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阳痿防治中的应用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治未病”是中医体系的精髓。早在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对“治未病”就有明确的记载。《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进一步完善《内经》“治未病”学术思想,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后治未病思想广泛发展,逐步走向成熟,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的含义。“未病先防”,即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预防,防止疾病的发生,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既病防变”,即根据疾病的现状及其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早期并有预见地合理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瘥后防复”,即患者经过治疗,疾病初愈,为防止复发,医生对病人初愈后进行必要的生活指导。“治未病”思想千百年来在中医防病治病的医疗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阳痿即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是指阳事不举,或临房举而不坚的一种病症。确切地说是指男子在性刺激下阴茎不能勃起进行性交,或阴茎虽能勃起但勃起不坚,不能维持足够的时间和硬度以完成正常的性生活。阳痿的发病比较普遍,据国内的统计,该病的发病率约占成年男性的10%以上[1]。虽然阳痿不会直接危及患者生命,但会给患者带来精神障碍、心身痛苦;降低生活满意度,影响家庭的幸福和稳定。笔者主要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认识。就“治未病”思想在阳痿防治中的应用做一浅述。
1.未病先防
“治未病”首先应在疾病发生之前,就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活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指出:“故阳之痿,多由色欲竭精,或思虑劳神,或恐惧伤肾,或先天禀弱,或后天食少,亦有湿热下注,宗筋弛纵而致阳痿者。”概括了房劳、情志、体质、饮食等各种病因均可导致阳痿[2]。我们在临床中要做到防重于治,根据阳痿病因指导患者做到房事有度,舒畅情志,调摄饮食。
1.1房事有度
元·李鹏飞《三元延寿参赞书》云:“欲不可绝,欲不可早,欲不可纵,欲不可强”,为房事有度的准则。即根据年龄、体质、生活等不同情况,掌握房事频度,既无须强抑,更不要过度,强抑则郁而生疾,过度则耗伤精血,均不利于健康。同房频度一般以房事后次日感到身心舒适、精力充沛、无疲劳感为原则。若行房后感到腰酸背痛、疲乏无力,说明房事过度,应注意及时调整节制。
1.2舒畅情志[1]
现代社会,人们承受的工作、生活压力巨大,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长期压抑导致肝郁气滞,易致阳痿发生。《灵枢·经筋》:“足厥阴之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其病阴器不用”,《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肝主筋,筋之不能举者为痿”,可知阳痿之病位非独在肾亦可在肝。因郁而病阳痿患者因情志变化而产生肝郁的病机即“因郁致痿”,而且非情志因素所致者,患病后亦多出现情志抑郁不舒而发生肝郁即“因痿致郁”,不论“因郁致痿”还是“因痿致郁”,二者均相互影响,往往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机变得更加复杂,这亦是无论阳痿的病机如何转变,都有肝郁存在的关键所在[3]。根据不同的情志因素,解除思想顾虑,消除病人怒郁、思虑、惊恐、悲忧因素,使病人心情舒畅,气机条达,精血调和,坚定信心,是阳痿病人尽快治愈的前提和主要环节[4]。
1.3调摄饮食
阳痿的发生与肾、肝、脾三脏的功能和气血经络有密切关系,肾主生殖,为作强之官,其与阳痿的关系十分密切的。古有“肝肾同源”之说,治疗肝肾失衡之疾病应肝肾同治。足太阴脾之经与男性生殖器有联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选择入肾、肝、脾经的食物对治疗阳痿有益。一般多为韭菜、雀卵、羊肉、虾[5]。韭菜气味辛、微酸,性温。民间有“壮阳菜”之称,功善壮阳。如《滇南本草》记载“韭菜,味辛、咸,性温。温中下气,补虚益阳,补肾兴阳。” 畜肉类的食物以味甘咸多、性温居多,甘味能补,并入脾经,故能助阳益气,补脾胃。咸味可入肾经。畜肉大都能补益气血、滋补脾肾,可以用于虛损劳倦、气血亏虚所致的阳痿患者。用食时不可过量,过量则反而伤人。
2.既病防变
《素问·八正神明论》云:“上工救其萌芽。”就是说疾病虽未发生,但已出现某些先兆,或处于萌芽状态时,应采取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在疾病初期,一般病位较浅,病情较轻,对正气的损害也不甚严重,故早期治疗则易治愈。据疾病发展传变的规律,准确预测病邪传变趋向,采取预防措施,阻止其发展、传变。阳痿的发生,与肾、肝、脾关系密切,病因多为享赋不足、劳伤久病,或情志所伤、饮食失节、脏腑虚损等。临床上从肝肾论治居多,纵观古今医家,对阳痿的治疗常责于肾,以温补肾气,填补肾精而立法;或责于肝,以疏肝解郁、调畅气血而立法;或责于脾,以健脾益气、兴阳起痿而立法。
2.1温补肾气,填补肾精
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虚劳阴痿候》记载“肾开窍于阴,若劳伤于肾,肾虚不能荣于阴器,故痿弱也。” 现如今大家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真正的肾阴虚、肾阳虚较少见,反而因我们长期处于快节奏的生活状态,过度紧张、熬夜等,这些不良习惯都会使患者伤津耗气,而肾为气之根,耗气过多、过长,必导致肾气虚。在正常状态下肾气充足则可使气血灌注阴茎的血脉之中使之勃大且坚。若肾气不足,不能鼓动气血的流注,容易使气血发生瘀滞,影响阴茎的正常勃起,发为阳痿。因此只有肾气充足,才能推动全身气血运行维持正常勃起功能。故治疗上填精益髓,温补肾气,代表方剂为金贵肾气丸加减。
2.2疏肝解郁、调畅气血
肝经经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十二经惟有肝经“过阴器,抵小腹”,而小腹又为精室之所在,因此,男性性功能与肝经的经脉通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无论功能性阳痿还是器质性阳痿,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影响肝的条达疏泄而致郁。阴茎以血为充养,若肝郁气滞,疏泄不及,气血失调,房事时不能将血液迅速灌注阴茎,就会影响阴茎的勃起。影响肝气血输布的病因不外湿、热、痰、瘀等因素。因此在治疗时根据肝郁的不同原因在疏肝活血,的基础上佐以不同的治疗原则。如痰邪留滞于脉,血滞不行,痰瘀互结者,则辅以化痰散结;湿热下注肝经,宗筋弛纵,则需清泄肝火。如此,通过驱除各种邪气,疏达气机,活血通络,则气道可通,血道可充,宗筋得养,阳痿即愈。代表方剂为柴胡疏肝散加减。
2.3健脾益气、兴阳起痿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肾气、肾精必须得到后天脾气所化精微的滋养,脾气充足则肾气、肾精充足,故治疗阳痿,必须健脾益气,以补充肾不断填充的需求,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而脾的运化全赖脾之阳气,若脾肾阳虚,可致脾的运化功能减弱,气血生化乏源。阳明主润宗筋,阴茎又乃宗筋之会,宗筋失养则致阳痿不起。若思虑太过或所欲不遂,心脾受损,则气血生化无源,气血运行不畅,宗筋失养遂生阳痿;嗜酒过度,肥甘厚腻太过,损伤脾胃,升降中枢功能失职,湿热内生流注下焦,或交合不洁,或败精内郁化为湿热。治疗上培补脾土,资生化源,以使气血运行通畅,以养宗筋,即可兴阳起痿。代表方剂为理中汤加减。
3.瘥后防复
“治未病”还应包括瘥后调摄,采取各种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在疾病初愈阶段,虽然症状消失,但此时邪气未尽,正气未复,脏腑功能尚未健旺,必待调理方能渐趋康复。瘥后可以康复指导巩固疗效,同时配合心理疏导,以期巩固疗效,预防疾病的复发。
3.1康复指导
对阳痿者,开展性生理知识宣传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性知识缺乏,引起性生活失败者,经医生的指导则能很快恢复正常的性生活。同时应注意:饮食要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房事有度,切勿恣情纵欲;积极治疗其他疾病,不滥服壮阳类药物,避免服用对性功能有影响的药物[6]。此外,性感集中训练是一种很好的性行为疗法。通过夫妻间的密切合作,而对阳痿起到治疗作用[7]。
3.2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举足轻重,即使是器质性阳痿者,由于房事的失败,多伴有精神心理因素。故防治阳痿复发,首先要进行心理疏导。同时也要消除患者的各种顾虑,如环境因素等,消除不良性习惯。夫妻关系应融洽,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建立良好感情基础,以期达到巩固疗效、预防疾病复发。
综上所述,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阳痿防治中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在阳痿发生前以“房事有度、舒畅情志、调摄饮食”做到早期预防;阳痿发生后,根据疾病的不同病机,从肾、肝、脾、进行辨证论治;疾病初愈后,以“康复指导”与“心理疏导”达到巩固疗效、预防疾病复发的目的。
本文是柴琦琦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