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梅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就诊指南

拿什么来拯救你的粗大毛孔?

发表者:何梅 人已读

细腻均匀的肤质是健康皮肤的重要标准之一,虽然毛孔粗大并不是医学疾病,但它严重影响颜面的美观,作为一个美容问题困扰着众多不同年龄、不同肤质、不同性别的爱美人士,并急欲得到解决。

治疗毛孔粗大前,首先我们需要清楚造成毛孔粗大的成因都有哪些。

毛孔粗大的诱发因素包括外源性及内源性因素,如性别、遗传易感性、老化、慢性紫外线曝光、外源性刺激物质、痤疮、脂溢性皮炎等。

毛孔粗大是因为毛孔体积增大,在聚焦激光显微镜下毛孔表现为表皮增长并延伸刺入真皮内,真皮乳头层上升到表皮层面,形成镜下的“钟乳石样外观”表现。造成肉眼上见到皮肤质地不平整及凹陷样外观。

image.png

根据面部毛孔粗大的评级标准及评级方法,毛孔粗大可分为六个等级:

1级:极少可见毛孔

2级:轻微可见毛孔

3级:清晰可见毛孔

4级:明显可见毛孔或内含小于毛孔大小的角栓;

5级:非常明显可见毛孔或内含与毛孔大小一致的角栓

6级:明显扩大毛孔或内含突出毛孔的角栓,呈草莓样

image.png

造成毛孔粗大的原因较为复杂,目前普遍认为导致面部毛孔粗大的临床原因主要有3个,它们分别是:

皮脂腺分泌旺盛

有研究指出皮脂腺分泌与毛孔大小存在正相关性。

当皮脂腺分泌旺盛,过多的油脂容易混合污垢堆积在毛孔内,形成白头粉刺、黑头粉刺、甚至痘痘,而皮肤为了更好的排出皮脂,毛孔就会逐渐被撑大。

image.png

皮肤老化

在自然老化和光老化的累加作用下,胶原蛋白流失,皮肤弹性减少,毛孔周围的组织结构减弱,毛孔就会从圆形变成椭圆形,视觉上出现粗大的外形改变。

image.png

毛囊肥大

由于毛囊和皮脂腺是一个通道的,而毛囊体积主要受到雄激素的调控会直接影响毛孔的大小。

此外当黑头与白头粉刺堆积,或是老化角质层阻塞时,不仅毛孔扩大还很容易形成痤疮,再加上不正当挤压,破坏了正常的皮肤壁垒,使非炎性痤疮变为炎性痤疮,使毛囊毛孔扩大的同时,也加大了因痘坑痘印带来的创面色素沉着。

image.png

一般在日常护肤中,需要注意认真做好每日的卸妆和清洁工作,定期祛除面部角质,做好防晒,减缓皮肤老化等护理,可以帮助皮肤控油与保湿,阻止还未形成的毛孔粗大。

必要时可以口服药物,如维A酸,通过抑制皮脂腺分泌和使皮脂腺毛囊的的角质规律化来减少皮脂腺分泌。

但针对已经形成的粗大毛孔,以及导致毛孔粗大的原因往往不止一个因素,我们则需要通过多种医美手段结合治疗。

1

光电治疗

目前光电治疗被有效的运用在治疗和解决毛孔粗大的皮肤问题,主要是通过能促进胶原新生、重新排列,增强皮肤弹性,以此改善面部粗大毛孔。

点阵激光可改善弹性纤维的增粗、排列紊乱或聚集成团等现象,同时旧表皮剥脱后重新上皮化,最终导致包括表皮和真皮在内的全层皮肤发生重塑和重建。也可改善主要因真皮胶原断裂或松弛引起的毛孔粗大。

image.png

IPL原理主要为选择性光热分理作用,能直接作用于皮脂腺,抑制皮脂腺过度分泌,刺激胶原蛋白的增生,使毛孔收细。

还可利用射频能量(如黄金微针),通过电热作用,刺激皮肤使之胶原增加,达到紧肤抗衰的目的,可以从视觉上缩小毛孔。

2

微创生物治疗

经调查研究,多数毛孔粗大的求美者都伴有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导致肌肤锁水功能失调,水油不平衡,皮肤会因负反馈抑制出现,发生因极度干燥反而刺激更多油脂分泌的现象。

当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时,需要先修复,阻止皮肤的负反馈抑制同时深层补水。这类情况可以选择微针、水光针中胚层治疗。

image.png

通过刺激皮肤本身的愈合机制,刺激胶原蛋白弹性纤维的产生,使皮肤屏障功能恢复正常水油平衡,减少皮脂腺分泌油脂,收细毛孔。

同时注射的营养素中还可以加入少量肉毒毒素,通过减少皮脂分泌来达到缩小毛孔的作用。

3

化学治疗

水杨酸有脂溶特性,可以深入毛孔,溶解油脂,并且剥脱堵塞在毛孔里的废旧角质,达到控制水油平衡,让毛孔恢复健康状态。能够有效治疗毛孔粗大及粉刺痤疮等皮肤问题。

果酸治疗毛孔粗大时,是通过化学试剂在皮肤表面的涂抹,进行浅层换肤,可控地破坏和剥脱皮肤,引起一定程度的表皮、真皮处部分皮肤坏死,从而脱去因皮肤老化而产生的增厚角质层,刺激皮肤受损部位重新生成胶原蛋白,促进皮肤再生,刺激真皮层重建,从而达到收缩毛孔的效果。

image.png

但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较高浓度的果酸换肤治疗,千万别擅自在家盲目“刷酸”,毛孔还没缩小却先会毁了自己的脸。

毛孔粗大并非不可逆,不过确实不易,反“孔”是场持久战,不仅仅要做好日常的护理和依靠多种医美手段治疗,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生活作息、饮食习惯等等。

所以呀,变美不易,且行且珍惜。

本文是何梅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8-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