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房痛,是得了乳腺癌吗?
2018.9.21《彭城晚报》的采访报道
市妇幼保健院乳腺科姚远主任:乳痛不是病,结节需检查,可疑才手术,预防是根本
“大夫,我乳房疼,是不是得了乳腺癌?我担心得这几天都没睡好!”在妇幼保健院乳腺科姚远主任的门诊,很多患者进门第一句话就是这句。
今年32岁的王女士说,以前她只是月经前几天有点乳房疼痛,这段时间经期后乳腺也刺痛!令她非常害怕,担心是乳腺癌,精神压力非常大。
经过检查,医生告诉她乳腺有增生,另外还有很小的两个乳腺结节。不用太过担心,但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做B超检查,看是否增长。如果增长速度快就需要手术。
为什么有的人月经前乳腺会疼痛呢?
姚远主任解释,乳房就像是一个大橘子,每侧约有15-20个“橘子瓣”,各有其独立的乳腺导管系统。这每个导管系统非常像一个倒生的树木,树干分成枝干,再分成细枝,然后有很多树叶。
其实,这个树叶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像一个个充满水的小球囊,学名叫腺泡。每个小球囊的内壁上又有无数个细胞,像小水龙头一样在滴答滴答分泌液体。当球囊里的水增多的时候,小球被撑大,分布在球囊表面的神经末梢感受到牵拉,就会引起乳腺的疼痛。
为什么有的人在月经前乳房疼痛?
姚主任说,体内激素水平的增高就会导致小球内壁水龙头流出更多的液体,从而导致球囊体积的增大。月经前体内激素水平达到高峰,小球被撑到最大,因此会有月经前的乳房疼痛。而来月经的同时,体内激素撤退,降到最低。小球内分泌的液体减少,乳房也就不疼了。
体内激素水平的波动除了与月经周期相关外,情绪的变化如生气、紧张、精神压力大等都可引起,导致乳房内腺泡不规律增大,也就是乳腺增生,从而引起乳房的疼痛。
“绝大部分女性乳房疼痛的原因,乳腺增生引起的疼痛。由此可见,很多时候的乳房疼痛并不一定是疾病导致,更多时候是一种生理性现象。”
发现乳腺结节,需要区别对待
很多来门诊的患者,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大夫,我摸到乳房里有一个包块,会不会是乳腺癌啊?!”
姚主任说,乳腺增生除了表现为乳房疼痛外,有时还会表现为乳腺的结节。对于乳腺结节,大家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乳腺结节都有发生乳腺癌的风险或者都需要手术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分对待。
事实上,门诊中最常见的乳房结节就是乳腺增生引起的乳腺结节,其属于生理性改变范畴,肯定是不需要手术的;
比较常见的还有良性乳腺肿瘤如纤维腺瘤、错构瘤等,要不要手术?需要乳腺专科医生在门诊接诊的过程中,针对具体病情及不同的境况作出诊疗决定;
如果最终确诊是乳腺癌,肯定是需要尽早手术治疗。
哪些人群要警惕乳腺癌?
“很多20多岁的年轻患者,一来诊室就担心甚至怀疑自己是乳腺癌,确实些过虑了。”姚主任说,年轻女性有积极谨慎的健康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但从大的数据中来看,在乳腺结节中,真正是乳腺癌的比例还是非常低的。中国女性乳腺癌的平均发病年龄是46岁,一般35岁以后进入乳腺癌高发年龄组。年轻女性患乳腺癌的确实存在,但几率非常低,大可不必“草木皆兵”、“人人自危”。
哪些人群要提高警惕呢?
年龄在35岁以上,尤其是40岁以上;工作、生活、精神压力比较大,同时又发现有乳腺结节的女性,就应该注意了。因为乳腺癌的发病不仅与年龄有相关性,精神压力大也是诱因之一。
所以,建议职场家庭两不误的优秀妈妈们一定要调整好心态、定期体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乐观豁达的情绪心态。
乳腺癌诊断的“三重评估”法
关于乳腺诊断,姚主任说,一般采取“三重评估”法:
一是病史及查体的结果;
二是必要的影像学手段,主要是B超、钼靶、核磁等;
三是穿刺、切除或切取等细胞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手段。
为什么需要三重评估呢?
因为通过查体结合B超、钼靶等检查,医生只能告诉你乳腺癌的可能性是大还是小。就如同在混水里抓鱼,只能凭大夫的经验。要想真正的确诊。需要借助病理科大夫的显微镜,把取出的结节往显微镜底下一放,就几乎能100%的告诉您到底是良性的肿瘤还是恶性的肿瘤。
临床当中,绝大部分肿瘤,组织病理的确可以明确诊断是良性还是恶性。但是仍有很小比率的肿瘤,可能经过多种病理的检查手段,多位专家的会诊,才能基本搞清到底是良性还是恶性。
乳腺结节的中医治疗
关于乳腺科中这个常见问题,姚主任概括为:乳痛不是病,结节需检查,可疑才手术,预防是根本。
他说,对于多发性乳腺结节、乳腺囊肿、导管扩张,严格排除恶性病变的前提下,可以尝试采用中药治疗 。
中医治疗以内服为主,根据患者体质,辨证运用疏肝行气、活血散结、化痰利湿、补肾调冲等治疗方法,可软坚散结,可以有效地促使病态组织的崩溃和溶解,使结节缩小或消失。
但具体治疗方案的实施需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医生做到对中成药药性有所了解,对患者的辩证(小叶增生的证)有所认识。
不宜选药如抓阄,随心所欲,甚至一个药物“包治”所有患者,或一个药物“永恒”适合同一患者。尽量做到“用药如用兵,病万变药也万变”。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切记不可完全依赖中医中药,情况变化需要积极改变方案及处理。

本文是姚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