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胡文金
胡文金 主任医师

胡文金临证医案三则

2204人已读

陶凤英1 胡文金2*

(1.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430061;2.荆州市中医医院妇科,湖北 荆州43400

*通讯作者:胡文金(1952-),女,荆州市中医医院妇科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妇科

胡文金,女,主任医师,荆州市知名中医,全国500名名老中医刘云鹏学术经验继承人,湖北中医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世界中医联合会妇科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北省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常委、顾问。笔者有幸跟随胡文金主任抄方学习,受益良多,现将其治疗妇科病的典型医案介绍如下。

1.妇人腹痛

闵某,女,51岁,已婚,45岁自然绝经。

2016年11月28日首诊。下腹间断胀痛10余天。患者诉下腹间断胀痛,口干舌燥,烦躁,尿胀、尿频、色黄,大便干,四肢发凉,舌红,苔黄干,脉沉弦。妇检:外阴已婚已产型,阴道畅,极少量色清分泌物,宫颈光滑,子宫偏小,前位,活动可,压痛(-);双侧附件未触及异常;按之下腹胀感。辅检:尿液沉渣分析未见异常;子宫附件彩超:宫颈囊肿,子宫及附件未见异常;白带常规:清洁度Ⅱ,脓球少许。据四诊辨证为寒热错杂证,方用乌梅丸加味:乌梅10g,细辛10g,桂枝10g,黄连6g,黄柏10g,当归15g,党参15g,花椒6g,干姜6g,附片10g(先煎)(即本方),加枳壳15g,吴茱萸10g,麦冬30g,山楂15g,鸡内金15g,红曲6g。7剂,浓煎服,日一剂,3次/天。

2016年12月19日二诊。患者自诉下腹胀痛明显好转,舌红,苔黄,脉沉。继服上方7付,浓煎服,日一剂,3次/天。

此后追访,患者诸症消失。

按语:足厥阴肝经“绕阴器,抵小腹”,肝之急致腹痛时发时止;肝属木,主疏泄,邪入厥阴,疏泄失常,气郁化火发为烦躁、口干舌燥、小便黄、大便干;肝气横逆,克伐脾土发为下寒,则四肢发凉。本案乃典型之寒热错杂于下的下腹疼痛之症。乌梅丸取至《伤寒论》,方主治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乌梅味酸入肝经,兼具益阴柔肝、缓急止痛之效;以黄连、黄柏清泄郁热;以细辛、花椒、附片、干姜、桂枝温阳散寒;以党参、当归扶正;以枳壳行滞除胀;以吴茱萸散寒止痛;以麦冬益胃生津止渴;以山楂、鸡内金、红曲消积除胀。二诊患者诸症渐轻,继服前方治疗。此后追访,患者未诉特殊不适。

2.月经前后诸证

雷某,女,26岁,已婚,有生育要求。

2016年9月1日首诊。经期呕吐4年余,未予特殊治疗。患者平素月经规律:经期3~6天,周期24~30天,末次月经8月15日,月经第一天恶心欲吐,月经量中等,色红,无血块,无痛经,无经前乳胀。平素乏力纳少,胃脘不舒,大便不实,腰酸软,眠可,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黄,脉软。辨证为脾肾不足、胃失和降。治拟健脾补肾和胃止呕。方用六五合方:陈皮10g,法半夏10g,党参15g,茯苓15g,白术15g ,甘草6g,覆盆子10g,菟丝子12g,枸杞子15g,五味子10g,车前子10g(即本方),加砂仁10g(后下),竹茹15g,郁金10g,神曲15g,山药30g,熟地黄15g。7剂,浓煎服,日一剂,3次/天。

2016年9月22日二诊。此次月经提前6天,于9月9日来潮,6天净,患者诉经期无呕吐。但胃脘不适,纳差,腰酸,舌淡红,边有齿痕,苔灰,脉软。继服上方7剂,浓煎服,日一剂,3次/天。

2016年10月27日三诊。此次月经提前4天,于10月5日来潮,经期呕吐复作,月经量少,6天净。食欲不振,胃略胀反酸,舌红,边有齿痕,苔灰黄,脉弦软。拟健脾和胃,佐以清热止呕,方用六君子汤加味:党参15g,茯苓15g,白术15g,甘草6g,陈皮10g,法半夏10g(即本方),加枳实10g,竹茹15g,砂仁10g(后下),黄连6g,浙贝母15g,连翘15g,扁豆15g,石斛15g。7剂,浓煎服,日一剂,3次/天。

2016年11月20日四诊。此次月经提前4天,于11月1日来潮,经期无呕吐,无痛经,6天净。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黄,脉软。继服上方7剂,浓煎服,日一剂,3次/天。

随访3个月,患者自诉经期再无呕吐不适。

按语:患者平素乏力纳少,胃脘不舒,大便不实,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黄,脉软,是为脾胃虚弱;考虑患者有生育要求,兼见腰部酸软,是为肾气不足。脾主升,胃主降,脾胃气虚,升降失调,清浊不分,痰浊上逆致呕;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虚久致肾不足。根据四诊辨证为脾肾不足胃失合降。治宜健脾补肾和胃止呕,方用六五合方(胡文金常用验方)加味。六君子汤健脾和胃;五子衍宗丸补肾益精、调经种子;砂仁、竹茹和胃止呕;郁金、红曲行气和胃;配伍当归、熟地补益精血。二诊患者月经提起6天来潮,经期无呕吐但感胃脘不适,遂守前方7剂。三诊患者月经提前4天来潮,经期呕吐复发,兼见胃略胀反酸、食欲不振,舌红,边有齿痕,苔灰黄,脉弦软,皆因脾胃气虚,水湿内停,湿久郁热,治宜健脾和胃、清热止呕,方用六君子汤加味。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扁豆、半夏、陈皮健脾益气养胃,加枳实、竹茹、砂仁、浙贝母、理气化痰和胃;配伍黄连、连翘、石斛清热滋阴。此病病位在脾胃。

3.崩漏

符某,女,40岁,已婚已育(工具避孕)。

2016年11月4日首诊。阴道不规则出血17天,间断口服中成药治疗(具体不详),出血未止。患者平素月经:周期22~26天,经期6天,量中,色红,无血块,无痛经,无经前乳胀。末次月经:10月19日,持续至今未净,量时多时少(量少时护垫即可,量多时少于既往月经量),色暗红,无血块,口干欲饮,腰酸,乏力,纳寐可,二便调,舌红,苔黄干,中有裂纹,脉沉。辅检:血β-HCG<1.2IU/ml;彩超:内膜4mm,盆腔积液13mm,子宫及双侧附件未见异常。西医诊断:异常子宫出血,中医诊断:崩漏,辨证为阴虚血热,治拟养阴清热凉血止血,方用保阴煎加味:生地12g,熟地12g,白芍15g,黄芩10g,黄柏10g,续断15g,山药15g,甘草6g(即本方),加覆盆子10g,菟丝子12g,车前子15g,五味子10g,枸杞子15g,女贞子15g,墨旱莲30g,贯众炭30g,地榆炭15g,葛根15g,黄芪20g。7剂,浓煎服,日一剂,3次/天。

2016年11月7日二诊。患者诉阴道点滴出血,色暗红,乏力、腰酸好转,舌红,苔黄,脉沉。守上方去覆盆子、菟丝子、车前子、五味子、贯众炭,加海螵蛸15g,巴戟天15g,阿胶10g(烊化兑服)。5剂,浓煎服,日一剂,3次/天。

2016年12月13日三诊。患者诉11月9日阴道出血止。此次月经11月28日来潮,量不多,7天净。患者感胸前盗汗,烦躁,无腰腹疼痛,精神纳寐可,二便调。舌红,苔黄,有裂纹,脉弦沉。复查彩超:内膜4mm,盆腔积液0,6mm,子宫及双侧附件未见异常。拟养阴清热,沿用保阴煎:生地12g,熟地12g,白芍15g,黄芩10g,黄柏10g,续断15g,山药15g,甘草6g(即本方),加女贞子15g,墨旱莲30g,枸杞子30g,葛根15g,黄芪20g,郁金10g,麦冬20g。7剂,浓煎服,日一剂,3次/天。

此后追访1月,患者月经正常来潮。

按语:本案患者阴道出血17天淋漓不净,盖因虚火内生,迫血妄行;虚火暗伤津液,致口干欲饮;血虚精亏,腰失所养,致腰酸不适;血为气之母,血虚则气虚,气虚致乏力;舌红,苔黄,中有裂纹,脉沉,亦为阴虚血热之象。《素问·阴阳别论》曰“阴虚阳搏谓之崩”,《素庵医要》补充“所谓阴虚者,肾水衰也。阳搏者,心火亢也”,亦有“经水出诸肾”之说。治宜养阴清热、凉血止血,稍佐补肾益精。方用保阴煎(《景岳全书》)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五子衍宗丸(《丹溪心法》)补肾益精;女贞子、墨旱莲补肝益肾、滋阴止血;贯众炭、地榆炭凉血止血;黄芪、葛根补气生津。二诊患者阴道出血虽不止,但量渐尽,且乏力腰酸好转,遂沿用前方基础上减用活血止血药物贯众炭及补肾益精类药物覆盆子、菟丝子、车前子、五味子。加海螵蛸收敛止血,阿胶滋阴止血,巴戟天补肾阳益肾阴。三诊时患者月经已正常来潮,但感胸前盗汗,烦躁,舌红,苔黄,有裂纹,脉弦沉。继用保阴煎养阴清热,配伍女贞子、墨旱莲、枸杞子滋阴益肾,加黄芪、葛根补气生津,伍郁金、麦冬解郁清热。《丹溪心法》提出“治崩次第,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而本案的治疗有循此法之意。

胡文金临证医案三则,发表于湖北中医杂志,2017,(39卷) (9):19-20

胡文金
胡文金 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