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论坛
发表者:王作顺 人已读
跟师李可老师心得
(广东省中医院,雒晓东)
体会1:六经赅万病之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邓宏
《金匮》则以疾病的特殊性即该病的个性特点来研究辨治疾病。
二者虽均属辨证论治范畴,或均以辨证论治精神来论治疾病,但明伤寒六经之理,可达万病皆通之境界,可以内通于六经(脏腑经络气化),外应于六气,万病皆在掌握之中,而可以一禺三反之。而金匮则重在一病一理,明于此而难例于彼,停留在经验之水平。
故愿大家以伤寒六经为经(核心),以杂病论治为纬,融会贯通,成一家之体。
体会2:论辨阴阳之纲领
一、辨五脏之阳亏阳衰要点
肾 畏寒肢冷
脾 食少便溏
肝 疲乏倦怠
肺 气短声低
心 心慌面白
二、辨阴阳之总体要点(舌脉神气声色便)
阳 阴
舌 舌红苔黄干燥 舌淡苔白滑润
脉 脉大有力 脉弱无力
神 有 无(但欲寐)
气 亢奋 疲乏
声 高亢 低弱
色 红赤 青白
二便 尿赤便干 便溏尿清
三、坎离卦解
离卦寓心,真阴寓于中
坎卦寓肾,元阳潜于内
二者互为其根
人体合而观之,一阴一阳而已;更以阴阳凝聚而观之,一团元气而已。
无极 太极 两仪 四象 八卦
体会3:郑氏理法特点
一、理论上:
沿袭内经伤寒之学术思想,
特重阳气 元阳、真气。
气化六经 乃伤寒一部之真机!
二、诊断辨证上:
首辨阴阳!
重辨六经!
万病总在阴阳之中!
三、论治上:
“但扶真阳,内外二邪皆能治”
“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
治疗上但求回阳,扶阳,救阳…
四、用药上:
承袭仲景六经用药特点,
简方重剂,大辛大热,
四逆、理中类,重用附、姜、桂,
遵六经以治万病,绝不拘于伤寒。
体会4:伤寒论 立法垂方之作
气化二字,乃伤寒书一部之真机!
伤寒者,邪伤太阳寒水之经也,非独为风寒所伤立论,邪犯太阳寒水之界,诸邪皆寒也,故太阳赅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皆有恶寒也;表阳被郁,太阳不开也。故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邪犯太阳,与太阳寒水合化,寒水者,太阳之本也,客多从主,故诸邪皆寒也。
治之以开腠疏表,因势利导之,以从太阳之开,麻桂峻剂为首选;体弱、气虚、年老诸辈,宜助少阴之阳,少阴者,太阳阳气之根源也,故麻、附、辛为常用之剂,六经一体也,六气一气也!
老父有不助小儿之理乎?
桑菊银翘诸方,轻浅伤风之剂也。
和营卫,疏表寒之力不足矣。乃上窍不利之剂,太阳重证不可与也。即湿热之邪重伤太阳,亦必麻桂荆防与麻附辛之类也。
“今人只知冬月为伤寒,不知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皆有伤寒,只要见得是太阳经证的面目,即是伤寒也。”
体会5:三阴论
少阴是三阴的基础,为坎中一点真阳之所在。也是一身之根基。故三阴阳亏,皆可补少阴;三阴阳衰,终要累及少阴。三阴浊阴寒凝久伏不化者,皆可加用四逆辈。另三阴为三阳之根,三阳不解者,久则入三阴,三阳不振者,即可助三阴之阳,附姜桂是也。
六气之体,六经之体也。太阳气虚,麻附细可也。即可治太少两感证,又可治表虚证。太阴阳亏,理中加四逆,即附子理中可也。厥阴乌梅丸是主方正治,附姜桂俱全也。可增桂治之,厥阴经证,血分寒凝,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附子汤可也。
体会6:治阳气阴血
仲景之论,阳气阴血不分也。阳即是气,血即是阴。附子大辛大热,少阴之阳药。回阳、救阳、扶阳不可缺也,缺则不力。干姜辛热,太阴之阳药,也回阳助阳,从后天以滋先天也。故四逆辈从先后两天着眼,互为资助,以炙甘草和谐之。故能起重疾沉 ,为回阳救逆之正局。白通、通脉、加猪胆汁皆变局也。然回阳救逆,起重疾沉 ,非重剂不可,熟附子100-200g/日,干姜60g,炙甘草60g,以水3000ml煎至600ml,分温再服。格阳者用通脉,戴阳者用白通,格拒不能受药者,以热药冷服或加入童便引之。
阳欲散者,加来复汤敛之。
阴欲脱者,加人参以救之。
昏迷窍闭者,加麝香以开之。
最佳之剂,莫过于莫过于之破格救心汤,挽垂绝之阳,救暴脱之阴,敛欲散之气,仍欲重剂,可仿李老之剂重用法。
少阴阳气实一身阳气之根,六经阳虚四逆皆可用之。不必待肢厥脉微矣。太阳阳虚麻附辛可也,重者合四逆汤用之。少阳阳明皆多热证。但三阴阳虚,皆可用之。太阴阳虚,轻则理中、建中,重则合四逆辈。厥阴阳虚,也用四逆,观乌梅丸可知也。
体会7:三阳统于阳明,三阴统于太阴论
三阳统于阳明,胃气不衰,邪断不能入三阴也,阳明为三阴之屏障。阳明统于肠胃,居中属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为诸脏腑有形之邪外出之径也。太阳蓄血,有桃核承气汤证,以阳明之府为出路也,少阳胆腑证,发热而呕,心下急,郁郁微烦,大柴胡汤或柴胡加芒硝汤证,皆以阳明为出路也。
邪犯三阳,均要累及阳明,太阳有鼻鸣干呕,少阳心烦喜呕,呕而发热,故太阳以姜枣和胃止呕,少阳以姜夏和胃止呕,故服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而解之。
太阴为后天之本,与阳明同为中气,统“胃气”,禀生之后,脾胃太阴之气则为最重,先天之气,非胃气不能滋之,内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伤寒也有除中死证。死证。因之而创脾胃论,但仍以仲景为最。大小建中汤为太阴之轻剂,理中人参汤则为太阴之中剂,理中合四逆的附子理中才堪称建中之重剂。临证宜时时固护中气,急危重证则宜回阳救阳,但四逆汤之干姜本也理中建中之剂。总之,时时处处要顾护“胃气”,阳明太阴为胃气之本也。另外,阳明太阴属于中焦,为坎离心肾水火交通之要塞,宜通而不宜滞,宜温而不宜寒,寒凝滞塞,水火不交,否结诸证生矣。
体会8:南人阳气更亏论
北人南人孰之阳气更亏乎?北方冰裂之地,冬长夏短,天地多寒而少暖,其人腠理密,阳气虚于外而实于内。多热饮热食,助内在之阳气,故北人阳气不易亏也。
南方天地所长养,天气暑热,其人腠理疏松多汗,阳随汗泄。常饮凉茶冰水,少食辛辣,阳气多伤而少助,故南人阳气更亏也。
因之,则南方更宜仲景之学,养生则宜时时处处顾护阳气,治病则不忌大剂理中四逆,虽观之禀赋较北人稍弱,但有故无殒则无殒也!至少姜附桂萸之用不应比北方少矣。
体会9:师列书单
奈跟师不能久也,遂向老师讨教书单,师不易轻授,学生讨矣。但不敢独吞,遂公之与同道诸君共享。
一、郑氏三书 伤寒之学诸家莫于伦拟。
二、陈修园医书十三种 可师可法!
三、黄元御医学全书 重在四圣悬枢!
四、赵献可,医贯 重先天命火!
五、左季云1.伤寒论类方汇参2.杂病治疗大法
六、朱丹溪,格致余论,反观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七、医宗金鉴
学问之道,读书为要!李老之学,60%淑于内经仲景,未列者因应知之列也。
体会10:张仲景三阴本质
阴阳水火,共居一体,不可分也,但有多少偏颇,有阴无阳,谓之死阴;有阳无阴,谓之孤阳。
1.少阴是阳衰,三阴之极,最终均要累及少阴,故四逆汤,三阴皆可用也,治之回阳、助阳、救阳。
2.太阴是中焦寒湿,“太阴之上,湿气治之”,胃气之所在,后天之本也,五脏六腑皆所赖之以生,禀生之时,先天以生后天,禀生之后,先天皆赖后天以生。亦一身之所赖。故仲景时时处处顾护胃气。补中、健中、温中、理中,皆一理也,程度不同而已。
3.厥阴病要在“阳散”,厥阴之上,风气治之,风大则散也。疏泄太过之谓也,治之以敛之、镇之、潜之、降之。
山萸、乌梅、五味以敛欲散之阳也,磁石、紫石英、龙牡、桂萸镇之、潜之、降之也。
体会11:体悟仲景时时顾护胃气
仲景禀《内经》“人以胃气为本”之言,在六经用药中处处皆能体现。
1.太阳 桂枝汤以姜枣和营卫。亦以姜枣和胃气也,炙甘草和诸药,亦和胃气也。啜粥以滋胃气,以助汗之源也。
2.阳明 白虎汤以粳米同煎以和胃气也。
3.少阳 小柴胡汤之用姜枣参草皆助胃气之剂。
4. 太阴 建中、理中之助中焦,强脾胃之正局也,为万世不易之法,后世诸家皆禀之。
5. 少阴 炙草、干姜也草、干剂也。
6. 厥阴 乌梅丸蒸之以五斗米下,特顾胃气也。
体会12: 拾穗集
1.吴氏回阳饮
熟附子50-100-300 少阴之阳药
干姜30-60 太阴之阳药,以辅之助之
肉桂10-15 厥阴之阳药,可以吴茱萸助之
炙甘草10-15
2. 砂仁、半夏 开中焦之痞气 ,中焦乃天地气交之所
3.细辛 交表里阴阳之气(太阳之表和少阴之里)
麻附辛 主要是细辛的作用 交内外之阴阳
4.敛厥阴之气 山萸、乌梅、五味子,气血阴阳欲脱欲散者重用之。
5.小青龙汤以五味子 顾护卫气
6.交心肾上下之水火 葱白
引心之真阴下交于肾
启少阴之阳上交于心
7.淡豉 和胃而宣胸膈之郁,勿以轻而忽之。
8.炙甘草(四逆汤中) 伏少阴之火 护火之神剂也!
9.清震汤 治暑湿头重不解者。
苍朮100 升麻60 荷叶30(后入)
麻附辛+四逆汤+清震汤
治头重不解者。
体会13:附子、理中、四逆可助六经之阳
六经阳气亏者,皆可加附子,皆可加四逆汤以助之,六经本是一经,六气乃是一气,皆人体坎中阳气也。
一、桂枝甘草汤治心阳虚心悸证,不愈者或较重者,可加炮附子,或四逆,或理中汤。桂枝甘草汤助心阳,四逆、附子、理中类可助之。可与桂枝附子甘草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互参。
二、甘草干姜汤可治虚寒肺萎,可治多涎,可治少阴咽痛,甚者可加附子以助之,合而成四逆也。
三、麻黄甘草汤可治水,开腠发汗,若阳虚者,可加附子,或麻附辛汤,或麻附草汤。
四、附子甘草汤可治阳虚畏寒,甚者加干姜,以成四逆汤也。
五、吴茱萸汤治厥阴脏寒犯胃证,若剧者,可加附子或加四逆或理中类以治之。
六、当归四逆汤以治厥阴经证,不愈者加吴茱萸、附子、生姜以助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汤加……。六经阳衰皆可加附子、理中、四逆,以上可证之。
七、五苓散证若不愈者,可加四逆或加附子以助之,效佳。
体会14:论栀子豉汤系列方
1.栀子豉汤
栀子 清热(郁热)
豆豉 宣表
合用清宣胸膈郁热,除心烦 从太阳而出也
2.栀子枳实汤 伤寒差后劳复食复者
胸膈郁热 栀子
痞满食滞 枳实
3.栀子干姜汤
兼脾气虚寒 便溏者 加干姜
4.栀子厚朴汤
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枳实 消痞(滞塞)
厚朴 除满(胀)
体会15:三阳病机,重在经气转输失常 失开、失枢、失阖
1. 天之大宝唯此一丸红日!
人之大宝唯此一息真阳!
2.人之一身,凡阳气不到即是病。
3.救治阳气,治病之总则。
4.三阳病机 重在开阖枢失用!
太阳 失开!故治疗太阳经病重在开腠疏表
少阳 失枢!故治疗重在枢三焦之气液,通畅上下内外,服小柴胡汤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而解也”。
阳明 失阖! 失于通降!三阳统于阳明,六府以通为顺!六府皆藉阳明为出路!
白虎、承气皆为阖剂,潜镇阳气,通降六府也。
体会16:三阴病机
第一个问题:重在本气失化 湿盛!热少!风大!
少阴病机 阳衰 热少 四逆辈
太阴病机 阴寒 湿盛 理中类
厥阴病机 风大或风小 气散或气闭(疏泄太过或不及)
经证 当归四逆汤;
脏证 乌梅丸加减。
三阴乃阴盛之地,更以阳气为用,但人之真阳乃一阳生于二阴之中,阳本不足,阴盛阳亏皆和朱丹溪相反。三阴病机重在本气失化,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乃坎中一点真阳。坎阳乃命火也,为一身之生机所在,故少阴病机重在阳气衰虚。
第二个问题:1.少阴失枢。2.太阴失开。3.厥阴失阖(气散)。
阴阳本为一体,阴中有阳,阳中存阴,从生理上看, “少阴之上,热气治之”,热气即元阳也。人之元阳,先天本已不足,后天则更亏易损。故人身之阳有亏而无满。人身之病皆阳气为病也,阳气一处不在,则一处即病,阳气一处有亏,则一处阴凝,多寒湿并至也。故阳气乃人生之本。但阳气易温不宜补,温则阳气通达,补则阳气凝滞。人之一身阳气本为一体,乃一气流行也。少阴病则阳衰阳亏,太阴病则湿阻饮停,厥阴病则风气不治,多散漫也,故可以乌梅、山萸、五味收之。
李老破格救心汤乃三阴并治之剂,附子以救少阴之阳,干姜以救太阴之阳,除太阴之湿,亦阳盛而湿化也;山茱萸、龙牡等以敛厥阴欲散之气。
厥阴主要是风气失治,疏泄失常。风大气散 来复汤。风小气郁 四逆散。
三阴病机,总括概之,也可以曰:
阳衰 少阴病机是热少
寒湿 太阴主要是湿盛
寒凝 厥阴主要是风大或气厥
此皆以本气病为主。
六气本为一气,六经本为一体。乃真阳氤氲其间,子时发于少阴,出于三阳,故少阴阳旺则一身阳气皆旺,少阴为一身阳气之枢也。三阴阳气皆以赖之,但少阴阳气欲赖太阴阳明之胃气以滋之,欲赖厥阴风气以疏之,少阴阳衰则六经阳衰,皆可用附子以助之。厥阴风气不疏则阳气滞塞,血脉不行,在经则阴寒凝滞。当归四逆汤之类证发也。
三阴之寒凝皆赖厥阴以疏之。脏寒凝滞则赖通脉四逆加吴茱萸、桂心以温之。少阴厥阴同病,阳衰欲散。则一身之气血阴阳皆欲亡。故赖厥阴以收之。在大剂四逆汤基础上,加用乌梅、山茱萸之类。
来复汤乃收厥阴之峻剂也。收厥阴者乃收厥阴之风,使阳气不得散也。疏厥阴乃疏阳气之滞,故阳气不凝也。
太阴乃阳气之助,先天之阳气,非胃气不能滋之。故四逆汤干姜之温中。太阴少阴合病则四逆、理中合用,附子理中是也。三阴本为一体,三阴合病,则四逆、理中、桂萸同用。四逆,救其阳也,理中救其中也,桂萸治其风也,非重剂救阳不可。
熟附片30-100-200
干姜30-60-120
炙甘草30-60-120
桂心或油桂3-10-20
回阳之剂也
重在挽垂绝之阳!
其液欲脱者 ,加人参以救暴脱之阴!
阳气欲散者,加山萸、乌梅、三石以敛欲散之气!
体会17:归来兮,中医之魂!
近日,师李可老近半月,感悟彼多,激情奔涌,思复仲景之道!
仲景为医圣!
伤寒论乃中医之魂!
感目今之状,中医无魂,故作文以挽之。
第一、要回归仲景之六经辨证,六经乃仲景之魂也。经辨证理法也。
第二、要回归仲景之药量,非仲景之药量,难起重疾沉 也。
仲景之方药理法,中医之瑰宝也。六经内通于五脏,外应于六气,是站在天地人这一层面上的中医整体观的具体体现。六经本于阴阳,根于太极,实天地氤氲之一气所化。无极太极(太极图乃阴阳之模型) 阴阳 四象 八卦。
明六经才得知天地气化之理!
明六经才得以仲景方药之用!
六经是中医的时空宇宙,六经是中医的相对论。
仲景是中医之圣,六经乃中医之魂,不可不知也。不通六经气化,仲景之方成经验之方,乃是“死方”。不明六经气化,仲景之药乃是对症之药,乃是“死药”。六经气化乃伤寒论一书之灵魂!
同道诸君,不可不知也。
几多中医已成西医,几多中药已成西药,同道诸君可鉴矣。此中医之悲哀,亦仲景之悲哀。
不通六经气化,不可以用仲景方。不通六经气化,不可用李可方。无有驾照,不得驾车!
六经气化,乃天地之气化,客主加临,司天在泉...
六经气化,乃标本中气及其从化,开阖枢及六经气血多少、阴阳盛微之理。
挽兮,中医之魂!
归兮,中医之魂!
挽之之道
朝有读经之声!
昼有据经之诊!
夕有歧黄之辨!
于兹,朝夕励练,几番春风夏雨,大中医之氛围可创矣!“中医学术站在前沿可望矣!”
体会18:大疾沉 ,师法仲景原因
一、仲景之方乃千锤百炼之“经方”,指征明确,疗效卓著,渊源悠远。多经千锤百炼而成。
二、仲景之方,多为小方重剂,小方则减少相互牵掣,重剂则疗效卓著。中医之药,量效关系肯定,多呈正相关也。麻黄少则4两,多则六两,大黄少则2-4两,多则六两。
三、仲景之方,多用药峻烈,青龙白虎、承气玄武、四逆理中、麻桂辛夏,大多用药皆威猛如虎,用之得当,效如桴鼓。硝黄巴豆,麻桂姜附之效,路人皆知。
石膏用至一斤,吴茱萸、半夏用至两升,细辛常用3两,乌头多则五枚,柴胡用到半斤,生地用到一斤。酸枣仁用2升,今确切考之,东汉一两乃今之13.92g,一升约合200ml,目今用量上少有望仲景之项背者,经方之效差乃经方之量差矣,回归仲景,时不我待!
体会19:论仲景华佗之学
分证体系 张仲景六经 华佗五脏
总纲 先分阴阳,总体把握 先分五脏,分列把握
要目 舌脉神气声色便 心肝脾肺肾
论理 以六经六气,标本开阖 以五行生克,分别罗列
特点 从整体上把握更易抓住要害。五藏分别罗列,容易导致迷惑。
理念 阴阳一体,重视阳气。
治疗方法:
重在调节开阖枢,标本从化,据于理而明于法 五脏补泻,补气血阴阳,治本脏或隔治之。
总的原则:
1.调开阖枢;2.补阳;3.除湿;4.疏泄(风气治之) 1.补某一脏腑的气血阴阳;2.泻其邪气
二者均以人体生理为基础来治疗疾病, 但张失要在调六经,张氏更具整体性, 华氏主要在调五脏,华氏局限性较大。
方药特点:
太阳:麻桂;阳明白虎承气;少阳大小柴胡;太阴理中;少阴四逆;厥阴乌梅吴茱萸。 泻心汤、补心汤、温脾汤、补肝汤。
体会20:灵枢经脉篇有感
是动 脏腑之证 本经自病(包括本经脏腑)
所生 经络之病 他经传来(包括他经诸证)
五脏气绝证:
手太阴气绝 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
手少阴气绝 则脉不通-(少阴不振)
足太阴气绝 则脉不荣肌肉
足少阴气绝 则骨枯
足厥阴气绝 则筋绝,筋急引舌于卵
六府主所生病:
手阳明大肠 主津液之所生病
手太阳小肠 主液之所生病
手少阳三焦 主气之所生病
足太阳膀胱 主筋之所生病
足少阳胆经 主骨之所生病
足阳明胃经 主血之所生病
体会21:人迎寸口辨
1.左为人迎,以候外感
右为寸口,以候内伤
2.气口
五脏属阴,以寸口候五脏阳气盛衰,寸口盛则阳气盛,寸口衰则阳气衰,与人迎相比较,三阴经病,主候寸口。
人迎 = 寸口
手太阴肺 < 3 盛
> 虚
手少阴心 < 2 盛
> 虚
足太阴脾 < 3 实
> 虚
足少阴肾 < 2
>
足厥阴肝 < 1
>
手厥阴心包 < 1
>
3.人迎
六腑属阳,以人迎候六腑强弱。人迎盛则阳气盛,人迎衰则阳气衰,或三阳经病,主要候人迎。
阳经 人迎 寸口
足太阳膀胱 2 > 盛
< 衰
手太阳小肠 2 > 盛
< 衰
足阳明胃 3 > 盛
< 衰
手阳明大肠 3 > 盛
< 衰
足少阳胆 1 > 盛
< 衰
手少阳三焦 1 > 盛
< 衰
三阳之枢机:
1.开折 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
2.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萎疾起矣。
3.枢折--则骨摇而不安于地也。
三阴之枢机:
1.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而膈洞。
2.阖折--则气绝而喜悲。
3.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
可以明确,仲景六经,十二经,或仲景所说的经脉,已脏腑而活也,已或仲景或可疏也。
体会22:六经之终,十二经之所终也
1.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 ,其色白,魄汗乃出,出则死矣。
2.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
3.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4.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也。
5.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呕则逆...
6.厥阴终者,中热咽干,善尿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也。
历代以来,重视五行远胜过重视六经,中医界以五脏五行独揽天下!仲景方药仍用而六经之道已晦矣!仲景之道晦,乃舍本逐末,是废理而存方。废理而药,仲景之悲,中医之悲也。
回归仲景,回归六经!
体会23:人身一小宇宙
人类是先认识外界然后才认识自身的,而且认识自身的难度更大,人们为了生存,首先要生产和生活,就应该顺应自然的气候变化,寒暑风雨是我们始祖最早认识的对象,阴阳、五行,把这些认识的思想方法拿来认识人体。
取模拟像的方法
自然界有阴阳 人体亦有阴阳
自然界六气 人体亦有六气(六经)
自然界五行 人体亦有五行(五脏)
六气六经 张仲景 伤寒论
五脏五行 华佗 中藏经
体会体会24:谈辨证论治之难
中医治病,有两难之境。
辨证,一难也,辨证难在何处?
1.是阴证还是阳证?可以从辨证大要来考察 舌脉神气声色便也。
2.真证还是假证?纵观20余年之经历,临床假症颇多,水极似火,阴极似阳,处处可见假证!阳虚可见面赤如妆,可见咽部化脓,可见舌红无苔,可见脉数、脉实,可见便结尿赤,甚者可见高热不退。皆假象也,不识假像,药必增病,辨假之难,难于上青天!
前提:
1.人身一切,阳气一处不到便是病。
2.阳虚者十之八九,阴虚者百无一见。
3.寒湿证十之八九。
二、论治,二难也
西医重在诊断,诊断一旦明确,即可据可查之现成治疗方案,中医违矣,即使辨证明确,遣方用药仍难矣。
同是气血亏,是用八珍还是归脾?
同是阳衰,是用四逆还是通脉?
同是四逆,是用仲景原方还是后世法?
用量之差,天渊之别也,疗效之差,亦天渊也。即使是同一病证,即使是同一个人,同一时刻,不同的医生,即或是高明之医,方药肯定也大不同也。千人千方,万人万方,一人一方!后学诸君,有何可师可法?
论治之难,难于上青天。
医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体会25:论三焦之阳
三焦者,人体一身之膜膈也,主通行三气(元气、谷气、清气),乃气化之枢纽,乃人身最关要之大腑也。
三焦之阳,上焦以心肺统之,中焦以脾胃统之,下焦以肝肾统之。虽言三焦,其实一焦而已。其气化相呼应。上焦阳衰,心肺之阳衰也。不能统摄在上之津液也,故清涕不止,咳嗽不休可治之。姜桂加麻附辛可也。中焦阳虚,脾胃之阳衰也。中焦者上下阳气交通之枢纽也。中焦阳衰则寒湿水饮痞膈之证作矣。上之真阴不能下降,下之命火不能上交于心。阴阳不交,心肾不交也。故郑氏理中汤最佳。理中温中焦之阳,法夏去其湿浊水饮,西砂辛香宣通中焦之滞塞也。下焦之阳衰,乃真火不足也。不能统下焦之关窍精血,遗尿、滑精、带下、二便不禁,诸症作矣。四逆汤类回阳救逆可也。
三焦乃是一焦,三阴乃是一阴。六气乃是一气,其阳衰甚则皆可于先后两天着眼,以四逆、理中、回阳以救之、助之、挽之。没有天地一统的思想,不可以为医也。
体会26:六经用药之理
内经、仲景皆首重阳气,阳气者元气也,真气也,生气也。六经本为一经,六气本为一气,三焦本为一焦,皆坎中真阳流行其间也。
阳气为一身之本,只求阳气充裕流畅,则万病不生,故四逆、理中、桂萸为常备之药。三阴病多阳气衰,皆以少阴阳气为其根本,故三阴病多合病,并病,故三阴阳药多合而用之,回阳饮(附子、干姜、肉桂、炙甘草)为三阴并治万全之剂。但太阴之上,湿气治之,故太阴要兼治其湿,苓夏为常用之品。厥阴之上,风气治之。多寒凝、血气凝或阳气凝滞或阳气散乱。可以当归四逆或乌梅丸,来复汤之类增损以治之。
三阳经病多以开阖枢之经气转输失常为主,故治以疏表开腠,清凉开泄为主,太阳重在疏表以开之,少阳则重在转输三焦之气液,阳明以清下为主,以助其阖。麻桂柴芩、白虎承气为其正局。三阳在经之邪,必以太阳为出路,故三阳经证皆要疏表,三阳腑证必以阳明为出路。故太阳有桃核抵挡,少阳有大黄芒硝。正局乃阳明三承气也。
六经本为一体,乃一气流行其间。六经之阳衰,四逆类皆可加减用之。如太阳之桂枝加附子汤,太少两感之麻附细辛汤,即使胃寒、胆寒、三焦之寒证,皆可加减用之。三阴重证,无论何经,吴氏回阳饮均为正剂,以奠其基。
总之,阳气为一身之本,无论何处,无论何病皆阳气之病,六经无论何经,五脏无论何脏,皆要调其阳气,治其阳气。阳气旺则人旺,阳气衰则人衰,阳气亡则人亡。阳气旺则阴寒不凝,水饮不生,血气流通万病不生!
体会27:万病皆要首分阴阳
经云,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阴阳不惑,治之不至于大错也。伤寒以阴阳统六经,至于大法备矣。与阴阳相比,五行乃末节也。
治病先明阴阳纲领,以六经为纬,分清三阴三阳,在脏在腑,阴阳之气何盛何衰。经气开阖枢转何乖,标本中之三气何化何从,循经,过经,合病,并病,越经,两感何如,黎清阴阳之纲,寻出六经之结,得病之真情,乃敢问治。
治气者,循六经之大法而治,三阳经重在顺其开阖枢转之情,因势而利导之,重在除邪。三阴者务要察清标本之变,中气之化,合病并病。少阴之上,热气治之,热气乃少阴坎中真阳也。故少阴以阳衰为正局,少阴之阳即一身之阳,故三阴阳衰,皆及少阴,少阴阳衰,即一身之阳衰矣!故太阳有麻、附、细,有桂加附,以少阴助太阳也。太阴有四逆辈,厥阴乌梅丸有附姜椒桂,以四逆助三阴也。治病必以六经之正局为纲,以六经之宗法为变,仲景之心明矣。
不可习用经方,随意增减,不循六经之理,昧于仲景之心,不记经方比例剂量,医之道危矣!
体会28:运用经方的三个境界
一、方症相应境界 我诵六经
谨记仲景条文,方症相符者用之,不通六经,不问理法,以症候群与方药相应,以常规剂量,随意用之,不行加减或随症加减,此第一境界。是应用仲景经方的最低境界,也是应用仲景经方的最起码境界,此境界不能达到,则属于境界之外,不可以运用经方,慎之!(日本人境界。)
一、六经方证相应境界
明六经之布局,通六经之理法,以六经开阖枢、标本中气、阴阳盛微之理而用方,辨证无乖六经之理,用药谨守煎服、消息、禁忌之法,明药性药毒,知服药几剂可以相应,无违于大毒、常毒、小毒、无毒、食养之道。知麻桂之表实表虚,明少阴之格阳戴阳,可通少阳少阴二枢,厥阴阳明从中之化,知六经乃一气贯之,真阳乃立命之本。
二、神游于六经之外
通天地之变,察古今之化,与六经气化相应,乃天地人,时空宇,与仲景六经神游之境,神游则无方!无定法,无定方。精通中国文化,融儒道佛于一体,其大无外,但循天地之理,无代化!无伐时!以天地之子自居。其小无内,明六经气化之理,洞晰解剖生理,细胞基因之学。神游于仲景六经之外,可创新法,可立新方,剂量方药应时应人应地而变。知医易之同源。知易乃尽天地之理,医者以意合阴阳消长之机。
体会29:大疾沉 ,阳衰已回,调养善后
第一步:大疾沉 ,阳衰欲脱,服四逆类回阳之后,脉渐缓和,必须改用附子理中汤以阴中求阳,先后天并治,元气元精并补。
第二步:病势已稳定,阴寒之邪大势已去,以扶正化瘀为主。以培元固本散加减。
在五味培元固本散基础上加减,
有肝风,有痛,有凝结积聚之症加止痉散。
有肺肾两虚,喘咳欲脱加蛤蚧、沉香。
有顽疾死血,攻之不去者,加甲麝、水土。
第三步:大病初愈,阳气未固,养生三忌。
1、绝对杜绝房事,以护坎中真阳。
2、心情愉悦,以使气机调畅。
3、杜绝生冷粘腻,以防损伤阳气。
4、慎起居,顺四时以养生气。
5、大疾沉 ,不遵戒者不治!!!
体会30:中医立法,切矣!
仲景为医圣,仲景之理法方药历千年而不衰,但仲景方药之量晦矣!目前国内仲景方药之剂大多在原方用量的1/3---1/5,甚至1/10,即使辨证用方精确,望之效亦难矣。或全然无效,或1/3---1/5,甚至1/10之效。故经方之道晦矣。仲景之名侮矣。看如今之国家药典,各种教材,大家之作,其仲景之用量也不过如此。有回归仲景之量者,如李可,如吴佩衡,如卢崇汉等,其效着矣!但峻毒之药近十倍于药典之剂量,岂非法之徒乎!仲景如若在世,亦非法之徒乎!医圣已是罪人,吾辈何敢望其前途!
衰矣!目今中医执业环境之惨淡。
仲景仍是医圣,仲景之量明矣。
起大疾沉 ,仲景之方甚效!
不以仲景之量为法,其方药之效难矣。
以药典之量为法,仲圣已是罪人!
故吾侪乃罪人之徒孙乎?
回归仲景之量,仲景才可洗雪!
回归仲景之量,才可免囹圄之忧!
体会31:治病之法要在四辨四定
一、四辨:
1、辨病:外感、内伤
2、辨证:首辨虚实
正气虚 五脏六府、气血阴阳
邪气实 寒暑燥湿风火
3、辨症:呕吐、呃逆、头痛、咳嗽
4、辨因:内、外、不内外
二、四定
1、定位:脏腑经络、五体九窍、四肢百骸
2、定性:风寒暑湿燥火,痰饮瘀血积毒
3、定向:六经、卫气营血、三焦,顺传、逆传、越经、直中、合病、并病
4、定量:三阴三阳,气血多少,阴阳盛微
三、辨析系统(怎样认识)
总括 八纲、六因、六经
外感 六经、卫气营血、三焦
内伤 脏腑经络、气血津精液
体会32:病机十九条的意义 创建了定性定位诊断模式
一、定位 五脏、上下
二、定性 风寒暑湿燥火
三、特点 开列了定性定位诊断先河
四、不足 定位定性分列,无有融合
体会33:假象之症,十之八九
凡病几乎均有假象,或假于舌,或假于脉,或假于症,或假于上,或假于下。凡假者众,实吾侪之难料,辨假者,医之难矣!初学者惑,即有识之医,不惑者寡,或惑于一时,医之难免,或惑于一世,害人者众,“不死于病而死于医者”即是此类。
惑于舌者,阳衰而见红舌,剥舌、光舌,阳气外泄也。惑于脉者,气虚而有盛候。但弦、但代、但毛、但钩,无胃者也。惑于上者,面赤如妆,惑于外者,阳衰而身反热也,格阳戴阳之类也。
世之俗医,惑于假者多矣。
辨假之法,犹悟空有火眼金睛,授之要害,务请牢记:
一、要在阴阳总纲上把握,勿在五行细节上纠缠。
二、七纲上定阴阳:舌脉神气声色便。
三、仍惑者,以小剂试之!
雒晓东跟师笔记(二)
35.论中医的差异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怎样看待中医的差异性?要不要解决?能不能够解决?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解决?是值的我们各位同道思考的问题?因为他关系到我们对证的准确把握,对方药的准确把握,最终关系到我们的最终疗效。
36.论中医之内涵
总则:以中为医之目标!
即谐和、平衡的机状态。
即《内经.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37.论中医补法
一、定性:补什么?——气血阴阳(气、血、精、津、液)。
二、定位:补哪里?脏腑经脉五体九窍(气、血、精、津、液)。
三,定量:1.补多少?(250-500-1000-2000ml)
2.补多久?3天-(周,日,月,年)
四、定方药:
1.定方:
四君,四物,八珍,归脾,六味,八味
同是气虚,用四君还是补中益气?
同是血虚,用四物还是归脾?
同是阳虚,用四逆还是八味?
同是阴虚,用六味还是左归?
2.定药:
1)
2)
3)
4)
五、定时:
1.时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时间差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时间差异:日年月。
六、药补和食补的特征
常毒治病,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十去其八
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2.
1)治疗则以药,预防则以食
3)药食同进问题
a.
b.
38.治病大法
以中为医之目标!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39.论火神派之内涵(一)
火者,阳气之谓也!气化之谓也!
中西汇通学派有论言:西医泥于形迹,中医长于气化!气化者,由气而化,亦由化而为气者也。人身有形,五脏六府,五体九窍,皆由气而化也,由化而成形也。人身有形,由气化也,生长发育,亦由气化也!精血津液,无不由气化而成。气化谐和,气化恰当,无太过不及之差,则人身生机旺盛;若气化不及或阴邪凝聚,或血瘀气滞,或痰浊水饮留滞,有形之阴邪生也。若气化太过则虚阳外浮,亢奋烦热之象作矣!
气化于精,以阴血为基,阴血不足,则气不足以化,此阴不化气也。
气化:由气助化的过程。
化气:由阴化气,有形变气的过程。
人身之病,皆气化之病也,或气不化阴,或阴不化气,或气化不及,或气化太过。
气化不及者,补其火也,在上则以君火为主,助心肺上焦之阳气也。在下则以命火为主,助下焦肝肾少阴之阳气,在中则助太阴脾胃之阳气。君火居上以明,相火居下以位,二火往来熏蒸以成中焦之阳气。君火主神明,为一身之统领,命火为一身之根,为君火之基,中阳为后天之本。君相之火均以之为基,中医气化疗法乃火神派之基也。有郑附子,吴附子,有卢附子,有祝附子,皆以重用附子以助气化也。温阳、回阳、救阳,皆助阳气之火也。火神者,阳气也。神者,阳之灵也。温阳药,化生阳气也。火神派,助中医气化之学派也。
助化命火之阳,以附子为第一;助中焦太阴之阳,以干姜为第一;助上焦君火之阳,以桂为第一。
气不化津则口干口渴,姜附可致津液通气化也。气不化水则三焦水泛,真武、苓桂之属也。血气凝滞,痰於互结,阴气内聚,助阳可以化阴也,李可老用理中、四逆,温阳以治糖尿病、治高血压、治肿瘤,助阳以化阴也。
温阳补火,可以治数百成千的疾病,乃中医气化疗法之功也。
补阳可以旺盛神气,故四逆辈可以治少阴但欲寐也。
40.论火神派之内涵(二)
一、以阳气为重的思想
1.
2.
3.
二、阳气的作用无所不能
可行一切善!
可戒一切恶!
可助一切正!
可攻一切邪!
可治一切病!(万病不治,可助其阳!)
气化乃中医学的灵魂!
阳气是气化的源泉!
阳气可以化津、化液、化精、化气,化生一切有形之体。
阳气可以攻痰、逐瘀、化湿、利水、行气,改善一切新陈代谢!
三.
助六经之阳气: 太阳——麻桂
少阳——小柴胡
阳明——良姜吴萸
太阴——理中
少阴——附子
厥阴——肉桂
四.
1.
2.
3.
1)生化:化生精、血、津、液
4.
a. 可助一切正!
b.可攻一切邪!
c.可治一切病!
41.李老学术思想的核心和学术创新
一、 李可老学术思想的核心:
疾病的病因有内因、外因之分,李老认为人之所病,内因不外乎阳衰和阳虚,而外因多是寒凝、寒湿,总结其病因病机为:
1.
2.
3.
二、李可老学术创新点:
1.六经伏寒;
2.三阴同病;
3.统杂病于六经;
4.培源固本;
5.创立新方;
6.破格用药;
7.注重煎服法。
三、李可老学术思想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