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史海回眸:人工髋关节研究的发展历程(上)

发表者:张克 人已读

1890年,德国的Gluck第一个将象牙制作的股骨头假体植入人体。

Gluck在德国首次用象牙制作的股骨头与髋臼假体植入人体,用镀镍螺钉固定假体,还使用了骨胶作为粘合剂来固定假体,这为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技术的应用起到了启蒙作用。

1923年,美国医师Smith Petersen设计了玻璃杯关节成形术。

位于美国波士顿的一位外科医师Smith Petersen将玻璃塑成一中空半圆状的模型,其可适当地套用于股骨球头之上且予以一新的平滑面供关节运动,虽然玻璃材质的生物相容性很好,然而其强度无法抵抗人行走或跑步所产生的剪力,因此Smith Petersen开始寻求其他材料铸造关节模型,如塑胶及不锈钢。

1938年,英国Philip Wiles医师采用不锈钢的臼杯与股骨假体,实施全球第1例全髋关节置换。

自1938年Phillip Wiles施行第一例全髋关节置换术以来,全髋关节置换在假体的设计、工艺、材料,以及手术技巧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然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其中假体松动是公认手术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1938年,美国医师Smith Petersen 用牙科医生使用的钴铬钼合金材料做成钟状开口的金属杯,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

Smith Petersen 医师发现牙科医生使用的钴铬钼合金材料生物惰性较强,在人体内生物相容性较好,但长期疗效不佳,原因是金属杯与股骨头摩擦增加,股骨头坏死疼痛加剧。

1940年 Judet兄弟在法国用固定牙的丙烯酸合成树脂制造人工髋关节。

Jean Judet与其兄弟Robert Judet在法国采用了短柄的股骨头假体进行了半关节置换术,假体由丙烯酸酯热压成型直柄,由大转子下穿出,这在当时的欧洲特别流行,术后早期效果满意,虽然丙烯酸材质可提供平滑的表面,却无法克服松脱的缺点。

1941年,美国Moore和F.R.Thompson医师分别研发出完整的股骨球头置换术。

南卡罗来纳州的医师Moore 与纽约的医师Thompson分别研发出完整的股骨球头置换术,此种假体设计包含一金属柄可插入股骨髓腔中,而上连有一完整的金属球头恰好置入人体髋臼之中。此种方式可用来治疗髋部骨折与部分的关节炎病例。而此种球头的髋关节置换被称为半关节整形术,因为此方式仅满足股骨球头部分的问题,而髋臼部分并无置换的动作。此外,当时假体与骨之间的固定仍是一难题,有大部分的患者于使用此种假体后因松脱的问题而导致术后疼痛,因此此种型态的置换仍无法满足关节炎患者的需求。

本文是张克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09-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