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伟说帕金森 帕金森的药物治疗——细水长流
蒋伟说帕金森药物治疗
在治疗帕金森病的路上,药物治疗的作用不容置疑。大部分患者都是首选药物治疗,但是因为各种主观客观的因素让药物的治疗无法愉快的进行下去,出现各种问题,比如蜜月期结束、异动症出现等等。归其根本还是不规范、不坚持、不科学的用药方法导致的。
那么帕金森药物治疗应该有哪些是帕友应该知道的呢?
1、时间
帕金森药物治疗时机的制约因素非常多。
首先病人的年龄因素非常重要,如果病人年纪非常大,那要尽可能早期治疗,让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好的改善;如果是年轻病人,可能就要考虑长期服药以后的不良反应,会不会长期困扰病人,而且年轻病人吃药后确实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比如运动并发症,这样的病人就要考虑是否需要延迟治疗。
其次病人的疾病发展程度和职业因素也很重要。年轻患者,比如四、五十岁左右的,需要正常工作,那就要尽早吃药,提高生活质量、提高工作能力。或者有的人抖动比较明显,外观上看来很不好看,病人觉得平时的社交生活受影响,就可以早点开始治疗。
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症状的程度。一般出现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影响到工作、生活的话,就可以开始治疗了。所有因素要综合分析,把握“个体化治疗”的核心思想。
2、药用量
总会有帕友问吃药得到起始量大一些好还是小一些好,是分疗程还是终身用药?
“帕金森病是终身治疗的。另外也是分阶段治疗的,不同阶段用不同的药物,不同人用不同的药物。”
早期低剂量给药可以得到长期稳定的疗效,而早期大剂量给药虽然能使短期症状得到改善,但后续的问题比较多。
现在我们强调低剂量起始治疗,也就是“细水长流,不求全效”,不求百分之百改善,但争取实现长期稳定的疗效。
3、药物副作用运动障碍
有一些病人用药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一些运动障碍,比如手足徐动,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处理呢?
蒋教授:这种运动障碍也叫异动症,它的治疗更复杂一些。异动症的发生是由于病人对药物的敏感性改变。异动症病人在药物峰值的时候处于药物相对“过量”的状态,反而需要减少药量。还有一种更麻烦的类型,就是双相异动,双相异动是指在药物起效之初和起效末尾出现运动障碍,这个治疗方式比剂峰异动,也就是药量达到峰值时出现的运动障碍更难。剂峰异动通过减药量就可以改善症状,但双向异动减药量也不一定行。减药量虽然可以改善异动,但症状波动会更严重,所以异动症的治疗比剂末现象更困难。异动症病人也可以考虑手术治疗,也就是脑起搏器治疗,手术一方面可以直接治疗异动症,另外手术以后可以通过减少药量来治疗异动症。
帕金森第二蜜月期DBS手术治疗后的效果
目前在全球,神经外科神经调控技术正迅猛发展,作为神经调控技术的典型代表——DBS(脑起搏器),对运动障碍疾病,特别是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
全球已有超过十五万帕金森病患者接受了DBS手术的治疗,总的来说,DBS治疗主要有以下效果:
全面控制震颤、僵直、运动迟缓以及平衡障碍等症状
明显减少抗帕金森病药物的剂量
减轻甚至消除因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如运动波动、开关现象、异动症等
明显延长“开”期时间,同时改善“关”期运动功能
明显改善生活质量
对于双侧症状的帕金森病患者,可进行双侧DBS植入从而控制双侧症状,从而恢复帮助患者独立生活,重新回归社会。
术前,1.5米的距离,他走了四分钟
部分患者术前术后对比——
DBS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医学界治疗功能性脑病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其中以帕金森病的治疗为最成熟和常见,它目前已经是人类实现脑-机“对话”梦想最为成功的案例。
蒋伟
神经外科副教授
副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独立完成帕金森DBS手术数百例
优质的术后效果让爱不再“颤抖”
微信号:jiangweitj
门诊时间:武汉同济主院区 周四下午
蒋伟,神经外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其中基于同济医院全国一流的综合平台,独立完成帕金森DBS手术数百例,保持了高水准的手术操作和优质的术后效果,华中地区领先。博士期间在德国弗莱堡大学进行基础研究及临床工作,同期在瑞典隆德大学和英国卡迪夫大学进行干细胞植和显微操作。归国后长期奋战在临床一线,同济医院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承担研究生及留学生带教任务,屡获华中科技大学教学质量奖,同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基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Robert-Bosch德-中科学交流基金项目,并参与德国科技部(DFG)与教育部(BMBF)联合资助项目,德国Petri Weber基金临床科研项目。在Cell Transplantation、Journal of Neuroscience Research等国际著名神经科学期刊发表SCI论文十余篇,Journal of Clinic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等杂志审稿专家,参编学科专著《神经外科疾病诊疗指南》、《神经重症学》、《颅脑损伤》、《癫痫外科学》、《小儿神经外科学》、《小儿癫痫外科学》等。
本文是蒋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