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发小脑胶质母细胞瘤一例
病史简介
女性,61岁,因“头晕伴呕吐半月”入院。
患者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开始感头晕,头晕为持续性,站立位时头晕加剧,并伴有呕吐,为非喷射性,呕吐无为胃内容物,平躺后头晕有减轻。行颅脑MRI见:右侧小脑占位性病变。遂来南京脑科医院求治。患者病程中否认行走不稳,否认无视物不清,无发作性意识不清、四肢抽搐等。饮食、睡眠一般,二便正常,近期体重无明显变化。
入院查体:四肢肌力5级,双侧跟膝胫(+),Romberg征欠配合,余未见异常。
头部MRI显示:右侧小脑半球见团块状不均匀长T1长T2异常信号,DWI呈等低信号,大小约为3.0×2.9×2.2cm,内见流空血管影,瘤周水肿较轻,四脑室及脑干受压,中线结构稍左偏,增强扫描见右侧小脑半球病变明显不均匀强化。
图1.患者术前磁共振显示长T1长T2的占位,不均匀强化。影像诊断首先考虑转移瘤,胶质瘤不能排除。
诊疗经过
科室术前病例讨论,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首先考虑:“右小脑肿瘤,胶质瘤可能性大,转移瘤待排”。完善术前检查后于2018-09-25在全麻下行“开颅右小脑肿瘤切除术”。枕下开颅,术中见肿瘤组织呈灰红色,质地偏软,血供异常丰富。肿瘤呈侵袭性生长,与周围小脑组织边界欠清。
术中快速病理报告:圆细胞恶性肿瘤,1.髓母细胞瘤;2.胶质瘤;3.转移癌待排(图2)。
图2. 快速病理:圆细胞恶性肿瘤,1.髓母细胞瘤;2.胶质瘤;3.转移癌待排。
术后病理结果
术后病理报告:右小脑胶质母细胞瘤,WHO IV级。
瘤细胞弥散分布,排列密集,胶质纤维丰富;瘤细胞大小不一,胞浆丰富,胞核呈圆形、卵圆形及细长形,异型性明显,可见多核瘤巨细胞,核染色质深,核分裂可见。瘤组织血管丰富,管壁轻度增生;瘤组织中见成片坏死区域。
免疫组化:瘤细胞GFAP、Olig-2、SYN、Nestin:+,S100、IDH1、NF、Neu-N、EMA、BRAF、ATRX:-;VIM、CD34、CD31、SMA:血管壁+;T0P-Ⅱ:+,MGMT:-;EGFR :部分+,P53:散在+,Ki67:30%。
图3.常规病理报告:胶质母细胞瘤 WHO IV级
术后影像检查
图4.术后MRI增强,显示病灶全切。
讨论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成人中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CNS)肿瘤,占所有原发性颅内肿瘤的约50%,主要位于幕上。原发性小脑GBM是成人罕见肿瘤,仅占所有GBM病例的不到1%[1]。患者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恶心,呕吐和共济失调,也可能出现头晕,颈部疼痛和精神障碍。
小脑GBM的最重要诊断方法是增强磁共振。转移瘤,脓肿和小脑梗塞等疾病的影像学与GBM类似,难以区分;转移癌是成人后颅窝最常见的肿瘤。Occhiogrosso等发现小脑GBM患者的肿瘤周围水肿很少。多模态磁共振技术有助于术前的评估。已经发现肿瘤周围的血管分布在转移瘤和GBM中差异明显,灌注加权相提示GBM更加高灌注,磁共振波普检查结果证实NAA峰下降与肿瘤恶性程度相关。
GBM的典型病理特征可以用“AMEN”总结,A: atypia(异型性),M: mitosis(有丝分裂),E:endothelium(血管内皮化) N: necrosis(坏死)。其中异型性和有丝分裂两个特征在较低级别的胶质瘤中也可以出现,但血管内皮化和坏死一般只出现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由于小脑GBM罕见,因此分子特征尚不明确。在一组10例小脑GBM中,免疫组化结果显示6例P53阳性,EGFR阳性;同时,DNA测序均未发现IDH1突变。另外有研究表明RAS突变的发生率较高。最新的研究同样证实小脑GBM可能与幕上GBM有不同的发生发展途径[2]。更好的了解小脑GBM的分子特征有助于预后判断和选择治疗方案。
小脑GBM的治疗策略与幕上GBM并无特异性差别,通常采用手术,放疗联合化疗的综合诊疗措施。手术常采用枕下开颅,手术后多无神经功能障碍,少部分患者可能有轻微的小脑共济失调。术后依据病理结果,标准的治疗策略是放疗同步替莫唑胺化疗。相对而言,小脑GBM的预后更差,研究表明成人小脑GBM中位生存期仅有8个月;1年,2年和5年存活率为21%,13%和2%[3]。预后差主要和手术切除范围限制,脑干受累及,软脑膜播散等因素相关。随着分子病理学的发展,对小脑GBM的分子特征评估越来越精准,免疫治疗和靶向药物治疗在小脑GBM的治疗策略中将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Babu R, Sharma R, Karikari IO, Owens TR, Friedman AH, Adamson C (2013) Outcome and prognostic factors in adult cerebellar glioblastoma. J Clin Neurosci 20:1117–1121
2.Hee Jin Cho, Junfei Zhao, Sang Won Jung, Erik Ladewig, Doo-Sik Kong, Yeon-Lim Suh, Yeri Lee, Donggeon Kim, Sun Hee Ahn, Mykola Bordyuh, Hyun Ju Kang, Jason K Sa, Yun Jee Seo, Sung Tae Kim, Do Hoon Lim, Yun-Sik Dho, Jung-Il Lee, Ho Jun Seol, Jung Won Choi, Woong-Yang Park, Chul-Kee Park, Raul Rabadan, Do-Hyun Nam(2018)Distinct genomic profile and specific targeted drug responses in adult cerebellar glioblastoma,Neuro-Oncology, noy123
3.Jeswani S, Nuño M, Folkerts V, Mukherhee D, Black KL, Patil CG (2013) Comparison of survival between cerebellar and supratentorial glioblastoma patients: 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SEER) analysis. Neurosurgery 73:240–246
本文是胡新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