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绰号“徐一趟”的由来
记得我刚刚参加针灸临床工作的时候,科室里的一位老前辈(后来成为我的老师)吕大谷大夫经常会跟我讲起一些有关中医的奇闻轶事。有一天他笑咪咪地问我:“徐大夫,你知不知道解放前的老北京有一位针灸大夫叫苏一趟呀?”我立刻来了兴趣:“不知道,很有名吗?”“当然有名喽!苏一趟,苏一趟,看病治病只用一次,不用病人来两回。”我一听眼睛都瞪大了:“他的医术真有这么神?”吕大夫又是嘿嘿一笑:“倒不是因为医术神奇,只是脾气古怪,他跟病人说我看病扎针就这一次,管用就管用了,不管用就是不管用,你不要再来了。所以疗效虽然不那么好,但有人就喜欢他这种行医风格,苏一趟的名子还是叫开了。”我听完也乐了,把苏一趟记在了心里。
转眼十几年过去,自己也成医院里所谓的中青年针灸骨干,能够驾轻就熟地治疗许多针灸适应症。长期的临床让我逐渐认识到:仅仅需要针灸一两次就可以解决问题的病证为数不多(青壮年的落枕闪腰可以做到),而无论针灸多少次也难有效果的病症也是曲指可数,绝大多数的的病证只要坚持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让针灸的治疗效应累积起来,都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辩证准确,用穴精当的前提下能不能保证应有的治疗次数就成了关键所在。临床中常常令我感到惋惜的就是,明明知道再多治疗几次就能出现明显改善时,患者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放弃了,其中的一条原因很可能是患者对针灸医生的信任度会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不断降低。
正是那许多次的遗憾和惋惜,让我最终选择了穴位埋线,一门可以掌控治疗时间的长效针灸技术。将一根可被人体吸收的蛋白线植入穴位里,让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穴位产生持继、柔和、长久的良性刺激从而取代传统金属针对穴位频繁、短暂、强烈的刺激方式。尽管穴位埋线的技术操作与传统针刺相差很多,想要掌握颇需要费一翻力气,但是它在治疗时间上的巨大优势让我义无反顾,不久就可以熟练地植线,后来我甚至可以控制线体在穴位中的埋置形态和方向,要知道这可不是单凭练习就能做到的哟。如果说穴位埋线与传统针刺相比有什么劣势的话,就是植线时的创痛要比针灸大一些,针灸基本上属于无创疗法,而埋线则属于微创治疗,对于像我这样一个性格里有些理想主义的人,这绝对是一个需要改进的问题。穴位埋线所用的针具有着粗细不同的型号,对应着不同的操作技术,其中最细的型号为直径0.7毫米,这对埋线操作的技术要求也达到了极限。但是针具有没有可能再细一点?技术有没有可能更巧一点?穴位埋线有没有可能做到无创?答案是:有!这就是使用直径0.6毫米特殊针具的无创穴位埋线术!穴位埋线疗法从“有创”到“微创”用了超过40年的时间,而从“微创”到“无创”就需要这0.1毫米的距离。
好了,言归正转,使用传统针灸我只能做到问心无愧,而运用无创穴位埋线还能同时让我不留遗憾。所以我经常向患者说的一句话就是:“您要是没有时间扎针灸可以穴位埋线,来一趟就行了。”希望百年以后会有老中医笑咪咪问他的徒弟:“你知道很多年以前北京有个针灸大夫叫徐一趟吗?……”
本文是徐宇航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