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指南
发表者:诸华光 人已读
前两天看到朋友圈好友说,有单位采用了不恰当的剂量治疗了脑肿瘤,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后果,心情无法平静。这不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了。国内一些单位由于不擅长做放射外科治疗,往往使用过高的剂量,过大的照射范围,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而接受过放射治疗的患者找到我们,希望得到救治,有时候能够好转,有时候则为时已晚,我们也无能为力。我们中心目前头部肿瘤射波刀治疗量世界第一(另外头部伽马刀治疗量也是世界第一),总治疗量世界第二,对这个问题多少有些发言权。而我自己从事神经外科十多年,虽然在华山医院这个平台上还算不上资深专家,但如果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未免良心难安。肿瘤治疗剂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每个做放射治疗的医生都有一杆秤。这里先不谈,只谈一个最基础的定位的问题。
影像诊断发展了这么多年,CT的出现让大家见到了光明,而磁共振(MR)的出现让人们看清楚了世界。对于神经内外科医生来说,更是如此:只有CT没有磁共振的话很多时候连疾病诊断都困难,何谈治疗。
而放射治疗是建立在影像医学基础上的一门临床科学,可以说,自从有了精确影像,才让设备准确性成了一个重要属性。过去只要粗略治疗的疾病,现在变得越来越细分,对降低不良反应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由此诞生了放射外科这样一种另类而前卫的治疗技术,理想中的放射外科应该是兼具外科的根治性、准确性,和放疗的全面性、稳定性。因此让人更清楚知道治什么,治哪里的核磁共振是放射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CT与核磁共振的区别如下所示。同样采用了增强造影剂,磁共振让人看到锐利的边缘,大小明确;而CT看到的是毛边,有些甚至于不显影。下面这张CT:
你知道这东西有多大么?白色强化周围的黑色部分哪些是肿瘤哪些不是?
然后这张告诉你,这玩意儿边界挺清楚的,别瞎搞了!!
只有CT定位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在于肿瘤治疗边界的问题。对于诊断来说,大多只是定性问题,CT够用,而治疗时候我们需要定量研究疾病的范围。CT本身的属性加上窗宽窗位的调整,导致单用CT时人为误差可以超过10个毫米。换个地方或许无妨,但脑内病灶治疗就不行。肿瘤边界界定,对于普通放疗来说,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分次剂量和照射范围较大,而对于放射外科,单次剂量高,要求肿瘤内外剂量梯度变化大,对于是肿瘤不是肿瘤的要求很高——高剂量区偏离肿瘤太多,无异于用手术刀少切了肿瘤多切了脑子。在神经外科手术,脑子切多了,变笨是小事,失去功能是大事。那么在射波刀治疗中,照多了,将来周围的脑子就会出现脑损伤、脑坏死,产生的连锁反应可能造成更多区域的水肿;没照到肿瘤,则会更早复发。尽管有时候放射损伤无法避免,但是精确是放射外科力图达到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我们的追求,否则做普通放疗就好。
现在所谓的刀很多,XX刀,XX刀,名字一个比一个高大上。作为病患家属,试问一句话便知有没有——做颅内肿瘤用核磁共振定位吗?好的刀一定是做颅内肿瘤副作用有限的,次数也是有限的。一个肿瘤需要超过5个分次治疗的,这种用法一般都不能叫做刀了。分次剂量上不去,主要原因往往是不准。不准的原因要么是疾病引起,要么是设备问题,而对于头部,一般只有设备原因。要知道射波刀、伽马刀都可以做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极高的治疗剂量(中心剂量大于80Gy),极小的照射范围(一束神经这么宽),别的设备好像都没怎么听说有这功能。所以很多广告看看就好了。目前国内很多加速器达不到做放射外科的硬件要求,盲目开展此类治疗,就像用搬砖拍额头上的蚊子,蚊子没打死,人死了。
也仅以此文,希望患者的运气能够越来越好。上面贴图这个患者的治疗靶区,花了近两个小时制定,还不包括后面的计划设计时间。我们中心虽好,但是能力有限,希望全国各个单位能够赶快渡过盲人摸象的阶段,不管是不是老革命,不要坚持闭门造车,否则苦了病人、害了自己。
我的微信公众平台,有部分我治疗的病例
本文是诸华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8-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