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忠忠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新生儿特殊生理现象

发表者:蔡忠忠 人已读

正常新生儿出生后可以有一些特殊的生理现象和状态,需要注意与病理现象鉴别。

1. 生理性体重下降

生后 3~4 天最明显,不超过出生体重的 10%,5 天左右可恢复正常体重。

低体重早产儿生理体重下降持续时间长,恢复到出生体重需要2~3周或更长。

2. 生理性黄疸

足月儿多在生后2~3天出现,第4~6天达到高峰,血清总胆红素 (TSB)< 204 umol/L(12mg/dl),结合胆红素< 25umol/L(1.5mg/dl),生后 2 周内消退,一般情况好,食欲好。(需结合黄疸曲线图,太专业,这里就不详述了)

如果黄疸在生后 24 小时内出现,黄疸程度超出生理性黄疸范围,每天 TSB 上升值> 85umol/L(5 mg/dl),黄疸消退时间延迟,结合胆红素增高等,应视为病理性黄疸。

3. 皮肤特殊表现

(1)胎脂

生后胎脂有保护皮肤免受感染和保暖作用,但皱褶处胎脂可刺激皮肤引起褶烂,对腋下、腹股沟、颈下等皱褶处积聚较多的乳白色黏稠胎脂要用消毒纱布蘸油或散粉揩去,生后数小时胎脂能被皮肤吸收。

(2)生理性红斑

正常新生儿刚出生时皮肤呈粉红色,接触外界空气后,皮肤很快变成红色,生后第 2 天周身皮肤更红,称为生理性红斑。

5~6天后逐渐消退,伴有脱屑。过期产儿不出现生理性红斑。

(3)新生儿红斑

正常新生儿生后1~2天内皮肤出现红斑,原因不明。皮疹呈大小不等、边缘不清的斑丘疹,散布于头面部、躯干及四肢,皮疹多在1~2天内迅速消失,无不适感。

(4)过敏性红斑

部分新生儿对光线、空气或沐浴液肥皂、毛巾、温度等刺激都会出现短暂的过敏而产生红斑,面部和躯干四肢都可以有,其中以躯干部较为多见,严重者红斑可融合成片,一般2~3小时自然消失,但亦有此起彼伏,多数过敏性红斑发生在洗澡之后,这种现象大约生后 1 周左右消失,无需特殊治疗。

(5)粟粒疹

最常见,生后1~2天出现,最多见于鼻尖,面部和躯干上偶尔可见。是皮脂腺分泌不畅,形成黄白色针尖大到粟米大的小点,可高于皮肤,但周围无红晕,数天后自然消失。

(6)青记

多在2~3岁消失,个别在7~8岁自然消失。

(7)毛细血管瘤

(8)太田痣

有色痣的一种,类似青记,呈暗蓝色成片色斑,多分布于三叉神经第一、二支分布区如上下眼睑、额部、颞部,有时可波及睑、球结膜、口及鼻黏膜。出生时即存在,也有至青春期才发生,终生不退,极少数可恶化。

(9)色素痣

新生儿黑痣出生时即存在,多为良性,一般不延伸,久不消退,极少转化为恶性。

(10)脱屑

新生儿表皮与真皮之间的组织不够紧密,腕关节、踝关节等皱褶部以及躯干部在生后2~3天后还可出现脱皮现象。

若出生时即有鱼鳞状脱皮就非生理现象。

(11)生理性脱发

多数脱发数月后可复原,有时可持续数年,但最终均能长出正常的头发,原因未明。

4. 眼部特殊表现

(1)内眦赘皮

眼内眦表层的皱襞覆盖了下面的眼角,又称假性斜视。可随鼻梁的隆起而逐渐消失。

(2)小眼裂

眼睛横径短,两眼距离增宽,鼻梁低,眼睑下垂,常伴有小型上额骨。小眼裂为家族显性遗传。嗜酒母亲新生儿可见这些征象。

(3)视网膜出血

头先露娩出的新生儿视网膜可有出血点,有时还伴有眼结合膜出血、上眼睑出血等,一般认为属于正常现象。

5. 口腔特殊表现

(1)马牙

新生儿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由上皮细胞增生和角化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形成浅黄白色的小颗粒,大小如芝麻。民间俗称马牙或板牙,不影响吃奶,不需要治疗,数周后可自然消退。

注意:不要用针去挑,牙龈黏膜破损细菌侵入会导致感染,甚至引发败血症。

(2)螳螂嘴

新生儿口腔两侧颊粘膜部各有一隆起的脂肪垫,俗称螳螂嘴。该脂肪垫可以促使口腔负压增加,有利于吸引乳汁,这是正常现象,不可擦拭及挑破,以免发生感染。

(3)额外齿

正常新生儿可出现额外齿,常在乳牙的下门牙位置萌出 1 个或多个易位切牙,该牙松动易落,无轴质。自行不能脱落者,如喂养困难可拔出。

(4)舌系带

舌系带在正常新生儿有个体化差异,可薄可厚,可紧可松。有时舌系带虽然过短过厚,但一般并不影响吸乳动作,部分新生儿日后可逐渐延长。不能延长者在婴儿开始说话时,采用手术方式延长舌系带。

6. 乳腺肿大和泌乳

新生儿生后来自母乳的雌激素中断,生后 4~7 天可有乳腺增大,单侧或双侧,有的甚至会有少量泌乳。

生后1~2周雌激素水平逐渐降低,最后全部排出体外,乳房肿大现象会自然消退。

7.假月经

新生女婴生后5~7天阴道少量血性分泌物,称为假月经。

一般经过2~4天后即可消失,如果出血量多,持续时间长,应注意考虑出血性疾病。

8.新生儿大小便

(1)新生儿小便

红色尿:生后2~5天新生儿可于排尿时啼哭并见尿液染红尿布,这与白细胞分解较多使尿酸盐排泄增加记忆小便较少有关,持续数天后消失。

(2)胎便

胎便是胎儿消化道内的羊水内容物包括角化上皮细胞、胎毛、胎脂等,和羊腺分泌物、胆汁等混合成墨绿色的胎粪,黏稠无臭味,随着吃奶逐渐增加和胎粪排空,大便的颜色由墨绿色转为棕色,然后转为黄色。

一般在出生后2~3 天排空,持续排胎便长达 1 周以上者需要排除消化道畸形。

(3)新生儿正常大便

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多是金黄色的糊状便,有的有少量白色的奶瓣。每天次数不一,有时1~4 次,有时 5~6 次,甚至更多些。有的新生儿 2~3 天甚至 4~5 天 1 次,软便或糊状,排便用力,也是母乳喂养常有的现象,俗称攒肚。

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大便黄色或淡黄色,且多为成型便,每天 1~2 次,或 1~3 天排 1 次。

每个新生儿的大便规律不一样,只要精神状态好,体重在恢复生理性体重下降后逐渐增加,就不用太担心大便次数或性状。

参考资料:杨杰,陈超.《新生儿保健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本文摘录于丁香园)


本文是蔡忠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8-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