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倪玉苏 人已读
【定义】:急性中耳炎(acute otitis media)是中耳粘膜的急性炎性疾病。细菌的急性感染为主。
【分型】:(1)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acute non-suppurative otitis media),根据病因不同,又可细分为:急性分泌性中耳炎(acute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和气压损伤性中耳炎(barotraumatic otitis media)。气压损伤性中耳炎如:航空性中耳炎等。(2)急性化脓性中耳炎(acute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特点】:幼儿多发,儿童急性中耳炎, 80%以上均与细菌的急性感染有关;发病早期,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两者的临床表现极其相似;而且,部分化脓性炎症的中耳炎,由于抗生素的早期应用,可发展为分泌性中耳炎。因此早期中耳炎常常统称为急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secretory otitis media)的典型特征为::中耳积液伴有听力下降,中耳非化脓性炎症。
小儿的发病率很高,是引起小儿听力下降的重要疾病。按病程的长短,本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一般认为,病程长达8周以上者为慢性。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往往因为急性炎症期未及时治疗,或反复发作、迁延、转化而来。
【病因】
1.咽鼓管功能障碍 咽鼓管具有保持中耳内、外的气压平衡,清洁和防止逆行感染等功能。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咽鼓管功能不良是酿成本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1)咽鼓管阻塞:咽鼓管具有保持中耳内、外的压力平衡,防止逆行感染等功能。在吞咽,打哈欠时开放,平衡中耳内气压。当咽鼓管阻塞时,中耳腔内的空气被粘膜内血管的血液吸收,逐渐形成负压,导致粘膜静脉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清将漏出血管,形成中耳积液。
1)机械性阻塞:咽鼓管咽口的机械性阻塞及相关反应。
①腺样体肥大。肥大的腺样体堵塞咽鼓管咽口,而且潜藏于腺样体内的致病菌,导致慢性腺样体炎,继而导致本病的反复发作。
②慢性鼻炎、鼻窦炎。慢性鼻窦炎的脓液堵塞咽口,而且因脓液的长期刺激咽鼓管的咽口周围粘膜和淋巴组织而增生,引起咽口狭窄。肥厚性鼻炎后端肥大严重时同样影响咽鼓管的引流及导致其炎症。
③鼻咽部肿瘤。鼻咽癌患者的早期症状往往表现为单侧耳闷胀感,鼓室积液。与肿瘤的机械性压迫有关,同时还由于肿瘤侵犯影响咽鼓管与肿瘤的机械性压迫有关,同时还由于肿瘤侵犯影响咽鼓管功能的肌肉有关。放疗后的分泌性中耳炎与咽鼓管周围结构及管腔上皮放射性损伤、以及咽口的疤痕性狭窄有关。鼻咽部的其他肿瘤如黑色素瘤、鼻咽纤维血管瘤等等同样导致咽鼓管阻塞及损伤导致本病发作。
2)非机械性阻塞:
①幼儿开放咽鼓管的肌肉薄弱,再加上软骨弹性差,中耳容易产生负压;咽鼓管软骨段向腔内进一步塌陷。②细菌感染,细菌蛋白溶解酶损伤粘膜,致使咽鼓管内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表面张力增加,从而影响咽鼓管管腔正常开放导致本病易发。
(2)咽鼓管生理功能障碍:正常的咽鼓管咽鼓管由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覆盖,纤毛细胞上方形成粘液毯,称之为“粘液纤毛输送系统”,正常情况下,不断向鼻咽部排除病原体及分泌物,具有清洁和防御功能。然而,先天性纤毛运动不良综合征患者,纤毛运动瘫痪;或者由于细菌外毒素也可以导致纤毛运动瘫痪;或滞留于中耳内的分泌物也会影响纤毛的输送功能。
2.感染 约40%的中耳积液中可以检测出了致病菌,常见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其次为β-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布兰汉球菌等。此外,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不彻底、致病菌毒力较弱可能导致非化脓性炎症特。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中耳积液中可检出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孢病毒,腺病毒等病毒。
3.免疫反应 中耳积液中的细菌、炎性介质的存在,细菌的特异性抗体、免疫复合物及补体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有关。
【症状】
1. 耳痛 起病时可有耳痛,慢性者耳痛不明显。
2.耳阻塞感、闷胀感 按压耳屏耳闷症状可暂时减轻。
3.听力下降 多数表现为感冒后听力逐渐下降,自听增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起病隐匿。小儿表现为对别人看电视时要调大声量,呼唤不答应。
4.耳鸣 部分患者耳内有 “劈拍”声,或低音调“呼呼”声。擤鼻时,耳内可有气泡声。
以上症状不一定完全出现。
【检查】
1.鼓膜: 急性期,鼓膜充血。逐渐表现为鼓膜内陷,光锥缩短、变形或鼓膜混浊,锤骨柄向后上移位,锤骨短突突出。鼓室积液时,鼓膜混浊,或呈淡黄、琥珀色。若液体尚未充满鼓室,可透过鼓膜见到气液平面;也可透过鼓膜见到气泡;积液多时,鼓膜向外膨隆。
2.听力测试:
(1)音叉试验:Rinne test(—),Weber test偏患耳一侧。
(2)纯音听阈测试:听力下降为传导性听力损失,一般以低频为主,但有时因为中耳传音结构及两窗阻抗的变化,也可能影响高频,气导及骨导均下降。
(3)声导抗测试:声导抗图B型是分泌性中耳炎的鼓室积液的典型曲线, C型说明鼓室负压,咽鼓管功能不良。
3.小儿可查CT了解是否合并腺样体肥大。成人需做鼻咽镜检查,排除鼻咽部病变,特别是鼻咽癌。
【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听力学检查,可以诊断。
【预后】急性分泌性中耳炎预后良好。部分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后遗粘连性中耳炎、胆固醇肉芽肿、后天性原发性胆脂瘤。
【治疗】
治疗原则:清除中耳积液;控制感染;改善咽鼓管引流、中耳通气;治疗原发病等相关疾病。
1.非手术治疗
(1)抗生素: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可选用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等,头孢类抗菌素等口服或静滴,一般口服即可。
(2)糖皮质激素:可口服强的松等作短期治疗。
(3)通畅咽鼓管:减充血剂如地塞米松麻黄素滴鼻腔。鼻腔喷鼻用类固醇激素:曲安奈德、内舒拿、雷诺考特、辅舒良等。
2.穿刺或手术治疗
(1)鼓膜穿刺术:鼓膜穿刺(auripuncture,tympanotomy),抽出积液,抽液后注入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2)鼓膜切开加置管术(myringotomy with grommet insertion):鼓膜穿刺不能吸尽液体较粘稠,且反复穿刺治疗无效时,可作鼓膜切开加置管术(myringotomy with grommet insertion)。鼓膜切开后将积液吸尽,切口处放入一通气管,以改善中耳的通气。 通气管的留置时间一般为6个月左右,最长可达1~2年,不超过3年。对于鼻咽癌放疗后患者可能需要长期带管。
(4)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成年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各种治疗无效时,行颞骨CT扫描,必要时可鼓室探查术(exploratory tympanotomy),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鼓室成形术。
(4治疗与分泌性中耳炎有关的鼻咽或鼻部疾病:腺样体切除术,鼻息肉摘除术,功能性鼻内镜术等。
对于腺样体肥大明显,经保守治疗3个月仍无效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可以切除其增殖体,同时行鼓膜切开加置管术。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acute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中耳粘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多见于儿童,临床表现为耳痛,耳流脓。
【病因】 主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等。致病菌主要通过咽鼓管途径途径侵袭中耳,其中以咽鼓管途径最常见。当鼓膜穿孔时,致病菌直接经穿孔侵入中耳。鼓膜穿刺或切开术亦可导致细菌进入中耳导致感染。经血行感染导致中耳炎,虽有可能,但极少见。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重要的诱因,腺样体或鼻咽其他部位的致病菌沿着咽鼓管途径侵入鼓室。尤其是是因为小儿的咽鼓管短、平、宽、直,病原体更易侵入中耳。
(2)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时(如猩红热、麻疹、白喉、百日咳、流感等),导致小儿的全身免疫功能低下,更容易感染感染此本病。
(3)沿咽鼓管逆行感染:游泳、跳水时,进入鼻腔或鼻咽部病原体通过擤鼻逆行进入鼓室。哺乳不当,乳汁经咽鼓管返流入中耳导致中耳炎。
【病理】 早期鼓室粘膜充血,水肿,血管扩张,多形核白细胞等从血管渗出于鼓室,逐渐变成脓性,脓液增导致鼓膜因受压,最后溃破、穿孔,脓液流出。如果炎症得到及时治疗,鼓膜穿孔可自行愈合,也可能由于反复发作或炎症控制不彻底,穿孔不愈合。
【临床表现】在鼓膜穿孔的前后临床症状表现各异,总结于下表:
鼓膜穿孔前 | 鼓膜穿孔后 | |
全身症状 | 寒热,乏力,食欲减退,偶有呕吐等症状 | 穿孔后全身症状减轻 |
耳 痛 | 耳痛较剧,逐渐加重,患儿哭闹、烦躁,不愿入睡。幼儿表现为抓耳,哭闹不安,拒食。 | 穿孔流脓后耳痛明显减轻 |
听力减退 耳闷塞感 | 听力下降,听音遥远。 明显。 | 听力略有好转。 耳闷塞减轻。 |
耳 鸣 | 有时伴有耳鸣。 | 耳鸣可以暂时存在,并则逐渐消失 |
耳 溢 液 | 无 | 穿孔后初期初为淡血水样分泌物,逐渐呈粘液脓性 |
【检查】
1.耳后检查 乳突尖及鼓窦区一般不红肿,有时可轻微压痛。伴有乳突炎症时,乳突区皮肤可出现轻度红肿。
2.鼓膜体征 早期,鼓膜松弛部充血,可见扩张的血管。亦可鼓膜弥漫性充血,向外膨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鼓膜穿孔位于紧张部,穿孔处搏动性分泌物涌出,穿孔扩大后,可见其边界。由于婴幼儿的鼓膜较厚,有时不易发生穿孔,会导致急性乳突炎,甚至破坏骨质导致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等颅内并发症。
3.听力检查 呈传导性听力损失特点。
4.血常规 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比率增加。穿孔后炎症减轻,血象渐趋正常。
【预后】 预后良好,多数治愈。极少数治疗不彻底者,转为分泌性中耳炎,或隐匿性乳突炎。
【治疗】治疗原则:通畅引流、控制感染、减少并发症。
(1) 通畅引流:使用减充血剂喷鼻,如地塞米松麻黄素等,通畅咽鼓管功能。
(2)及早应用足量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务求彻底治愈。鼓膜穿孔后,取脓液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并参照结果调整用药。
(3)局部治疗
① 鼓膜穿孔前:耳内滴用含有地塞米松的泰利必妥或国产氧氟沙星滴耳液。
鼓膜切开术(tympanotomy):全身及局部症状较重,鼓膜膨出明显,经上述治疗后效果不明显;鼓膜虽已穿孔,但穿孔太小,分泌物引流不畅;疑有并发症可能,但尚无需立即行乳突开放术者。
② 鼓膜穿孔后:用3%双氧水清洗外耳道脓液,滴入滴耳剂。滴耳剂应以无耳毒性之抗生素溶液为主,如0.3%氧氟沙星滴耳剂,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剂等。
(此文参选自:孔维佳,周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本文是倪玉苏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8-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