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程宽 人已读
(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 室上速,以及射频消融的费用、住院天数 等问题,可看我其他的文章)
什么是射频消融? 它是一种采用心导管技术的微创方法,治疗各种心动过速。特别是已广泛应用于室上速的根治,在这方面,是一次性付出一定的费用(一般在2万5左右)、冒一次手术风险,而获得一劳永逸地根治的一种技术。该技术已有20多年历史,现已非常成熟,在病例数多、有经验的医院,成功率可在99%以上,而相关的风险也已降到非常低,例如房室传导阻滞而需安装永久起搏器的并发症已大大低于一般认为的二百分之一。
国内的射频消融一般在心导管室进行,多由心内科的专门的医生进行。对于成人患者,一般采用局麻(国外多采用全身麻醉,儿童患者有时需全麻),仅在穿刺的几个部位(锁骨下静脉、股静脉、股动脉等)附近打一点麻药,因此患者神志是清楚的,随时能与医生沟通,说出自己的感觉。
第一步:在完成穿刺以后,医生将几根很细的导管送到患者心脏内,进行诱发检查(有时还要加用特定的药物),能使室上速当场发作出来(患者请不要害怕发作,因为医生通过特定的电生理刺激,又能随时终止现场发作出来的室上速)。通过上述的检查,可以定位“多余的电线”所在的位置,并能了解患者的心脏电活动的特点,这一步叫做“心脏电生理检查”。可以说,这一步是“射频消融”必不可少的前期工作。一般来说,除极少数患者外,室上速患者几乎都能现场被诱发出心动过速,有些预激的患者(显性旁道)不需诱发心动过速,也能够定位其位置。在电生理检查前,患者要停用可能会影响结果的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数天(如倍他乐克、心律平、异搏定、胺碘酮等)。
第二步:针对第一步所诱发出的室上速,进行射频消融。医生通过穿刺点,将一根特制的导管送到“多余的电线”所在位置,在定位准确的情况下,开始发放射频能量,短则数十秒,长则几分钟,即可永久地消除“多余的电线”。
第三步:再次重复第一步的“电生理检查”,此时已不能诱发出心动过速,说明已确确实实把“多余的电线”打掉了。此时,医生撤出所有的导管,压迫和包扎穿刺点。患者体内不会留置任何器材。
手术结束后,患者一般休养1-2天后,绝大多数可以顺利出院,总的住院时间一般在3-5天。
至于手术是否难受,是否痛?这个问题是很多患者所关心的。但回答起来,有点难度,因为它非常主观,很容易“受到患者性格特点的影响”。应该说“手术创伤非常小,手术过程中的不适也非常小”。手术结束时,我们往往对患者说“某某某,好,做完了啊~~~!”很多患者惊讶地反问:“啊~~~,这就做完了,这么快.....”,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多数手术、大多数患者,是顺利的,很容易承受的。从医生的角度来说,当然会竭尽全力轻柔、准确地操作,并与患者沟通,以求减少患者的不适。但也有些患者,特别胆小,心理素质比较差,故而容易放大这种“不适”。所以,在诊治了许许多多的患者以后,我们的体会是:总体上,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紧张、害怕,因而可能会更容易觉得“不舒服”,尤其是年龄较轻(20-30岁)的男性,最易紧张;而在女性当中,年龄在50-80岁之间的患者,似乎最为放松。我们曾遇到五大三粗、人高马大(200斤)的大男孩,在医生还没有穿刺打针的时候,已经喊痛、并且哭出来的(当然,经过医生的反复耐心劝说、聊天式的沟通,最终还是顺利完成手术),也遇到过同样年龄的瘦小女生,很镇定自若地完成手术的。实际上,很多患者是在还没有紧张完的时候,手术已经做好了。
当然,作为医生,我们也能够理解患者的这种紧张,毕竟这是患者之前从没有经历过的陌生体验,我们医生也愿意帮助患者缓解这种恐惧和紧张。而对于收治室上速患者病例多的医院而言,往往同一病区内有多名室上速患者,有的已经顺利完成射频消融尚未出院,有的则是刚则住院、等待手术,这时候新、老病友之间的交流,老病友对新病友描述自己的切身体会,对于新病友有时也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更容易从患者的角度调整心态以顺利完成这项操作。
本文是程宽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2-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