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百玲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一天中最佳的补钙时机就是每天晚上临睡前

发表者:时百玲 人已读

钙应怎么补? ( 2012-04-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于康(北京协和医院专家)

“哪些人需要服钙片?”这是人们最常问的问题,其实在人的漫漫一生中,“两个头儿和一个中段期”最容易缺钙。“两个头”:一个是在新生儿期、婴幼儿期、青春期的孩子们因生长发育的需要,对钙的摄入需求较大;另一个是老年期,因钙流失明显增多,故需要在外源性补充更多的钙质。“一个中段期”是指女性在妊娠期和哺乳期,一个人担负着“两个人”的营养重任,需要额外添加钙的摄入。 此外,对于因各种疾病导致的钙质吸收不良或排出增多的患者(如胃肠道疾病糖尿病等),也应给予钙剂补充,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那么如何选择钙片?
首先看产品的含钙量。正规的钙制剂和钙保健品都应当表明单位剂量中含有多少钙质。钙制剂标注钙含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含钙化合物的量,另一种是含有钙元素的量。后者才是真正摄入的钙量。钙化合物中的含钙量是以百分比来表示的,因此在选择钙片时不能只是看说明书上的剂量,而应当了解其含有钙元素的量。
其次看产品的溶解度。经口摄入的钙必须以钙离子的形式才能在肠道被吸收,因此钙制剂如果溶解度高就可能被吸收得更完全。比如同样是碳酸钙,普通碳酸钙与一些超微溶解的碳酸钙相比,后者消化吸收得会更完全。但应注意的是人体对于钙的吸收并不像单纯的化学反应那样简单,影响人体钙吸收的因素有很多。因此溶解度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指标,而不能单凭溶解度来判定吸收率。
三要看人体吸收率。钙含量高、溶解度高的钙制剂未必吸收率就高。通常当机体缺钙时(处于钙饥饿状态)吸收率就高,而机体不缺钙时钙的吸收率就差。根据科学研究结果在同样条件下,目前市场上的各种钙制剂的吸收率差别并不是很大,一般在20%~40%左右。
四看产品价格。补钙不应当成为生活中的经济负担,因为钙制剂的成本并不高。补钙是一种长期行为,而价格高的产品补钙的效果并不一定比价格低的产品好多少。
五看钙制剂的安全性。补钙是一种长期甚至终生的过程,因此药物或保健品的安全性应引起消费者的重视。这除了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或国际卫生标准的产品外,还应当了解其副作用对人体的影响程度。还有个别产品虽然含有钙质很多但碱性较大,容易刺激胃,有的老年人胃功能下降,胃酸分泌减少就不适合应用。有的产品含有较多的钠、钾、糖类和防腐剂,不适于患糖尿病高血压肾病的人长期服用。
怎么科学服用钙片?
提高吸收效率,减少不良反应,这是服用钙片时应注意的两个方面。
在服用钙剂时,如果能够随三餐一起服用,胃液能够大量分泌,这样就有利于解离出更多的钙离子;同时,钙剂经食物混合并搅拌在一起,对于一些碱性强的钙剂(如活性钙)还可以起到一定的中和作用,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因此,为了达到最有效的钙吸收,建议不要空腹服用钙剂,最好与进食同时进行,或在饭后半小时服用钙片。服用钙片时嚼碎后用清水送入,可提高钙的吸收率;将一钙片分为若干小片分次服用,也可提高补钙效率。
一般说来,钙是一个非常安全的营养素,人体内有一套很完备的自我调节机制,能够将多余的钙质排泄出去。因此,口服补充钙质不会引起钙在体内的过多蓄积,适量应用钙剂也不会干扰其它营养素的吸收。
有人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采用食疗和药疗同时进行的方法,为了达到更好的吸收效果而将牛奶与钙剂同时服用。这种做法并不合理。牛奶是一种富含钙质并且吸收良好的普通食物,每100毫升牛奶中就含有钙质约120毫克,牛奶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也都较高,单纯喝牛奶时钙的吸收已经达到或接近饱和的范围了,如果将钙剂与牛奶同时服用,就可能造成钙质的浪费。而且钙制剂与牛奶混合后,可能导致牛奶中的大分子胶质发生变性,形成絮状沉淀,也会影响牛奶的感官性状。钙制剂与食物最好的组合是与米、面等富含淀粉、乳糖、葡萄糖的食品共同服用,能够更有利于钙质的吸收。
科学家们通过对于人体钙代谢生理作用的研究,指出一天中最佳的补钙时机就是每天晚上临睡前。因此,临睡前进食牛奶或其它补钙食品、药品,是一天中最佳的时间。
钙制剂的吸收取决于钙的溶解度、钙质的来源等。许多钙制剂都是一些微溶性或者可溶性钙盐,如果加大水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钙质的溶解度,由此增加吸收率。因此,补钙的人应多饮水。
患有慢性胃炎、胃酸缺乏的人在服用某些钙制剂时会感到胃部不适、腹胀、便秘等。这是因为钙制剂进入人体后,需要在胃酸的作用下分离成钙离子。由于食物进入胃中,可以刺激胃分泌大量的胃酸来消化食物,所以胃酸缺乏的人或者服用抗酸药时可以在饭后服用钙制剂,以减少胃部不适。也可以选择经柠檬酸、果酸调整过的补钙品,或用一杯酸性果汁饮料送服钙制剂。

本文是时百玲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