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黄斌 三甲
黄斌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院 心病科(心血管内科)

糖尿病的防治

3341人已读

1.什么是糖尿病

正常人的血液中含有一定浓度的葡萄糖,简称血糖,是提供人们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当进食以后,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升高,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内,使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降低,使之维持在一个正常范围内。同时进入细胞的葡萄糖经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为人们活动提供能量。糖尿病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而导致的一种代谢性疾病,表现为血糖浓度升高及糖尿。

糖尿病的病因十分复杂,但归根到底则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胰岛素抵抗。因此,在B细胞产生胰岛素、血液循环系统运送胰岛素以及靶细胞接受胰岛素并发挥生理作用这三个步骤中任何一个发生问题,均可引起糖尿病

糖尿病的诱发因素有:感染、肥胖、体力活动减少、妊娠和环境因素。

2.糖尿病的分类

糖尿病基本分为四类,包括:1型(胰岛素依赖型)、2型(非胰岛素依赖型)、其它型和妊娠糖尿病。1型和2型糖尿病的病因并不完全清楚,我们称之为原发性糖尿病;其它型糖尿病多有其特殊的病因可查,如胰腺疾病造成的胰岛素合成障碍,或同时服用了能升高血糖的药物,或其它内分泌的原因引起对搞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太多等;妊娠糖尿病是妇女在妊娠期间诊断出来的一类特有的糖尿病

3.糖尿病的症状

糖尿病起病时的症状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有典型症状,或无症状,或因糖尿病并发症而出现的症状,或因诊治其它疾病而发现糖尿病的。

(1)典型症状是疲乏、倦怠,尿量增多,口渴,饮水量增加,易饥饿,饭量增加,但是体重减轻。简言之为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减轻,即“三多一少”。

(2)起病时无症状者多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往往是在健康检查时发现血糖较高,高血糖是从何时开始的难以确定。

(3)部分患者有因出现糖尿病并发症而就医,经检查才发现患糖尿病的。例如,病人因视力模糊到眼科,眼底检查发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再化验血糖,证实为糖尿病,其时糖尿病早已存在。因贫血、浮肿就诊于内科的病人,经检查发现为糖尿病肾病,才开始治疗糖尿病。女性病人外阴搔痒求治于妇科,经检查发现糖尿病,其外阴搔痒是尿糖较多所致。

(4)在急性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等应激状态下,可出现暂时性高血糖,不一定都有糖尿病,定期复查血糖可以判定是否患糖尿病。不是糖尿病,则高血糖不会持续存在。

4.糖尿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本身并不影响患者寿命,真正导致患者致命致残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以下几项:

(1)急性并发症:①低血糖昏迷。;②高血糖昏迷(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昏迷);③乳酸酸中毒。

(2)慢性并发症

①血管病变,不论大中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均可累及,是慢性并发症的病理基础。有40-80%的糖尿病人并发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可累及全身各处,双下肢受累称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足-肢坏疸是严重的血管并发症。

②心脏病变;可以有冠心病、糖尿病性心肌病、高血压心脏病,微血管病变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心律失常。

③脑部病变;可以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血栓形成。

④肾脏病变:主要有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肾功能减退、肾盂肾炎等。

⑤眼病变:50%的失明与糖尿病有关。视网膜病变、白内障、青光眼、屈光改变,调节麻痹等,发病率达58%。

⑥神经病变:可累及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脑部、脊髓、植物神经及周围神经病变等。以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其次可表现为截瘫、尿潴留、少汗、夜汗、阳萎等。

⑦其它:皮肤肌肉病变、骨关节病变、口腔、耳等病变。肾脏:蛋白尿、感染、肾功能衰竭等。

5.糖尿病的诊断

(1)患者有明确糖尿病症状,如: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迅速下降,并且任意时候血糖≥11.1mmol/L(200mg/dl)或空腹(至少空腹8~10小时)血糖≥7.0mmol/L(126mg/dl)者可诊断糖尿病

(2)如无明确症状,但空腹血糖≥7.0mmol/L(126mg/d1),至少两次,可以诊断糖尿病。空腹血糖≥ 6.1(110mg/dl)<7.0mmol/L(126 mg/dl)者,应做75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75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mmol/L(200mg/d1)者可诊断糖尿病

(3)空腹血糖损害(IFG):空腹血糖≥ 6.1且<7.0mmol/L,至少两次,75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7.8mmol/L(140mg/d1)。

(4)糖耐量减低(IGT):空腹血糖<7.0mmo1/L,75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 7.8但<11.1mmol/L。

7.糖尿病的治疗

(1)糖尿病治疗的目标 :

要有效地治疗糖尿病,必须要先明确糖尿病的治疗目标,从而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糖尿病治疗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纠正高血糖和高血脂等代谢紊乱,促使糖、蛋白质和脂肪的正常代谢。

②缓解高血糖等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症状。

③防治酮酸症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和防治心血管、肾脏、眼睛及神经系统等慢性病变,延长患者寿命,降低病死率。

肥胖者应积极减肥,维持正常体重,保证儿童和青少年的正常生长发育,保证糖尿病孕妇和妊娠期糖尿病产妇的顺利分娩,维持成年人正常劳动力,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2)饮食治疗

控制饮食对糖尿病治疗十分重要。轻症患者完全可以依靠控制饮食使血糖水平达标。血糖的高低因胰岛素的分泌与进食物的多少和种类密切相关,因而饮食疗法是各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无论何种类型的糖尿病,病情轻重或有无并发症、采用何种药物治疗,都应该严格进行和长期坚持饮食控制。

在50年代以前,中外治疗方案均以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高蛋白质饮食为主。据临床实践证明,这种饮食结构对糖尿病病人的胰岛功能并无益处,而高脂肪饮食还会加重糖尿病病人的血管病变,高蛋白饮食则会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增高。目前提倡高碳水化合物量,降低脂肪比例,控制蛋白质摄入的饮食结构,对改善血糖耐量有较好的效果。饮食疗法的具体内容如下:

① 饮食定时定量

根据年龄、性别、职业、标准体重[(身长-100)×0.9]估计每日所需总热量。男性比女性每天所需热量要高约5%。而年龄大小不同所需热量也有差异,一般是每公斤体重需要热量千卡数为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平均各高5%~10%每公斤体重/日。而不同体力劳动者每天消耗能量也不同。轻体力劳动者每公斤体重每日消耗30~35kcal热量;中等体力劳动者每公斤体重每天消耗35~40kcal热量;重体力劳动者每公斤体重每天需40kcal以上热量。一般来说,孕妇、乳母、营养不良者及消耗性疾病应酌情增加,肥胖者酌减,使病人体重保持正常体重的5%左右,常可使病情得到满意控制。

② 合理调整三大营养素的比例

饮食中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素的比例,要合理安排和调整。既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又要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目前,美国糖尿病协会(ADA)主张:糖尿病病人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55%~60%;蛋白质摄入量不应超过每日总热量的15%。以每日每公斤体重0.8~1.2g为宜。发育期的青少年及孕妇、乳母或特殊职业者及其它合并症的病人可酌加至1.5g左右;每日脂肪摄入总量不能超过总热量的30%,以每日每公斤体重0.6~1g为好,如肥胖病人,尤其有血脂过高或有动脉硬化者,脂肪摄入量应视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③ 饮食计算及热量计算

供给机体热能的营养素有3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其中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每克可供热能4kcal(1kcal=4.184kj),脂肪每克供热能9kcal(37.74kj)。糖尿病病人可据其劳动强度将每人每天需要的总热量(kcal)按照碳水化合物占69%、蛋白质占15%、脂肪占25%的比例分配,求出各种成分供给的热能,再按每克脂肪产热9kcal,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每克产热4千卡换算出供给该病人不同营养成分需要的重量,可一日三餐或四餐。三餐热量分布为早餐1/5,午餐、晚餐各2/5。四餐热量分布为早餐1/7,其余三餐各2/7。例如:一个体重60kg的中等体力劳动者,正常体型的成年糖尿病病人,按每日每公斤体重40kcal的热量计算,一天总热量为2400kcal,按以上比例分配即1440kcal热量来自碳水化合物,360kcal热量来自蛋白质,600kcal来自脂肪。提供这些热量需供给360g碳水化合物,90g蛋白质,66g脂肪。

我们强调通过饮食控制热量的方法,并不是要求糖尿病患者每天一定要机械地去计算,而应在掌握这一计算方法后,每隔一段时间或体重有较大幅度改变时计算一下,制订出下一阶段饮食方案,而少食甜食, 油腻的食品,饮食选择既有原则但又要力求多样。

(3)运动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中,运动疗法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老年患者、肥胖患者更为重要。有些轻型糖尿病患者只坚持体育锻炼并结合用饮食控制即能达到康复。

①游泳锻炼法

游泳锻炼要科学地掌握运动量。掌握游泳锻炼的运动量的方法有多种,但对普通游泳爱好者来说,最为简便的方法,是根据游泳者脉搏变化的情况,来衡量运动量的大小。我国正常人安静脉搏频率为每分钟60-80次。经常参加游泳锻炼的人,安静脉搏频率较为缓慢,为每分钟50-60次;锻炼有素的人,脉率还要低一些。对普通的游泳爱好者来说,每次游泳后,脉搏频率达到每分钟120-140次,此次锻炼的运动量则为大运动量;脉搏频率为每分钟90 - 110次,则为中运动量;游泳锻炼后,脉搏变化不大,其增加的次数在10次以内,则为小运动量。

选择游泳锻炼的运动量时,要因人而异,量力而行。普通的游泳爱好者,即使是年轻力壮者,每周大运动量的锻炼,也不应超过2次;而中年人则以中等的运动量为宜,不要或少进行运动量过大的游泳锻炼;老年人最适宜小运动量和中等偏小的运动量的游泳锻炼。

②慢跑锻炼法

跑步是一项方便灵活的锻炼方法,老幼咸宜,已日益成为人们健身防病的手段之一。健身跑应该严格掌握运动量。开始练习跑步的体弱者可以进行短距离慢跑,从50米开始,逐渐增至100米、150米、200米。速度一般为100米/30秒-l00米/40秒。

慢速长跑:是一种典型的健身跑,距离从1000米开始。适应后,每周或每2周增加 1000米,一般可增至3000-6000米,速度可掌握在6-8分钟跑1000米。

跑行锻炼:跑30秒,步行60秒,以减轻心脏负担,这样反复跑行20-30次,总时间30-45分钟。这种跑行锻炼适用于心肺功能较差者。

跑的次数:短距离慢跑和跑行练习可每天 1次或隔天1次;年龄稍大的可每隔2-3天跑1次,每次20-30分钟。

跑的脚步最好能配合自己的呼吸,可向前跑二三步吸气,再跑二三步后呼气。跑步时,两臂以前后并稍向外摆动比较舒适,上半身稍向前倾,尽量放松全身肌肉,一般以脚尖着地为好。跑步应避免在饭后马上进行,或在非常冷、热、潮湿及大风的天气下进行,最好在早晨进行,可先做操然后跑步,临睡前一般不宜跑步。

③散步锻炼法

普通散步法:用慢速(60-70步/分钟)或中速(80-90步/分钟)散步,每次30-60分钟,可用于一般保健。

快速步行法:每小时步行5000-7000米,每次锻炼30-60分钟,用于普通中老年人增强心力和减轻体重,最高心率应控制在120次/分钟以下。

定量步行法(又称医疗步行):在30度斜坡的路上散步100米,以后渐增至在50度斜坡的路上散步2000米,或沿30度-50度斜坡的路上散步15分钟,接着在平地上散步15分钟。此法适用于糖尿病、心血管系统慢性病和肥胖症的患者。

(5)药物治疗

对于那些病情较重的患者,光靠运动,饮食可能无法控制病情。这时就需要配合药物治疗。以下是对一些常用药的介绍。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磺脲类 :最早应用的口服降糖药之一,现已发展到第三代,仍是临床上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建议餐前半小时服药。

双胍类:口服降糖药中的元老。降糖作用肯定,具有降糖作用以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如调脂、抗小血板凝集等,但对于有严重心、肝、肺、肾功能不良的患者,不推荐使用。为减轻双胍类药物的胃肠副作用,一般建议餐后服用。

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苷酶,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就像人为的造成“少吃多餐”),从而降低餐后血糖。餐前即服或与第一口饭同服,且膳食中必须含有一定的碳水化合物时才能发挥效果。

噻唑烷二酮:迄今为止最新的口服降糖药。为胰岛素增敏剂,通过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并能改善与胰岛素低抗有关的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该类药物应用过程中须密切注意肝功能。

甲基甲胺苯甲酸衍生物:近年开发的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对餐后血糖有效好效果,故又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进餐前服用。

胰岛素:

①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不论有无酮症酸中毒时均须持续不断地胰岛素治疗。

②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如因应激、感染、外伤、手术、急性心肌梗塞等情况下发生酮症酸中毒者,宜暂用胰岛素治疗,直至应激反应消除,病情好转后可酌情停用。

③妊娠妇女有糖尿病或妊娠期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人伴有血管病变,如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或有神经病变、肝硬化、下肢坏疽等宜采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人体重明显减轻,伴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宜采用胰岛素治疗;若伴有结核病等长期消耗性疾病者须联合抗痨治疗。

⑥继发性糖尿病如垂体性糖尿病、胰源性糖尿病等均须采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伴高渗昏迷或乳酸性酸中毒病人。

糖尿病人,凡是用饮食控制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而得不到满意控制者,均可用胰岛素治疗。

(6)血糖的控制标准

怎么样才叫控制好糖尿病了呢?可以参照下表。血糖控制应在临床医师指导下进行,具体的控制指标因人而异,切不可按图索骥。

糖尿病控制目标

理想

良好

血糖 (mmol/L)

空腹

4.4~6.1

≤7

>7

非空腹

4.4~8.0

≤10

>10

HbA1c (%)

<6.5

6.5~7.5

>7.5

血压 (mmHg)

<130/80

130/80~140/90

≥140/90

BMI* (kg/m2)

男性

<25

<27

≥27

女性

<24

<26

≥26

TC (mmol/L)

<4.5

≥4.5

≥6.0

TG (mmol/L)

<1.5

<2.2

≥2.2

HDL-C*(mmol/L)

>1.1

1.1~0.9

<0.9

LDL-C*(mmol/L)

<3.0

2.5~4.0

>4.0

此标准为2002年亚洲太平洋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制订;HbA1c :糖化血红蛋白;BMI:体质指数;TG 甘油三酯;TC:血浆总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黄斌
黄斌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院 心病科(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