。饮食物经食道进入胃中,经胃受纳腐熟后再下传小肠,在这一过程中,胃必须保持畅通状态,才能使饮食物的运行畅通无阻。保持“通”的状态,有赖于胃气的推动作用。胃气的运动特点是“降”,才能使饮食物经腐熟后,向下传送到小肠。“通”与“降”的含义虽然不同,但二者关系非常密切。通,才能降;降,才能保持通。若不通,就不可能降;反之,如果不降,也就不会通。也就是说,通与降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所以,胃的功能正常,常用“以降为顺”、“以通为和”来说明,简称为“胃主通降”。

胃主通降,相对于脾的升清而言,则是降浊。浊,此指饮食水谷,如《灵枢·阴阳清浊》说:“受谷者浊”,“浊者下走于胃”。胃主降浊,主要是指胃中初步消化的食糜,在胃气的推动下而下降肠道。

胃失通降,即为病理状态。若胃气虚弱,传送无力,致饮食停滞胃中,产生胃脘胀满疼痛、食少等症;若胃气不降,甚则上逆,产生胃脘胀满、嗳气、呃逆、呕吐等症。

在藏象学说中,常以脾升胃降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活动。胃气的通降作用,不仅作用于胃本身,而且对整个六腑系统的消化功能状态都有重要影响,从而使六腑都表现为通降的特性。胃与其他的腑,一通则皆通,一降则皆降。在中医学中,对小肠将食物残渣下传于大肠,以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活动,也用胃的通降来概括,将大便秘结也列入胃失通降之症。因此,胃之通降,概括了胃气使食糜及残渣向下输送至小肠、大肠和促使粪便排泄等的生理过程。

3.胃喜润恶燥

《临证指南医案·脾胃》说:“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指出“胃喜润恶燥”的特性。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的生理功能,除胃气的推动、温煦作用外,还需要胃液(阴)的濡润滋养,其功能才能正常。《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如沤。”沤者,久渍也,长时间浸泡之义。饮食入胃,必赖胃液浸渍和腐熟;若胃液不足,沤腐难成,而致消化不良诸症。

从胃受纳腐熟功能失常的临床表现来看,因胃阴虚而致者,亦每每易见,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更为突出。因胃属燥土,无水不沤。导致胃阴虚的原因很多,总括起来不外乎外感、内伤两个方面。外感方面,以暑、热、燥邪为主要。暑热伤人,汗出过多,可劫夺胃阴;温热病邪侵袭,可直接熏灼胃阴;燥热耗灼,则胃津枯涸。在内伤方面,或因素体阴虚,津液不足;或因阳明热盛,灼伤胃津;或因肝郁化火,犯胃伤阴;或因久病、产后、高年之人,阴气大亏;以及误施汗、吐、下法,损伤胃阴。上述种种原因,劫阴伤液,致令胃阴不复。

胃阴虚的临床表现:咽干舌燥,口干口渴,纳食减少,或虚痞不食,或全无食欲,口淡乏味,咽食不利,呕吐,或干呕呃逆,胃脘隐痛,嘈杂不舒,大便干结,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舌质光红,或干红少津有裂纹,脉弦细而数,或细数无力等症。《临证指南医案》说:“知饥少纳,胃阴伤也”,“胃阴虚,不饥不纳。”总括了胃阴不足的胃不受纳的病变特点。

根据胃喜柔润特点,对胃病的治疗,《临证指南医案·脾胃》指出:“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以甘凉柔润或甘寒生津的药物作为生津养胃的基该方法。此外,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宜疏肝养胃,重用白芍,疏中有柔,酸甘化阴;肝郁化火,伤胃劫阴,辛开苦降不宜太甚,用沙参、麦冬有泻火柔肝养胃之功。以及张仲景《伤寒论》中的酸甘化阴以建中之大法,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脾胃》中的“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之论述,无不体现胃“喜润恶燥”之特性。

4.人以胃气为本

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非常重视胃气。金·李杲提出“人以胃气为本”(《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就是强调胃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1)胃气的基本概念在中医学中,对“胃气”含义的理解及应用,存有多种说法:其一,指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如《中医基础理论》(函授)教材说:胃“有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又有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特性。这些功能和特性的统称,谓之胃气。”其二,指脾胃的消化功能。“人之胃气,即土气也。”(《景岳全书·论脾胃》)脾胃共居中焦属土,在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输布的生理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这个作用便是胃气的作用。因此说,“胃气”是脾胃共同生理功能的概括。其三,指脾胃功能在脉象上的反映,即脉有从容和缓之象。“脉弱以滑是有胃气”(《素问·玉机真脏论》),“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素问·平人气象论》,就是此意。其四,专指胃中阳气。如清·程杏轩《医述·卷一·医学溯源·脏腑》说:“胃之有阳气,又何气也?曰:阳气之与胃气,一而二,二而一者也……阳气即胃中所禀之性,犹夫火之云热也。”其五,是“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之气”的别称。如金·李杲在《内外伤辨惑论·卷中·饮食劳倦论》中说:“悉言人以胃气为本,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谓清气、荣气、卫气、春生之气,皆胃气之别称也”。又说:“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

以上诸说不一,但皆称之为“胃气”者,无非是强调脾胃消化吸收水谷精微作用的重要性。《中国医学大辞典·胃》说:“胃气,胃中运化水谷之精气也。”脾与胃相为表里,一脏一腑,一运一纳,一升一降,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过程。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运胃纳,是相互协作的,二者缺一不可,无胃之受纳,则就无脾之运化;若无脾之健运,则胃就难以受纳。因此,“人以胃气为本”之“胃气”,是指脾胃之气,以及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之精气,这是脾胃同为后天之本的生理基础。正如《医述·卷一·医学溯源·脏腑》所说:“胃无消磨健运则不化,故言胃气,内已概括及脾气矣。”

(2)胃气在生理、病理上的重要性《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脾胃密切合作,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化生气血,充养全身。故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为后天之本”。《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素问·五藏别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中藏经·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亦说:“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皆强调胃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景岳全书·十七卷·脾胃》在论先后天之气关系时说:“脾胃为水谷之海,得后天之气也。何也?盖人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体者不小。”脾胃的消化功能和饮食的营养,对人体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故言“人以胃气为本”。

胃气不足,则会影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变化。《灵枢·五味》说:“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论》中作了一个比喻,说水谷、胃气“犹兵家之饷道也,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说:“元气之充足,皆脾胃之气所无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此诸病之所由生也。”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内伤学说。因此,胃气的盛衰是疾病发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胃气不足,则胃不能纳,脾不能运,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继则气血化生无源,形体消瘦,脏腑皆衰,正气不足,易感邪而生病。正如《王旭高医案》说:胃气一虚,则百病丛生。”《景岳全书·论脾胃》说:“胃气之关于人者,无所不至,即脏腑、声色、脉候、形体,无不皆有胃气。胃气若失,便是凶候。”《吴医汇讲》说:“脾胃伤则出纳之机失其常度,而后天之生气已息,鲜不夭札生民者已。”以上各家论说,说明胃气盛衰对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3)胃气在诊治疾病中的意义《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胃气盛则五脏俱盛,胃气衰则五脏俱衰。说明诊察胃气之盛衰,是诊病之大纲,有助于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及其预后。如望神色察胃气,“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平人绝谷》),胃气强则精气充,形神俱旺,目光精采,虽有病多为轻浅,预后亦佳;反之,胃气衰则精气虚,体弱神疲,目无神采,有病多重。又如望舌苔察胃气,舌苔乃胃气所熏蒸,舌苔的有无,可反映胃气的存亡。舌苔薄白而润泽,是胃气旺盛的表现;舌光无苔,为胃气虚,或胃阴损伤的表现。再如问饮食察胃气,在疾病过程中,病人饮食量的变化是胃气盛衰的直接反映。若食量不减,则气血生化有源,提示病轻,尚未损及胃气;食量由少渐增,则表明胃气渐复,疾病趋向好转,预后较好;若食欲减退,食量渐减,表示胃气衰退,病情日趋严重,预后多差;若病人水浆不入,表示胃气衰败,预后多较凶险。故有“得谷者昌,失谷者亡”之说。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不食》中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此百病之大纲也。故诸病若能食者,势虽重而尚可挽救;不能食者,势虽轻而必致延剧。此理亦人所易晓也。”能食与不能食,反映了胃气的存亡,这对疾病的预后有直接影响,以此可以推断病情之吉凶。

胃气强弱影响疾病的治疗,如《慎斋遗书·卷二·辨证施治》说:“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何以言之?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故疾病日多矣。万物从土而生,亦从土而归,补肾不若补脾,此之谓也。治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甚多。”《医宗必读·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论》说:“胃气一败,百药难施。”《景岳全书·十七卷·脾胃》说:“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恙。”因此,用药治疗疾病,还必须注意保护胃气。《中国医学大辞典·胃》说:胃气,“无论治何疾病,皆宜首先保护,而虚证尤甚,故益阴宜远苦寒,益阳宜防泄气,驱风勿过燥散,消暑勿轻通下,泻利勿加消导,其他内外诸病应投药物之中,凡与胃气相违者,概宜慎用。”临床上,常把“保胃气”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

胃病的预防与自我调养

首先,饮食规律化。有人在饮食上不能控制自己,遇到好吃的就猛吃一顿,不合口味的就饿一顿,这样就易造成胃的蠕动功能紊乱,进而使迷走神经和胃壁内的神经丛功能亢进,促进胃液的分泌,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胃炎或胃溃疡。因此,饮食应该定时定量,千万不要暴饮暴食。

对于已经出现的胃病,在饮食上更应该注意。尽量做到定时进餐,每日可定时进食5—6次,进食量少,能减轻胃的负担,避免胃部过度扩张;进餐次数多,可使胃中经常存有少量食物,以中和胃内过多的胃酸。病重的人最好食用营养丰富、又易于消化的松软食品,如面条、米粥、牛奶等,如果有条件,还可多吃点蜂蜜,因为蜂蜜有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的功能。

另外,胃病患者平时不能吃零食,否则会使胃蠕动增加,促进胃酸的分泌,加重胃壁的溃疡。

其次,注意饮食卫生。吃饭时一定要细嚼缓咽,使食物在口腔内得到充分的磨切、并与唾液混合,这样可以减轻胃的负担,使食物更易于消化。此外,应尽量少吃刺激性食品,更不能饮酒和吸烟。烟酒对胃的危害很大。烟草中的尼古丁对胃的刺激作用,它会使胃容物排出延迟,进而引起胃酸分泌增加,造成胃炎、胃溃疡的病情加重。饮酒,特别是空腹饮酒对胃病患者的损害就更大,因为酒中乙醇对胃粘膜有非常大的刺激作用,胃受到刺激后会出现较强的收缩、扩张等运动,这极容易造成胃出血或胃溃疡部位的穿孔,以致出现生命危险。

再次,少吃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长期服用对胃粘膜有刺激性的药物,如红霉素、强的松等,都可造成胃粘膜损伤而出现炎症或溃疡。因此,不要长期服用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如偶尔要吃这些药,也应该在饭后吃。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改用有相同作用的中草药。

四是,保持精神愉快。胃是否健康与精神因素有很大关系。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长期紧张、恐惧、悲伤、忧郁等都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功能失调,促进迷走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胃壁血管痉挛性收缩,进而诱发胃炎、胃溃疡。因此,平时要精神愉快、性格开朗、意志坚强,并善于从困境中解脱自己。

小肠的结构与养护

原标题:小肠-人体器官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李娜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非诚勿扰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查看详细规范>>

所属类别:

其他生物相关

其他生物相关

编辑分类

小肠位于腹中,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小肠与心互为表里。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盘曲于腹腔内,上连胃幽门,下接盲肠,全长约3-5米,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小肠内消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食物经过小肠内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及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后,基本上完成了消化过程,同时营养物质被小肠粘膜吸收了。

词条

百科

点击这里刷新内容

精彩信息一览无遗

查看更多

网络错误,请点击重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小肠

外文名称

small intestine

分段

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位置

腹腔的后上部

目录

1基本简介

2分层结构

3主要功能

4生理功能

5其他资料

基本简介

小肠小肠小肠位于腹中,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小肠与心互为表里。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盘曲于腹腔内,上连胃幽门,下接盲肠,全长约5-6米,张开有半个篮球大,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分层结构

小肠小肠其管壁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其结构特点是管壁有环形皱襞,黏膜有许多绒毛,绒毛根部的上皮下陷至固有层,形成管状的肠腺,其开口位于绒毛根部之间。绒毛和肠腺与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关系密切。

主要功能

小肠小肠肠腺的细胞有柱状细胞,杯状细胞,潘氏细胞和未分化细胞。柱状细胞和内分泌细胞与绒毛上皮相似,接近绒毛的柱状细胞与吸收细胞相似,绒毛深部的柱状细胞微绒毛少而短,不形成纹状缘,有人认为有分泌作用。小肠绒毛增大了小肠内壁的表面积,如果把所有的绒毛展开抻平,其面积可以覆盖半个网球场,巨大的表面积使营养物质能够在1-2小时内得以迅速吸收。

小肠的运动形式:分节运动,蠕动,移行性复合运动(MMC)

小肠运动形式主要有:①紧张性收缩,它是其他运动形式有效进行的基础,使小肠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并使肠腔内保持一定压力,有利于消化和吸收。②分节运动,其作用是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增加食糜与肠粘膜的接触,促进肠壁血液淋巴回流,这都有助于消化和吸收。③蠕动,其作用是将食糜向远端推送一段,以便开始新的分节运动。

(一)运动形式及作用

1.紧张性收缩是小肠其它运动形式的基础,当小肠紧张性降低时,肠壁给予小肠内容物的压力小,食糜与消化液混合不充分,食糜的推进也慢。反之,当小肠紧张性升高时,食糜与消化液混合充分而加快,食糜的推进也快。

2.分节运动分节运动是一种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的运动,主要发生在食糜所在的一段肠管上。进食后,有食糜的肠管上若干处的环行肌同时收缩,将肠管内的食糜分割成若干节段。随后,原来收缩处舒张,原来舒张处收缩,使原来每个节段的食糜分为两半,柑邻的两半又各自合拢来形成若干新的节段,如此反复进行(图8-7)。分节运动的意义在于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增加食糜与肠壁的接触,为消化和吸收创造有利条件。此外,分节运动还能挤压肠壁,有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

小肠小肠3.蠕动小肠的蠕动通常重叠在节律性分节运动之上,两者经常并存。蠕动的意义在于使分节运动作用后的食糜向前推进,到达一个新肠段,再开始分节运动。小肠蠕动的速度很慢,约1~2cm/s,每个蠕动波只把食糜推进一段短距离(约数cm)后即消失。此外,小肠还有一种传播速度很快,传播距离较远的蠕动,称为蠕动冲。它可把食糜从小肠始端一直推送到小肠末端。有时还可至大肠,其速度为2~25cm/s。在十二指肠与回肠末端常常出现与蠕动方向相反的逆蠕动。食糜可以在这两段内来回移动,有利于食糜的充分消化和吸收。

(二)回盲括约肌机能

回肠末端与盲肠交界处的环行肌增厚,起着括约肌的作用,称为回盲括约肌。回盲括约肌的主要机能是防止回肠内容物过快地进入大肠,因而有利于小肠内容物的充分消化和吸收。当食物进入胃时,可通过胃-回肠反射引起回肠蠕动,在蠕动波到达回肠末端时,括约肌便舒张、部份小肠内容物由回肠入结肠。此外,回盲括约肌还具有活瓣作用,可阻止大肠内容物向回肠倒流。

小肠内容物向大肠的排放,除与回盲括约肌的活动有关外,还与小肠内容物的流动性和回肠与结肠内的压力差有关。

(三)小肠运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肠内机械的和化学的刺激作用于肠壁感受器,通过壁内神经丛的局部反射途径可引起小肠平滑肌的蠕动。在一般情况下,迷走神经的传出冲动对整个小肠运动起兴奋作用。交感神经对小肠运动则起抑制作用。但两种神经的效应也依小肠当时的机能状态而异。如果肠肌紧张性已经很高,则无论刺激迷走神经或交感神经,都将对肠肌产生抑制作用;反之,则都产生增强作用。

2.激素的作用一般说来,胃泌素和胆囊收缩素可兴奋小肠运动,而胰高血糖素、促胰液素和肾上腺素则抑制小肠运动。

作用

一、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小肠小肠食物经过在小肠内的消化作用,已被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一般是3~8小时,这提供了充分吸收时间。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部份,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小肠绒毛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小肠很细长,盘曲在腹腔内。小肠全长5~6米,小肠粘膜形成许多环形皱褶和大量绒毛突入肠腔,每条绒毛的表面是一层柱状上皮细胞,柱状上皮细胞顶端的细胞膜又形成许多细小的突起,称微绒毛。小肠黏膜上的环形皱襞、小肠绒毛和每个小肠绒毛细胞游离面上的1000~3000根微绒毛,使小肠粘膜的表面积增加600倍,达到200平方米左右。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朝向肠腔的一侧,估计一个成年人小肠的内表面积为200平方米。内表面积越大,吸收越多。另外,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结构特点使营养物质很容易被吸收而进入血液。小肠的巨大吸收面积有利于提高吸收效率。

绒毛内部有毛细血管网、毛细淋巴管、平滑肌纤维和神经网等组织(图8-8)。平滑肌纤维的舒张和收缩可使绒毛作伸缩运动和摆动,绒毛的运动可加速血液和淋巴的流动,有助于吸收。

小肠内的消化

小肠小肠小肠内的营养物质和水通过肠粘膜上皮细胞,最后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中,必须通过肠上皮细胞的腔面膜和底膜(或侧膜)。物质通过这些膜的机制,即吸收机制,包括简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吐和胞吞等。

小肠壁有肠腺,分泌肠液进入小肠腔内。胰腺分泌的胰液,肝脏分泌的胆汁,也通过导管进入肠腔内。这些消化液使食糜变成乳状,再经消化液中各种酶的作用,使食物中的淀粉最终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最终分解为氨基酸,脂肪最终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食物残渣、部分水分和无机盐等借助小肠的蠕动被推入大肠。在大肠中,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如纤维素等与水混合成粪便,经由肛门排出体外。

其余的各种营养成分都被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吸收,直接进入血液。

生理功能

受盛化物

小肠小肠受盛,即接受,以器盛物之意。化物,即变化·化生之意。小肠的受盛化物表现以下两方面:一是指小肠接受由胃腑下传的初步消化的食物,起了容器的作用,即受盛;二是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在小肠必须停留一定时间,由小肠对其进行进一步消化,将饮食水谷精微化为精微和糟粕,即化物作用。小肠受盛功能失常,则气机阻滞,表现为腹部疼痛;若化物功能失常,可导致消化吸功能障碍,表现为腹胀,腹泻,便溏等。

泌别清浊

泌,即分别;清,即水谷精微;浊,指食物中的糟粕。泌别清浊是指小肠在对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行进一步消化的同时,随之进行的分清别浊的功能。

分泌功能

小肠小肠小肠不仅具有吸收功能,而且还具有分泌功能——它能分泌小肠液。小肠的分泌功能主要是由小肠壁粘膜内的腺体(十二指肠腺和肠腺)完成的。正常人每天分泌1~3升小肠液。小肠液的成分比较复杂,主要含有多种消化酶、脱落的肠上皮细胞以及微生物等。所含有的各种消化酶中,有肠激活酶、淀粉酶、肽酶、脂肪酶以及蔗糖酶、麦芽糖酶和乳糖酶等,这些酶对于将各种营养成分进一步分解为最终可吸收的产物具有重要作用。

小肠液的分泌受多种因素的调节,其中食团以及其消化产物对肠粘膜的局部刺激(包括机械性刺激和化学性刺激),可引起小肠液的分泌,这些刺激是通过肠壁内神经丛的局部反射而引起肠腺分泌的。小肠液的作用主要是进一步分解糖、脂肪、蛋白质,使它们成为可吸收的物质。

大量的小肠液,可以稀释消化产物,使其渗透压下降,从而有利于吸收的进行。

运动功能

小肠小肠小肠的运动形式:分节运动,蠕动,移行性复合运动(MMC)

小肠运动形式主要有:①紧张性收缩,它是其他运动形式有效进行的基础,使小肠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并使肠腔内保持一定压力,有利于消化和吸收。②分节运动,其作用是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增加食糜与肠粘膜的接触,促进肠壁血液淋巴回流,这都有助于消化和吸收。③蠕动,其作用是将食糜向远端推送一段,以便开始新的分节运动。

小肠运动的形式及其作用

1.紧张性收缩是小肠其它运动形式的基础,当小肠紧张性降低时,肠壁给予小肠内容物的压力小,食糜与消化液混合不充分,食糜的推进也慢。反之,当小肠紧张性升高时,食糜与消化液混合充分而加快,食糜的推进也快。

2.分节运动分节运动是一种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的运动,主要发生在食糜所在的一段肠管上。进食后,有食糜的肠管上若干处的环行肌同时收缩,将肠管内的食糜分割成若干节段。随后,原来收缩处舒张,原来舒张处收缩,使原来每个节段的食糜分为两半,柑邻的两半又各自合拢来形成若干新的节段,如此反复进行(图8-7)。分节运动的意义在于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增加食糜与肠壁的接触,为消化和吸收创造有利条件。此外,分节运动还能挤压肠壁,有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

3.蠕动小肠的蠕动通常重叠在节律性分节运动之上,两者经常并存。蠕动的意义在于使分节运动作用后的食糜向前推进,到达一个新肠段,再开始分节运动。小肠蠕动的速度很慢,约1~2cm/s,每个蠕动波只把食糜推进一段短距离(约数cm)后即消失。此外,小肠还有一种传播速度很快,传播距离较远的蠕动,称为蠕动冲。它可把食糜从小肠始端一直推送到小肠末端。有时还可至大肠,其速度为2~25cm/s。在十二指肠与回肠末端常常出现与蠕动方向相反的逆蠕动。食糜可以在这两段内来回移动,有利于食糜的充分消化和吸收。

其他资料

粘膜表述

小肠腔面的环行皱襞从距幽门约5cm处开始出现,在十二指肠末段和空肠头段极发达,向下逐渐减少和变矮,至肠中段以下基本消失。粘膜表面还有许多细小的肠绒毛(intestinal villus),是由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起而成,长0.5~1.5mm,形状不一,以十二指肠和空肠头段最发达。

绒毛于十二指肠呈叶状,于空肠如指状,于回肠则细而短。环行皱襞和绒毛使小肠表面积扩大20~30倍,总面积达20m2左右。绒毛根部的上皮下隐至固有层形成管状的小肠腺(smallintestinal gland),又称肠隐窝(intestinalcrypt),故小肠腺与绒毛的上皮是连续的,小肠腺直接开口于肠腔。

粘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含较多血管和淋巴管。十二指肠的粘膜下层内有十二指肠腺(duodenalgland),为复管泡状的粘液腺,其导管穿过粘膜肌开口于小肠腺底部。此腺分泌碱性粘液(pH8.2~9.3),可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免受酸性胃液的侵蚀。最近研究表明,人十二指肠腺尚分泌尿抑胃素(urogasterone),释入肠腔,具有抑制胃酸分泌和刺激小肠上皮细胞增殖的作用。

肌层:由内环行与外纵行两层平滑肌组成。

外膜:除十二指肠后壁为纤维膜外,小肠其余部分均为浆膜。

回肠纵切

上皮为单层柱状。绒毛部上皮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和少量内分泌细胞组成;小肠腺上皮除上述细胞外,还有潘氏细胞和未分化细胞。吸收细胞(absorptivecell):最多,呈高柱状,核椭圆形,位于细胞基部。绒毛表面的吸收细胞游离面在光镜下可见明显的纹状缘,电镜观察表明它是由密集而规则排列的微绒毛构成。每个吸收细胞约有微绒毛1000根,每根长1~1.4μm,粗约80nm,使细胞游离面面积扩大约20倍。小肠腺的吸收细胞的微绒毛较少而短,故纹状缘薄。

微绒毛表面尚有一层厚0.1~0.5μm的细胞衣,它是吸收细胞产生的糖蛋白,内有参与消化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双糖酶和肽酶,并吸附有胰蛋白酶、胰淀粉酶等,故细胞衣是消化吸收的重要部位。微绒毛内有纵行微丝束,它们下延汇入细胞顶部的终末网。吸收细胞胞质内有丰富的线粒体和滑面内质网。

滑面内质网膜含有的酶可将细胞吸收的甘油-酯与脂肪酸合成甘油三酯,后者与胆固醇、磷脂及β-脂蛋白结合后,于高尔基复合体形成乳糜微粒,然后在细胞侧面释出,这是脂肪吸收与转运的方式。相邻细胞顶部之间有紧密连接、中间连接等构成的连接复合体,可阻止肠腔内物质由细胞间隙进入组织,保证选择性吸收的进行。

吸收细胞

杯状细胞(goblet cell):散在于吸收细胞间,分泌粘液,有润滑和保护作用,从十二指肠至回肠末端,杯状细胞逐渐增多。

潘氏细胞(Paneth cell):是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位于腺底部,常三五成群。细胞呈锥体形,胞质顶部充满粗大嗜酸性颗粒,内含溶菌酶等,具有一定的灭菌作用。

未分化细胞(undifferentiated cell):位于小肠腺下半部,散在于其它细胞之间。胞体较小,呈柱状,胞质嗜碱性。细胞不断增殖、分化、向上迁移,以补充绒毛顶端脱落的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绒毛上皮细胞的更新周期为2~4天。一般认为,内分泌细胞和潘氏细胞亦来源于未分化细胞。

固有层在细密的结缔组织中除有大量小肠腺外,还有丰富的游走细胞,如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绒毛中轴的固有层结缔组织内有1~2条纵行毛细淋巴管,称中央乳糜管(centrallacteal),它的起始部为盲端,向下穿过粘膜肌进入粘膜下层形成淋巴管丛。中央乳糜管管腔较大,内皮细胞间隙宽,无基膜,故通透性大。吸收细胞释出的乳糜微粒入中央乳糜管输出。此管周围有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网,肠上皮吸收的氨基酸、单糖等水溶性物质主要经此入血。绒毛内还有少量来自粘膜肌的平滑肌纤维,可使绒毛收缩,利于物质吸收和淋巴与血液的运行。

固有层中除有大量分散的淋巴细胞外,尚有淋巴小结。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多为孤立淋巴小结,在回肠多为若干淋巴小结聚集形成的集合淋巴小结,它们可穿过粘膜肌抵达粘膜下层。

大肠的结构与养护

原标题:大肠

大肠,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是对食物残渣中的水液进行吸收,而食物残渣自身形成粪便并有度排出的脏器。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消化道的下段,成人大肠全长约1.5m,起自回肠,包括可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5部分。全程形似方框,围绕在空肠、回肠的周围。大肠在外形上与小肠有明显的不同,一般大肠口径较粗,肠壁较薄,盲肠和结肠还具有三种特征性结构:1在肠表面,沿着肠的综轴有结肠带,由肠壁纵行肌增厚形成;2由肠壁上的横沟隔成囊状的结肠袋;3在结肠带附近由于浆膜下脂肪聚集,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脂肪突起称肠脂垂。

词条

百科

点击这里刷新内容

精彩信息一览无遗

查看更多

网络错误,请点击重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大肠

外文名称

large intestine

包括

结肠和直肠

具体

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功能

保护黏膜和润滑粪便

拼音

Da Chang

目录

1中医认识

2功能

3运动形式

4大肠液与细菌

5保护大肠

6运动和排便

中医认识

解剖学位置

大肠居于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其下端连接肛门。大肠的上端称为"回肠",包括现代解剖学中的回肠和结肠的上段;下段称为"广肠",包括乙状结肠和直肠。大肠亦是一个官腔性器官,呈回环迭积之状,主要有传化糟粕与主津的生理机能。

生理机能

1.主传化糟粕: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大肠之气的运动,将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并经过肛门有节制的排出体外,故大肠有"传道之官"之称。

2.大肠主津: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含有大量水液的食物残渣,将其中的水液吸收,使之形成粪便,即是所谓的燥化作用。大肠吸收水液,参与体内的水液代谢,故说"大肠主津"。

机能失常

大肠传导糟粕机能失常,则出现排便异常,常见的有大便秘结或者泄泻。若有湿热郁结大肠,大肠传导机能失常,还会出现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病症。

大肠主津机能失常,则大肠中的水液不得吸收,水与糟粕俱下,可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病症,若是大肠实热,消烁津液,或者大肠津亏,肠道失润,又会导致大便秘结不通。

功能

能保护黏膜和润滑粪便,使粪便易于下行,保护肠壁防止机械损伤,免遭细菌侵蚀。大肠能够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结构功能

盲肠

盲肠为大肠起始的膨大盲端,长约6~8cm,位于右髂窝内,向上通升结肠,向左连回肠。回、盲肠的连通口称为回盲口。口处的粘膜折成上、下两个半月形的皱襞,称为回盲瓣,此瓣具有括约肌的作用,可防止大肠内容物逆流入小肠。在回盲瓣的下方约2cm处,有阑尾的开口。

阑尾

阑尾形如蚯蚓,又称蚓突。上端连通盲肠的后内壁大肠大肠,下端游离,一般长约2~20cm,直径约0.5厘米。阑尾全长都附有阑尾系膜,其活动性较大。

阑尾根部在体表的投影位置,通常以脐和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外、中1/3交界处作标志,临床上称麦克勃尼(McBurney)点;或以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右1/3交界处作为标志,临床上称兰氏(Lanz)点,急性阑尾炎时该处可有压痛。

结肠

结肠为介于盲肠和直肠之间的部分,按其所在位置和形态,又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

(1)升结肠长约15cm,是盲肠向上延续部分,自右髂窝沿腹后壁的右侧上升,至肝下方向左弯形成结肠右曲,移行于横结肠。升结肠后面借结缔组织附贴于腹后壁,故活动性较小。

(2)横结肠长约50cm,起自结肠右曲,向左横行至脾处再向下弯成结肠左曲,移行于降结肠。横结肠全部被腹膜包被,并借横结肠系膜连于腹后壁,其中部下垂,活动性较大。

(3)降结肠长约20cm,从结肠左曲开始,沿腹后壁的左侧下降,至左髂嵴处移行于乙状结肠。降结肠后面借结缔组织附贴于腹后壁,所以活动性也小。

(4)乙状结肠长约40-45cm,平左髂嵴处接续降结肠,呈"乙"字形弯曲,至第3骶椎前面移行为于直肠。空虚时,其前面常被小肠遮盖,当充盈扩张时,在左髂窝可触及。乙状结肠全部被腹膜包被,并借乙状结肠系膜连于左髂窝和小骨盆后壁,其活动性也大。

直肠

(1)直肠的位置及毗邻直肠为大肠的末段,长约15-16cm,位于小骨盆内。上端平第3骶椎处接续乙状结肠,沿骶骨和尾骨的前面下行,穿过盆膈,下端以肛门而终。直肠与小骨0盆腔脏器的毗邻关系男女不同,男性直肠的前面有膀胱、前列腺和精囊腺;女性则有子宫和阴道。因此,临床指诊时,经肛门可触查前列腺和精囊腺或子宫和阴道等。

(2)直肠的形态直肠在盆膈以上的部分称为直肠盆部,盆部的下段肠腔膨大,称为直肠壶腹。盆膈以下的部分缩窄称为肛管或直肠肛门部。直肠有两个弯曲:上段凸向后,与骶骨前面的曲度一致,形成骶曲;下段向后下绕过尾骨尖,形成凸向前的会阴曲。临床上当进行乙状结肠镜检查时,应顺着直肠两个弯曲的方向将镜插入,以免损伤肠壁。

(3)直肠的构造直肠壶腹内面的黏膜,形成2~3条半月大肠大肠状的直肠横襞,其中位于前右侧壁的一条,大而恒定,距肛门约7cm,相当于腹膜返折的水平。在通过乙状肠镜检查确定直肠肿瘤与腹膜腔的位置关系时,常以此横襞作为标志。这些横襞有支持粪便的作用。

肛管上段的粘膜形成6~10条纵行的黏膜皱襞,叫肛柱。各柱的下端有半月形的小皱襞相连,称为肛瓣。在肛瓣与相邻二柱下端之间有小凹陷,称为肛窦。各肛瓣与肛柱下端,共同连成锯齿状的环形线,称为齿状线,为皮肤和黏膜相互移行的分界线。齿状线以下光滑而略有光泽的环形区域,称为肛梳或痔环。痔环和肛柱的深面有丰富的静脉丛,此丛如淤血扩张则易形成痔,在齿状线以上者称为内痔,以下者称为外痔。

直肠周围有内、外括约肌围绕。肛门内括约肌由直肠壁环行平滑肌增厚而成,收缩时能协助排便。肛门外括约肌是位于肛门内括约肌周围的环行肌束,为骨骼肌,可随意括约肛门。(图3-23,图3-24,图3-25)

运动形式

1.混合运动--袋状往返运动;2.推进运动--蠕动和集团运动

大肠液与细菌

大肠液分泌

大肠粘膜的上皮和大肠腺均含有许多分泌粘液的杯状细胞。因此,大肠的分泌富含粘液,粘液能保护肠粘膜和润滑粪便。结肠还分泌碳酸氢盐,故大肠液呈碱性(pH8.3~8.4)。

大肠液的分泌主要是由食物残渣刺激肠壁引起,可能通过局部反射完成。副交感神经兴奋可使分泌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则使正在进行着的分泌减少。

细菌的活动

大肠内有许多细菌,这些细菌主要来自食物和大肠内的繁殖。大肠内的酸碱度和温度对一般细菌的繁殖极为适宜,故细菌在此大量繁殖。细菌中含有能分解食物残渣的酶,对食物残渣中的糖类和脂肪的分解称发酵作用,其分解产物有单糖、醋酸、乳酸、二氧化碳、沼气、氢气等。如这类产物很多,就会刺激大肠而引起腹泻。对蛋白质的分解称为腐败作用,其分解产物,除肽、氨基酸、氨等外,还有多种具有毒性的物质,如吲哚、酚等,这类物质产生后,一部分被吸收入血到肝脏解毒,另一部分则随粪排除。

大肠细菌能利用大肠的内容物合成人体必需的某些维生素,如硫胺素、核黄素及叶酸等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

经细菌分解作用后的食物残渣及其分解产物、肠粘膜的分泌物、脱落的肠上皮细胞和大量的细菌一起组成粪便。

作用

人体大肠内细菌构成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的内环境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大肠内细菌来源于空气和食物中的细菌,它们经口腔进入消化道,由于结肠缓慢运动,温度和pH合适等,使细菌得以在这里大量繁殖。细菌中含有酶,能使纤维素和糖类分解或发酵,产生乳酸、乙酸、二氧化碳和甲烷等,还可使脂肪分解成脂肪酸、甘油和胆碱等。有些细菌能使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肽、氨、硫化氢、组织胺和吲哚等,使粪便有臭味。结肠中的细菌,还能合成微量的维生素,主要是维生素B族复合物和维生素K,对人体代谢和维持某些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所以长期的或不适当的使用抗生素,使维生素的合成和吸收不良,易引起维生素缺乏或其他疾病。大肠内的菌群组成在正常情况下是稳定的,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调节结肠固有菌群的重要因素。肠道菌群还能产生各种物质抑制其他菌种生长,甚至以此作为自身调节的方式,控制自身生长,如大肠菌素和短链脂肪酸等,都具有抑制细菌繁殖的作用。

大肠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消化道的下段,成人大肠全长约1.5m,起自回肠,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六部分。全程形似方框,围绕在空肠、回肠的周围。大肠的主要功能是进一步吸收粪便中的水分、电解质和其他物质(如氨、胆汁酸等),形成、贮存和排泄粪便。同时大肠还有一定的分泌功能,如杯状细胞分泌黏液中的黏液蛋白,能保护黏膜和润滑粪便,使粪便易于下行,保护肠壁防止机械损伤,免遭细菌侵蚀。

保护大肠

建议女性朋友们科学减肥和美容,便秘患者除了定量吃一些医生开出的通便药物之外,可以多食用粗纤维食物,通过改善饮食习惯达到通便的效果,另外,最近风行世界的大肠水疗对治疗便秘、清洁肠子有着良好的疗效。大肠水疗配合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显著原因:

1.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腐生肌作用,可使症状迅速改善,修复损伤黏膜。

2.加大了给药深度和药物与肠道接触范围,可使药物直达病变部位,并在肠道形成保护膜,促进水肿、炎症、溃疡消失。

3.通过水疗可有效清洗肠道,有助于清除肠腔及肠黏膜上的有害微生物及产生的有毒物质等损伤黏膜的刺激因子,使药物更易被吸收并在局部发挥作用。

运动和排便

结肠运动

结肠具有类似小肠的分节运动和蠕动,但其频率较慢,这与大肠主要是吸收水份和暂时贮存粪便的功能相适应。

结肠的另一运动形式称集团运动,这是一种进行很快且移行很远的强烈蠕动。这种运动每日约发生3~4次。通常发生于饭后。可能是胃内食物进入十二指肠时,由十二指肠-结肠反射所引起。集团运动常自横结肠开始,可将一部分大肠内容物一直推送到结肠下端,甚至推入直肠,引起便意。

大肠的结构与养护

排便反射

排便是一种反射活动。粪便入直肠时,刺激直肠壁内的感受器,冲动沿盆神经和腹下神经中的传入纤维传至脊髓腰骶部的初级排便中枢。同时传入冲动还上传至大脑皮层,引起便意。如条件许可,冲动通过盆神经的传出纤维(副交感纤维)传出,引起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肛门内括约肌舒张,与此同时,阴部神经的传出冲动减少,肛门外括约肌舒张,粪便则排出体外。此外,支配腹肌和膈肌的神经兴奋,腹肌和膈肌收缩,腹内压增加,促进排便。如条件不许可,大脑皮层发出冲动,下行抑制脊髓腰骶部初级中枢的活动,抑制冲动沿腹下神经传出纤维(交感纤维)传出,使肛门括约肌紧张性增加,乙状结肠舒张,排便反射则被抑制。

如果排便反射经常被抑制,就逐渐使直肠对粪便的压力刺激失去正常的敏感性。粪便在大肠中停留过久,会因过多的水份被吸收而变得干硬,结果不易排出,这是产生便秘的最普通的原因之一。排便的另一种异常现象是,当直肠粘膜由于炎症而敏感性增高时,肠内只有少量粪便、粘液就可以引起便意和排便反射,在排便后总有未尽的感觉,临床上称这种现象为"里急后重",常见于痢疾或肠炎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8-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