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前提——深刻理解溃疡分型
在治疗任何一种疾病时,大家总会遇到林林总总、各式各样的临床表现。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提取出它们的共性并加以总结,从而有效的指导临床实践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中各种骨折分型应该是骨科医生非常熟悉的,比如踝关节骨折的Lauge-Hansen分型和AO分型,跟骨骨折的Essex-Lopresti分型和Sanders分型,都能很好的指导治疗选择。同样,在治疗糖尿病足的过程中,面对各种各样的足部溃疡,如果没有一个非常有用的分型,我们一定会非常的头疼。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糖尿病足溃疡的分型。
20世纪70年代,美国加州Rancho Los Amigos医院的Wagner和Meggitt提出了迄今为止应用最广、最广为接受的Wagner分型(表1)。Wagner分型应用简单,为致力于糖尿病足溃疡治疗的医护人员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在应用Wagner分型时,必须了解的一点是:0-3度指的是溃疡深度,而4/5度反映的是糖尿病足的血流灌注;二者之间(溃疡深度与患足缺血状态)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每一个病例,并不一定会按照从0度到5度这样不断加重。在0-3度溃疡之间,存在着这种可能性:1度浅表溃疡如果治疗不当,可能会逐渐加重为3度骨髓炎。4度和5度是缺血性病变,既可以独立于1-3度病变而存在,也可以与它们同时发生。例如,4度前足部分坏疽时,可以是0度(皮肤和软组织没有破溃),也可以是1度(浅表溃疡)。
表1 糖尿病足溃疡的Wagner分型
分度 | 病变 | 因素 |
0 | 没有开放病变:可能存在畸形或蜂窝织炎 | 伤口深度 |
1 | 浅表溃疡 | |
2 | 深部溃疡,累及肌腱、关节囊 | |
3 | 深部溃疡,脓肿、骨髓炎、关节内脓肿 | |
4 | 局部坏疽-前足或后足 | 组织坏死 |
5 | 全足坏疽 |
之后提出的深度-缺血分型将伤口和血供这两个因素加以区分,使用数字分度(0-3)记录伤口情况,使用字母(A-D)记录血供情况。在使用深度-缺血分型时,首先检查软组织,仔细观察伤口、用无菌钝性器械探查伤口。1度(图1)是指表浅伤口,深部结构未暴露于空气中或视野内。2度(图2)病变变深,肌腱或关节囊外露,合并感染或没有感染。3度(图3)病变最深,出现骨外露、深部感染、脓肿、或骨髓炎。0度是指虽然没有开放伤口、但具有形成溃疡或溃疡复发的危险因素:如既往溃疡史,伴有神经感觉减退、足部畸形。在确定溃疡深度的数字分度后,下一步要评估肢体的血流灌注、确定字母分度。A度是指患足没有明显的临床缺血表现,不需要血管科检查或治疗。B度是指患足血流灌注减少,但没有坏疽;需要进一步检查,如动脉多普勒检查或经皮血氧测量;并据此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血管重建。B度的临床表现差别最大。C度是指足部分坏疽,D度是指足完全坏疽。C度和D度都需要血管科会诊,判断截肢水平、是否需要做血管科手术干预促进截肢残端顺利愈合。
1996年提出的Texas大学分型是糖尿病足溃疡分型的又一进步。该分型在伤口深度、缺血这两点之外,增加了感染因素。首先确定溃疡深度并将其分为0-3度,这和Wagner分型、深度-缺血分型是一样的。然后根据是否伴有感染或缺血进行分级。A级既没有感染、也没有缺血。B级存在感染、但没有缺血。C级存在缺血、但没有感染。D级同时存在缺血和感染。
表2 Texas San Antonio大学(UTSA)分类系统
分级 | 分度 |
0 | 1 | 2 | 3 | |
A | 溃疡病变前/后期,已完全上皮化 | 浅表伤口未及肌腱、关节囊、骨骼 | 伤口穿透肌腱、关节囊 | 伤口穿透骨骼、关节 |
B | 感染 | |||
C | 缺血 | |||
D | 感染+缺血 |
针对上述分型的临床研究说明:分型系统对溃疡预后具有预测意义;而且Texas大学分型优于Wagner分型;分级(感染和缺血)比分度(深度)能更好的预测预后。
除了上述溃疡本身具有的特点之外,病变所处的解剖部位也会影响溃疡愈合;但相比之下,溃疡自身特点(深度、感染、缺血)仍然要比溃疡部位更重要。就解剖部位而言,前足病变比后足病变的预后更好、保肢率更高、死亡率更低。
了解了以上有关溃疡分型的具体内容及其发展历史,我相信:有志于改善糖尿病足患者整体预后的医生们,一定能够更好的判断溃疡的严重程度,采取更加积极、恰当的治疗防范,为糖尿病足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最后,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所用图片,引自第9版 surgery of the foot and ankle。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北京积水潭医院足踝外科 龚晓峰。
图1: 1度-浅表溃疡-可见肉芽组织生长。
图2:2度-深部溃疡-肌腱、关节囊外露。
图3:3度-深层溃疡-X线片证实骨髓炎。
本文系龚晓峰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龚晓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