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旭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高血压脑病的辨治与验案

发表者:韩旭 人已读

高血压脑病是指血压骤然升高引起的一种一过性、急性的全面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本病起病急骤,可见头目疼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黑蒙、五心烦躁,甚至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四肢抽搐不止,严重可致脑内出血,导致阴阳离绝。本病临床表现纷繁多样,所涉及到的中医病证也很多。结合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的“头痛”、“眩晕”、“中风”和“癇证”等病范畴。

【病因病机】

高血压是产生高血压脑病的基础,其病因病机,一是先天禀赋素质,高血压患者常有家族史,其体质多呈肝阳亢盛类型;二是情志因素,人的情志变化超过人体脏腑的调节能力时就会发病,如人在盛怒之下,肝气上逆,血随气升,又如大喜过度、过度悲伤、极度忧愁、受到惊恐等,则可致肝气郁结、肝气上逆、肝火上炎、肝阳上亢,或可见心火亢盛、心肝火盛;三是过食肥甘厚味,伤脾碍胃,生湿酿痰,痰湿阻滞,夹风上扰;或酗酒之人,助湿留热,或过食辛辣等物,伤阴化火,肝火上炎;四是中年以后,肾精渐亏,加之房事无度,耗损肾精,阴亏不能恋阳,内风暗动;凡此均会导致血压上升并引发高血压脑病。

总之,高血压患者由于机体阴阳失调,阴虚于下,阳亢于上,风扰火壅,脑络不和,气血不利,神机运转不灵,则导致高血压脑病的发生。发病之后,脑络受损,影响血液正常运行而引起血液外渗为水,或瘀血直接化水,水邪既生,蓄积增多,变生为水浊、浊毒,而使病情危重。

【诊断要点】

一、西医诊断要点

1. 血压突然升高,正常人血压或急性肾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者血压突然升高至180/120mmHg,或慢性高血压者血压升高至200-250/120-150 mmHg,尤其舒张压>120 mmHg,有过度疲劳、情绪激动或停服降压药物等诱发因素。

2. 具有剧烈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甚至肢体麻木,意识障碍及抽搐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3. 眼底可见视网膜动脉呈弥漫性强烈痉挛、硬化变细、视网膜出血、渗出和视乳头水肿;

4. 头颅CT或MRI显示特征性的枕顶叶水肿,排除高血压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颅内占位病变。

5. 经降压治疗后,症状很快好转或缓解,不留下脑损害的后遗症。

二、中医辨证要点

高血压脑病为中医急症、重症。一旦发病,若不及时救治,往往骤变为中风、癇证、晕厥而使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发生生命危险。因此,临证时必须辨明疾病证候:

头痛剧烈、呕吐、眩晕、肢体麻木、震颤或抽搐、或见昏迷、舌红、苔黄、脉沉弦有力者为肝阳暴亢证;

平素性情急躁易怒,突发剧烈头痛、眩晕呕吐、面红目赤、口苦、口干、便秘、尿黄、舌红绛,脉弦数有力者为气火上逆证。

起病急骤,持续头痛头晕,自觉头大头沉头重、耳鸣,恶心欲吐、或有嗜睡,或谵妄,精神错乱,躁动不安,或抽搐,或言语不利,半身不遂,舌质黯淡,舌苔厚或腻,脉沉弦、弦紧有力者为津水外渗证;

头痛较重,躁扰不安,甚则手足厥冷,神昏或昏聩,半身不遂,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背身热,频繁抽搐,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干腻,脉弦滑数者为毒滞脑络、脑神受损证。

【辨证施治】

一、治疗原则

由于高血压脑病属于危急重症,急性期的治疗原则是平肝熄风、清火解毒、凉血化瘀、利水泄浊,临床常常将以上各法综合运用,以取得较好的预期疗效。

二、分证论治

1. 肝阳暴亢、脑络气壅证

主症 突然发作剧烈头痛,眩晕呕吐,视物模糊,烦躁不宁,肢体麻木,震颤或抽搐,或见昏迷;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沉弦有力或弦细数。

治法 平肝潜阳,降气疏络。

方药 方用羚羊角汤加减。常用药物如:羚羊角、龟版、生地、白芍、丹皮、柴胡、薄荷、菊花、夏枯草、蝉衣、天麻、钩藤、石决明、代赭石、黄芩、栀子。

若见胁痛时作,伴口苦、恶心欲吐者,可配伍茵陈、柴胡、青皮等以理气疏肝,宣通气络;若见阴虚明显,形瘦,舌干少苔,脉弦细略数者,可选加生地、女贞子、旱莲草、麦冬、首乌、生白芍等滋补肝肾之阴;若阴虚内热较甚,络道干涩,而见心烦多梦,五心烦热,大便干结,舌干红少苔,舌下络脉瘀紫,脉细数者,可配伍玄参、赤芍,并重用栀子以清心除烦;若见肝火亢盛,眩晕、头痛较甚,耳鸣、耳聋易作,目赤,口苦,舌红苔黄燥,脉弦数,可选加龙胆草、丹皮、菊花、青葙子、夏枯草,并重用黄芩清肝泻火;便秘者可选加大黄、芒硝或当归芦荟丸以通腑泄热;眩晕剧烈,呕恶,手足麻木或震颤者,有阳动化风之势,加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羚羊角等镇肝熄风。

2. 脑络弛缓、津水外渗证

主症 起病急骤,头痛头晕,持续不减,自觉头大头沉,重滞不舒,时有耳鸣,恶心欲吐,视物模糊,眼花黑朦,或有嗜睡,或谵妄,精神错乱,躁动不安,或抽搐,或有口舌不清,言语不利,半身不遂,舌质黯淡,舌苔厚或腻,脉沉弦、弦紧有力。

治法 利水泄浊,解毒通络。

方药 方用五苓散加减。常用药物如泽泻、半边莲、益母草、茯苓、石菖蒲、猪苓、栀子、桂枝、甘草。

如气火窜扰中焦,并浊毒犯胃引起恶心欲吐明显者,可适当加用代赭石、黄连、吴茱萸以辛开苦降,调理中气,降逆解毒;如抽搐明显者,系风火窜扰之象,宜选加钩藤、地龙、石决明、天麻以平肝熄风;如视物模糊,眼花黑朦者,系浊毒迫髓,脑络壅滞,目系不利所致,可适当选用夏枯草、青葙子、竹叶以清肝泻火,解毒明目;如口舌不清,言语不利,半身不遂者,系水浊泛痰,痰、浊、毒互结迫脑,髓窍不利所致,宜伍用制半夏、胆南星、天麻、钩藤、僵蚕以增搜风化痰,祛痰通络之力。

3. 气火上逆、脑络血壅证

主症 平素性情急躁易怒,突发剧烈头痛,眩晕呕吐,面红目赤,口苦口干,便秘尿黄;舌红绛,脉弦数有力。

治法 清肝泄火。

方药 方选龙胆泻肝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常用药物如龙胆草、水牛角片、黄芩、玄参、赤芍、丹皮、栀子、车前子、泽泻、生地、当归、柴胡、甘草。

如头痛甚者可酌加天麻、钩藤平肝气、潜肝阳、止头痛;如烦躁明显者,可酌加石决明清肝镇肝潜阳,重坠肝气,降逆平冲,并重用黄芩、栀子清肝泻火,直折气火上逆;如面红目赤,终日不减者,系气火壅盛,脑络血壅,宜重用咸寒凉血,如玄参、赤芍、丹皮,并酌加银花、连翘、竹叶以透热转气,开壅宣络;大便干结者,系气火有余,充斥三焦,内灼大肠,耗伤津液所致,可酌加大黄、芦荟以清热泻火,导滞开结;如头胀欲裂且痛者,可酌加益母草清热活血,通利脑络。

4. 毒滞脑络、脑神受损证

主症 头痛较重,面红目赤,躁扰不安,甚则手足厥冷,神昏或昏聩,半身不遂,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背身热,频繁抽搐,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干腻,脉弦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豁痰开窍。

方药 方用黄连解毒汤合羚羊角汤加减。常用药物如羚羊角、珍珠母、夏枯草、黄连、黄芩、栀子、石菖蒲、牡丹皮、竹茹、天竺黄、远志。同时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

若鼻鼾痰鸣持续不减,系火热灼津成痰所致,可加竹沥、胆南星、全瓜蒌以增强豁痰之力;如神昏重者加郁金、菖蒲以加强开窍醒神。

【针灸推拿】

一、 刺血加拔罐:取穴:大椎、百会、十宣、委中、太阳,耳尖、耳背降压沟。治法:将三棱针和欲刺部位常规消毒,押手按压欲刺部位两旁,使皮肤绷紧,刺手拇食中三指持针,呈握笔状,露出针尖,刺手用腕力迅速、平稳、准确地点刺穴位,深度1~2分。先取大椎穴,三棱针迅速点刺出血,用大号罐拔大椎穴,以力大抽紧为度,出血量10~20ml。继点刺太阳出血加拔小号罐。再用三棱针点刺耳尖、耳背降压沟,出血数滴。十宣、降压沟点刺挤压出血,委中点刺静脉缓慢放血,放血量10~15ml。隔日1次,3次为1疗程。

二、 穴位注射:取穴:曲池。治法:以2ml或5ml注射器抽取安痛定2ml,选准双侧曲池穴,常规消毒,以7号注射针头刺入穴位,得气后抽吸无回血,每穴以中速注入安痛定1ml。

三、 头皮针 取穴:血管舒缩区、晕听区。血管舒缩区:即运动区向向前3cm作一平行运动区的线段,上自正中线下至发际。晕听区:在耳尖直上1.5cm处平行眉枕线向前后各伸延1.5cm共3cm的线段,由后向前沿皮下进针1寸。治法:用28号2寸毫针在双侧血管舒缩区的中点,由上到下沿皮下进针1寸,然后针刺双侧晕听区,沿皮下由后向前进针1寸,以200次/分交替捻转各针(最低不低于120次/分),同时测血压,待血压降至理想水平时停止捻转,留针20分钟,血压如有回升时再次行针,无回升可出针。

【临证备要】

一、 本病临床症状多变,可以出现多重症状,其范围涵盖中医诸多病证,包括头痛、眩晕、癇证、中风、癫证等,所以要多种病症综合治疗。并且本病猝然发作,若不及时救治,往往骤变为中风、癇证而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因此,对于确诊的病人,应临危果断,紧急采用中西医救治措施,不可仅执一端,延误救治时机。

二、 高血压脑病的主要基础病理因素是气火、痰浊、瘀血,病理机制分别是肝阳上亢、气火升动、血气上逆,或窜扰脉络,或痰浊结络,或瘀血滞络。诸邪互结,脑络受损,络损生水,水淀为浊,浊酿成毒。因而在高血压脑病的急性期要加强对“水浊”、“浊毒”的治疗。待病情明显缓解后,方可调理肝脾肾,杜绝邪生之源。

三、 本病要注意与原发性高血压并发脑血栓形成或脑栓塞、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占位性病变等情况相鉴别。

四、 本病症起病急骤,单用中药方法治疗难免偏颇,可能贻误病情,临证治疗之时要参考西医检查及诊断方法,与西药相配合使用。应争分夺秒,尽快降低血压,制止抽搐和治疗脑水肿.以防发生不可逆转的脑损害。①迅速降低血压,静脉注射或滴注降压药物,可选用氯苯甲噻二嗪、硝普钠、澳化六甲双铵、咪噻芬、冬眠合剂等;②制止抽搐可选用地西泮(安定)、聚乙醛、苯巴比妥钠等药物注射或水合氯醛保留灌肠;③脱水、排钠和降低颅内压可用:呋塞米(速尿)或依他尼酸钠静脉注射;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静脉快速滴注,每4~6h重复一次。 积极防治本病症所导致的脑出血、继发性癫癇等变症,以寻求最佳之治疗方法,切莫仅仅拘泥于中医中药。

【验案举隅】

验案一

陈某,男,53岁,政府公务员。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5年,平素未正规服用降压药物,间断自服“珍菊降压片”,血压控制水平不佳,波动在200/120mmHg。门诊医生嘱其正规联合用药,患者依从性差。平素嗜烟酒。2007年5月患者饮白酒一斤后突然出现头痛剧烈,视物旋转持续不缓解,晕蒙如裹,恶心呕吐,躁动不安,口齿不清,言语不利,耳鸣时做,便干尿黄,面赤口苦,偏身麻木,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时测血压250/130mmHg。查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1.高血压病2.高血压脑病。中医诊断为眩晕,辨证为肝阳上亢,肝火上炎,风痰瘀阻。治予平肝潜阳、通络泻火。选方:天麻钩藤饮和龙胆泻肝汤加减。方药如下:天麻20克、钩藤15克、龙胆草10克、车前子包煎10克、栀子1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泽兰泻10克、猪苓10克、地龙10克、夏枯草10克、制大黄10克、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天竺黄10克。合用西药甘露醇、尼卡地平、硝普钠静滴治疗,后患者尿量增多,头痛症状减轻,躁动缓解,能与人正常交流,翌日血压降至160/100mmHg。继服中药,并口服长效降压药控制血压,嘱患者规律服药,定期门诊复诊,不适随诊。

按语

本病症患者头晕头痛剧烈,视物旋转,当属祖国医学“眩晕”范畴。患者躁动不安,便干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为肝阳上亢,化风化火之变,治疗首当平肝潜阳,配以通络泻火利水之剂。方中天麻、钩藤平肝潜阳,龙胆草、栀子、夏枯草清泻肝火,地龙、赤芍、丹皮化瘀清热,兼以凉血,泽泻、泽兰、车前子利水通络,菖蒲、郁金化湿开窍,清利头目。诸药合用,共奏平肝潜阳、通络泻火之效。

验案二

王某某,男,68岁,退休干部。2000年8月17日初诊。主诉:头晕反复发作十年。现病史:十年前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出现“眩晕欲仆”的症状,西医急诊诊断为:高血压脑病。治疗后症状减轻,十年来一直服用降压药控制血压,近欲以中药调理,故前来就诊。现眩晕,头痛,疲乏无力,左侧偏瘫,胸痛,汗出,口干欲饮,口苦,眠差,纳呆,排便无力、日一行。测血压:250/130mmHg。舌暗紫、苔白腻、舌下青紫,脉弦细。既往有多发性脑梗、脑萎缩、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辨证:肝阳上亢,瘀血阻络。治法:平抑肝阳,通窍活络。处方:白芍12克、天麻10克、菊花10克、赤芍15克、丹参3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地龙12克、坤草30克、决明子(打碎)30克、全瓜蒌30克、清半夏10克、黄芩10克、石决明(打碎、先煎)30克。七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二诊时间:患者服上方七剂后,诸症减轻。现眠差,纳呆,排便无力,日一行。舌暗紫、苔白腻、舌下青紫,脉弦细。测血压:150/95mmHg。处方:白蒺藜12克、天花粉15克、天麻10克、菊花10克、赤芍15克、丹参3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地龙10克、坤草30克、决明子(打碎)30克、全瓜蒌30克、黄芩10克、石决明(打碎、先煎)30克,七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患者服药后,诸症均释,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

年老肝肾亏虚乃生理之常,本案患者年近古稀,素来性情急躁易怒,五志过极,郁而化火,灼伤肾阴,致阴虚不能敛阳,遂成肝阳上亢之证。肝阳化风,肝风内动,上扰头目,则眩晕。肝阳亢逆无制,气血上冲,则见头痛。肝阳偏亢,阳化风动,瘀血随风阳横窜经络而致左侧偏瘫。故颜教授在治疗此病例时,以“平抑肝阳,通窍活络”为治疗的基本原则。方中天麻、菊花、决明子、石决明平抑肝阳,赤芍清肝柔肝,丹参、桃仁、红花、地龙活血通窍活络,清半夏、全瓜蒌化痰通络,诸药合用,证症结合,以求药到病除之效。患者在连服了中药七剂之后,自觉症状减轻,故二诊时在守方的基础上,随症加减,以巩固疗效。(《国医大师颜正华经验方整理研究报告》)。

验案三

赵某某,女性,25岁,因身体浮肿,小便短少,反复发作凡7月,于1955年12月22日住入某医院。患者1955年4月曾发现全身浮肿,小便短,经住医院治疗后浮肿消退出院。但不久复发,尿中蛋白经常存在,院外治疗效果不满意而要求住院。既往易患感冒及扁桃腺炎,其它病史从略。检查:慢性重病容,颜面苍白,眼睑浮肿,颈软,心音正常,右胸叩音浊,呼吸音减低,腹软,无明显腹水征,肝在肋缘下一横指,脾未触及,下肢呈凹陷性水肿,膝反射存在。血压105/85mmHg,血色素13克,红血球329万,尿蛋白(+++),管型少许,酚红试验5%。入院后第12天,感冒之后,血压升至196~200/134~160mmHg,非蛋白氮为49.8m克,CO2结合率为49mmol/L,眼底检查有蛋白渗出。病人感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躁动不安,逐渐昏迷,四肢抽动,喉有痰声。诊断为慢性肾炎合并高血压脑病,西医治疗无效,乃邀中医会诊。初诊时,患者症状表现同前,脉弦,苔黄,乃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进治,药用:丹皮,山栀,当归,白芍,杭菊,桑寄生,夏枯草,女贞子,橘皮,竹茹,炙草,2剂。

二诊:患者神志渐清,诸证悉减,惟胃呆不纳,故仍从原方加减,药用:当归、白芍、山药、茯苓、菊花、桑寄生、竹茹、牡蛎、鸡内金、炙草,再进两剂。病情续有好转,胃能纳谷,神志全清,惟烦躁不寐。

三诊:改用酸枣仁汤治疗。之后则用黄芪、党参、茯苓、炙草、桑寄生、牛膝及六味地黄丸等从本图治,以善其后。经过几次会诊,血压降至96/70mmH克,一般情况良好。

按语

患者入院两周后,感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躁动不安,喉有痰声,终至昏迷抽搐,脉弦数,苔黄。显系肾病日久,肾亏不能涵肝,肝阳化热,痰火内闭,病情危在旦夕。顾病之本在肾,当时之处理,若从肾治,则一时不能缓肝之急,故遵古人“急则治标”之训,先从肝治。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养肝熄风,消化痰火。两剂之后,病情大有转机,足见药已对证,故仍秉原方加减。三诊时见病人神志虽清,但烦躁不寐,是外越之阳尚未入阴,故用酸枣仁汤养肝安神。病情脱险之后,乃转入治本之法。回顾本例治疗成功的原因,是运用了辩证施治的原则,根据当时的病情,抓住从肝阳图治的环节,自始至终,方针不变,故能转危为安,得到痊愈。(《岳美中医案集》)

验案四

张某,男,65岁,退休工人。初诊时间:2004年3月27日。既往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病史10余年。平素嗜食肥甘,有多年吸烟、饮酒史。此次发病,头痛难忍,神志模糊,面红目赤,躁扰不安,手足厥冷,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背身热,频繁抽搐,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干腻,脉弦滑数。大便数日未行,小便短数,口中有异味。查血压:200/125mmHg,HR:60bpm,颅脑CT未见明显异常;肝肾功能、心肌酶谱无异常;血脂检查:LDL3.1mmol/L。西医诊断: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血压脑病。中医诊断:头痛。证属毒滞脑络、脑神受损证。治当:清热解毒,豁痰开窍。治疗上在排除了急性脑血管意外之后,予以硝普钠、甘露醇控制血压;醒脑静、纳洛酮促醒治疗,配合中药灌服。方药如下:羚羊角10克、珍珠母30克、夏枯草30克、黄连6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石菖蒲10克、牡丹皮10克、竹茹15克、天竺黄10克、远志6克、郁金10克。后患者尿量增多,神志转清,头痛症状减轻,躁动抽搐缓解,能与人正常交流,当晚血压降至160/90mmHg。留观后转神经内科门诊处理。

按语:

方中羚羊角、珍珠母清热熄风止痉;夏枯草、黄连、黄芩、栀子清热解毒;竹茹、天竺黄清化热痰;郁金、菖蒲以加强开窍醒神作用。而醒脑静注射剂主要成分与安宫牛黄丸相似,有一定的开窍醒神作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替货源稀缺的安宫牛黄丸。本例患者主要以“痰热化火生风”为主要病机,方药需以治“痰火”为第一要务,继以醒神开窍。

验案五

黄某,女,57岁。1991年5月6日初诊:突发双下肢活动不利3小时。患者今晨突起双下肢活动不利,伴头晕头痛,胸背痛,自觉面热,口干苦,语言可,大便可,烦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已停药半年。检查血压250/150mmHg,急性重病容,颜面潮红,双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舌暗红,苔薄黄,脉弦。西医诊断为高血压脑病,中医诊断为中风、肝阳化风证。治宜平肝熄风,佐以活血通络。 药用天麻10克、钩藤15克、石决明30克、珍珠母30克、桑枝30克、泽泻30克、牛膝10克、杜仲10克、丹参15克、益母草15克、三七粉3克(兑)、佛手10克。5剂。

二诊:下肢乏力,能扶行,头晕不痛,仍面热口苦,纳可,大便溏,舌暗,苔薄黄,脉弦细。血压170/100mmHg。上方去桑枝、泽泻、杜仲、牛膝、益母草、三七粉,加蒲黄15克、夏枯草7克、山楂15克、枣仁15克,夜交藤30克。7剂。

三诊:病情稳定,能自己行走,头稍晕不痛,面不热,仍口苦,大小便可,苔薄黄,脉细弦,血压160/100mmHg,上方加泽泻15克。7剂。

四诊:下肢活动自如,稍头昏,头不痛,口不苦,余均可。血压130/75mmHg。守上方化裁以善后。

按语:

《临证指南医案·眩晕门》华岫云按曰:“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诸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虞。”此与本例患者之病机甚为吻合。患者素体肝阳偏旺,阳亢于上而化风,风阳阻滞于脑络,脑失其用,故下肢不用、头晕头痛;风阳属热,阳热上扰,故面热面红、口干口苦,此即肝阳化风证。治用天麻、钩藤、石决明、珍珠母、桑枝、杜仲平肝潜阳以熄内风;丹参、三七、牛膝、益母草活血以通脑络,内风熄、脑络通则诸症可愈。(《名老中医经验集——刘祖贻》)

本文是韩旭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