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初患癫痫,父母如何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1)明确诊断是正确治疗的前提。
癫痫不仅仅表现为肢体抽搐,还会有其他类型的发作,如感觉障碍、精神障碍或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以说,任何发作性症状都可能是癫痫发作的表现。无论出现哪种形式的发作,都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根据需要进行脑电图及其它必要的检查,以明确诊断是否癫痫。
诊断儿童癫痫应重点明确以下三个问题:①是否确实是癫痫;②属于哪一类癫痫;③引起癫痫的病因是什么。
脑电图是诊断癫痫的主要检查手段,如果查出大脑有异常放电,多数可以明确诊断。值得注意的是,约20%~30%的癫痫孩子脑电图检查不能发现癫痫样波,另有5%左右的正常人脑电图可以出现癫痫样波。因此,脑电图对癫痫诊断不是唯一的工具,应由专科医生根据孩子的病情和脑电图结果,综合分析做出。
特别提示:
临床上,常见家长因孩子出现各种各样发作性症状,怀疑癫痫而去医院就诊,如新生儿或婴幼儿睡眠肌阵挛、婴儿非癫痫性强直发作等。睡眠肌阵挛在儿童很常见,表现为睡眠中特别是入睡不久,出现肢体无规律的抽动,深睡后消失。孩子大多不会因此而惊醒,对生长发育也无不良影响。非癫痫性强直发作俗称“发狠”“打嗨唠”,主要见于3~10个月的小婴儿。它是该年龄段儿童常见的生理性发作之一,表现为突然终止吃奶或玩耍中双眼凝视状,咬牙、头颈部颤抖样摇晃等,数秒钟即过。要排除这些“非癫痫发作”,需要医生的检查与判断。
(2)早期用药,科学治疗,以争取良好疗效。
目前,药物是癫痫首选和主要的治疗手段,只要坚持科学、系统的用药,多数患者的病情能够完全控制。诊断明确,治疗应尽早开始用药,临床上一般在间隔24小时以上,二次无诱因的发作后开始给予治疗。
有些孩子家长对抗癫痫治疗存在错误认识,如心存侥幸,企盼不再发作;或怕孩子服药后变傻,不愿意用药;或迷信所谓“偏方”;或因性急而频繁换药。这样,往往会使疗效降低或导致治疗失败。虽然,治疗癫痫的药物对神经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但药物不良反应的不良影响,要小于癫痫发作本身对脑功能的损伤。如果不接受正确治疗,不仅发作越来越频繁,而且还会损害高级神经精神功能,出现智力、运动障碍或情感异常等。
特别提示:
相当多家长对抗癫痫药的毒性、不良反应认识不全面。认为西药不良反应大,转而寻求“纯中药”制剂,如使用社会上某些“祖传中医”、“游医”所谓的“偏方”、“秘方”或一些掺了西药的中药等。在癫痫门诊时,常常会碰到上当的孩子,由于服用所谓的“纯中药偏方”后,对其所含西药品种、剂量不明,服用过量而出现颤抖、持物不稳、眼球震颤等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甚至导致癫痫发作更频繁、更严重。
(3)定期复查以防治药物不良反应。
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多数药物的不良反应出现于用药早期,孩子在用药期间应定期复查。
是否进行血药物浓度的检查,应由医生根据孩子的具体病情决定。当孩子用药剂量达到常规标准,同时也达到足够疗程,没能起到抗癫痫的疗效,应该对药物的血浓度做一个检查。
特别提示:
开始口服抗癫痫药时,有些孩子可能会出现皮疹、发热等过敏反应。少数孩子甚至发生剥脱性皮炎、内脏功能障碍等威胁生命的严重过敏反应。多数过敏反应发生于服药后1-2周,对于初治孩子或新换药物者,在这段时间内尤应注意观察,一旦出现过敏反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4)面对发作家长需要冷静。
癫痫发作是儿童神经系统的常见急症,家长们面对正在抽搐的孩子,往往表现出惊慌失措,做出一些不当之举,不但不能阻止病情发展,而且可能对孩子和自身造成伤害。因此,家长应掌握一些癫痫发作时的家庭护理常识。
发作时,首先应将正在抽搐的孩子顺势放好,同时让头偏向一侧,以免口中分泌物吸入气管而引起窒息。尽量不刺激孩子,也不要用力摇晃。有些家长害怕剧烈的抽搐,伤及孩子的口舌或颊部黏膜,可能会做出一些不必要、不科学、不可取的做法,如强行撬开紧闭的牙关,或往上下牙之间填塞筷子、手绢等物,甚至垫上自己的手指等。这些做法,既无法终止发作,又增加了对孩子的伤害,还可能伤及孩子的牙齿,造成误吸,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险。
家长在孩子发作期间,应始终守护在孩子身旁,随时擦去吐出物。救护过程中及时记录病情变化,如发作持续时间、抽搐部位、呼吸、面色以及意识状况等,最好能用手机等录像,以便就诊时提供医生协助诊治和判断病情的资料。
特别提示:
有些家长,特别是初次碰到孩子癫痫发作,可能会急于送往医院,但常因搬运不当而使孩子窒息,增大了生命危险。其实,大多数孩子发作时间并不长,一般数分钟内即可自行缓解。只要按照规范方法看护孩子,能使他们安全度过发作期,待缓解后再送往医院进一步诊治。但若发作时间较长,则应及时送往医院。转运途中,注意保持孩子颈部的舒展,切勿在匆忙之中捂住孩子口鼻而引起窒息。
本文是王晓飞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