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折后如何负重?如何拄拐?—骨科负重基础知识
大部分下肢骨科相关手术都会涉及到何时负重、负重量的问题,很多患者对医生的语言不太了解,下面我对负重的相关概念和拐杖使用做一下指导:
内容主要包含:术后下肢负重的种类,腋杖的使用方法,如何实现精确负重。
1.术后下肢负重的种类
综合国内外负重知识,总共有以下几种负重类型:
不负重(NWB)Nonweight-bearing–患腿不受力(0%),保持你的患腿离开地面。
接触负重(TDWB)Touch-down weight-bearing–足在休息时可以触地,但是行走时禁止触地。
趾触负重(TTWB)Toe-touch weight bearing–足趾在保持平衡时可以轻触地,可以想象患足下有一个鸡蛋,负重大时鸡蛋就会破碎,临床上与TDWB很接近(体重5%左右)。
腿重负重(WOLWB)Weight-of-leg weight-bearing–负重重量相当于单侧患腿的重量,有一种说法是9-13公斤(或者说是体重的10-20%)。
部分负重(PWB)Partial weight-bearing–可以将身体部分体重分担到患腿上(即20%-50%),此时可以脱拐双腿站立,但不能脱拐行走。
可忍耐负重(WBAT)Weight-bearing as tolerated–将大部分体重甚至所有重量负担到患脚(即体重的50%—100%),能忍耐即可。
完全负重(FWB)Full weight-bearing–可负重100%,允许正常行走。
2.腋杖(拐杖)的使用方法
1)腋杖的长度
身体正直站立,双臂自然下垂,拐的最高横梁部分应在腋下5CM左右高度(或腋托距腋窝下1.5-2个手指宽度),扶手部分应在手自然下垂(保证肘关节完全伸直)正好可以握住的高度。使用过矮的拐杖需要弯腰,使上身前倾重心变低,不能按正常步态行走。如果过高,患者就会通过腋窝压在拐上支撑体重,容易造成腋神经损伤。
2)使用双腋杖行走方法
常见双腋杖使用方法如下,应根据病情不同选用。
四点步法
适用于双拐行走、双下肢均可迈步的病人,其特点是当一侧下肢向前移动时,身体的平衡依靠双手和另一侧肢体来维持。行走顺序是:①右手拐杖;②左下肢;③左手拐杖;④右下肢。
两点步法
其特点是一侧手和对侧下肢同时前进。行走顺序是:①右手和左下肢;②左手和右下肢。两点步法较四点步法更接近于正常步行的步态,但需要更好的平衡和协调能力,步频也较四点步法快。
三点步法
适用于一侧下肢必须限制承受体重或其迈步功能受到限制时,行走顺序是:①健侧下肢;②双手及患侧下肢。
交替拖步
适用于双下肢均不能迈步的病人,其特点是病人始终能保持三点平衡,即身体的重心线落在双足和双侧拐杖之间。双下肢通过躯干和肩部肌肉的力量将其拖向前方。行走顺序是:①右手拐杖;②左手拐杖;③将两下肢拖至拐杖稍后方。此步法行走速度较慢。
同时拖步
行走顺序是:①双手拐杖;②双下肢拖向拐杖稍后方。此步法要求双下肢有一定的肌力和承重力,在双拐向前移动的瞬间由双下肢来保持身体的平衡,而双足始终不离开地面。它较交替拖步法难度更大一些,但行走速度更快一些。
摆至步法(小摆)
此步法与同时拖步法不同的是:病人双足同时借助双拐悬空前摆至拐杖处,行走速度较快,但难度也更大一些,需要肩背部和上肢有较大的肌力保证。行走顺序是:①双手拐杖;②双足同时提起悬空,向前摆至拐杖处。
摆过步法(大摆)
它与小摆步法不同的是:病人双足借助双拐悬空前摆至拐杖前方,步频较大,步行速度更快,但更需要有较好的平衡能力和肌肉协调能力。行走顺序是:①双手拐杖;②双足同时提起悬空,向前摆至拐杖前方。
3)使用单侧腋杖常用方法
一般在骨折中后期,从双拐会过渡到单拐行走,此时大部分患者应保留健侧单拐行走,行走顺序是:①健侧拐杖和患肢;②健肢跟上。此时患肢最大负重约为体重的35%。
3.如何实现精确负重
目前实现精准负重的方法主要还是使用电子体重秤。
首先使用电子体重秤测定自身体重(健腿支撑,不扶拐),用一张纸记录下来,再通过计算得出10%、20%、30%、50%体重的数值,并记录。然后在电子体重秤旁边放置一个平板支撑物(与电子秤同高),健腿站在支撑物上,患腿分别使用足趾、前脚掌、全足放在电子体重秤上测量,体会各读数与自身采取的动作之间的关系。
本文是徐义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