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视激光手术解疑(一) 近视激光手术有哪些
自1987年Trokel报告准分子激光手术以来,人们对利用激光矫正屈光不正的探索从未停止,激光矫正屈光不正的技术也在不断革新中。让广大近视患者手术更安全、术后视觉质量更好,对提高学习、生活和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近视患病总人数最多的国家,占总人口比例的33%左右,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的视觉健康带来重要影响。近视激光矫正手术是目前矫正近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每年接受近视激光矫正手术的患者大约为100万。我国自1993年引入准分子激光以来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和稳定性都得到明显的提高。近视激光手术主要经历了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PRK手术,先以机械、化学或激光法去除角膜上皮,然后对角膜前弹力层和基质层进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切削。这种手术方式远期有效性、安全性很好,因此风靡全球,至今也仍然广泛使用。其主要缺点是:术后恢复时间长、手术刺激症状明、术后用药时间长、部分患者术后出现角膜上皮下雾浊(Haze)、高度近视术后屈光回退明显,因此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第二阶段:以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为代表的板层手术。1991年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问世,因手术视力恢复快、基本无Haze出现、患者术后刺激症状轻。其主要不足在于存在角膜瓣的风险,比如钮扣瓣、碎瓣、游离瓣、瓣膜皱褶、瓣膜移位等。
在这一时期,1999年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ectomy,LASEK)出现,术中用20%的乙醇松解角膜上皮后将其分离,形成角膜上皮瓣,然后对角膜前弹力层和浅基质层进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切削,最后将角膜上皮瓣复位。这种手术方式相比以往的PRK的优点是:保留了活性的上皮瓣,使术后疼痛、微光、流泪等刺激症状明显好转,术后恢复更快。因此LASEK在取得了广泛的应用。目前一般多用于中低度近视。
第三阶段:全飞秒手术,也就是飞秒激光小切口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全飞秒“all-in-one”技术代表了屈光手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2008年,Sekundo等首次报告了SMILE矫正近视散光的临床结果,提出全飞秒SMILE技术矫正近视散光有效、安全、稳定,开启了角膜屈光手术的全飞秒时代。全飞秒技术按照目标矫正屈光度数和角膜瓣的深度进行参数设置,通过飞秒激光按照预设的参数在角膜层间实施两次不同深度的扫描,再通过分离并取出透镜。这种手术方式的优点是:不仅避免了表层手术RRK、LASEK术后用药时间长、术后刺激症状重、术后可能出现Haze的风险,而且避免了LASIK手术存在“角膜瓣”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可以说,飞秒激光基质透镜技术的诞生是屈光矫正更微创、更安全、更精致的时代需求,因为屈光手术的第一原则是:将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
本文是李美燕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