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_好大夫在线
1届年度好大夫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媒体报道

医生“多点执业”:让医疗资源“动”起来

发表者:张健 人已读

健康资讯

◎文/张英

导读:必须从制度上解放更多医师,不管是成为自由职业者,还是身为“公家人”常常去“走穴”,总之要让医疗资源流动起来。

8月15日,在中国医院论坛上,国家卫生计生委法制司处长王玲透露,医生多点执业将成为执业医师法修订中重点研究的问题。

有关医生多点执业,一直以来都处于“执业自由渴望”与“身份剥离困难”的矛盾状态中。尽管医生多点执业必定是医疗制度的改革、发展方向之一,但由于长期绑缚在医生身上的“单位人”绳索,使得这种蜕变始终难以破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医师受聘到其他医疗机构执业,应当经所在单位和相关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这让想要多点执业的医生望而生畏,原本于2009年便已印发的《关于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因此沦为空文。其实,不论是从医生个体的执业选择自由化出发,还是从满足社会对医疗资源均衡化的需求考虑,医生多点执业都显示出其必要性。但人事制度导致医生对单位产生过深的依附关系,以及包括人才资源在内的其他资源分配的尚未均衡,使得医生多点执业的理想化状态仍是“美人如花隔云端”。

美国平均每635人就有一名医生,中国每7000人才有一名医生,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上,现有的医疗人才与医疗需求之间无疑存在较大缺口。同时由于地方发展等经济因素影响,优质的医疗人才、资源基本集中于发达地区及城市,尽管民营私立医院的出现曾试图弥补医疗需求的空缺,但由于医疗改革的不彻底,竞争机制的不合理,反而出现民营医院市场准入门槛提高,公立医院垄断地位坚挺的怪象。

2013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室医师于莺宣布辞职,在微博上引发了有关医生自由执业的大讨论。在她之前,上海著名的“微笑医生”张强于2012年12月向三甲级的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辞去血管外科主任职务。这种优质医疗人才主动与母体切割的行为颇具示范作用,除了是对现有医疗人事、管理制度的宣战外,民营医院也因此获得了优质人力资源,提升了影响力。

当然,不是每个医生都有于莺和张强这样的资本和勇气,毕竟整个体制对自由执业权的束缚仍然很多。比如,教学、科研资源集中在公立医院,比如评职称、养老金等问题。更关键的是,能否获得这些资源,不是取决于你是否是技术尖子,而是在于你是不是一个“公家人”。另外,一些现实问题也拷问着医生多点执业的可行性,如医生多点执业,会不会影响医疗质量?发生医疗事故,该由哪一方负责等等。

这些疑虑意味着要有效建立“自由执业”状态下单位与个体间的权责机制。目前约90%的国家均实行医生“自由执业”,可供借鉴的经验并不少。在德、英、美等国,专门针对医生自由执业的“制度跟踪”措施颇为具体有效,譬如,医生如出现医疗事故,其后果由雇佣方医院和医生共同承担;医院一般都给医生办了岗位责任险,发生医疗事故,由保险公司赔付;在兼职时间上规定也比较详细,譬如,德国卫生部门规定了“兼职上限制”,也就是规范公立医生兼职时数。医生每周工作五天半,兼职制度规定公立医院医生每周中的4天要为公立医院服务,剩下的一天半可以自动调节。

补齐短板,必须从制度上解放更多医师,不管是成为自由执业者,还是身为“公家人”常常去“走穴”,总之要让医疗资源流动起来。这就要呼唤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或是在现有人员管理上有所创新,并能制约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弊端,建立一套医疗事故保险体系,加以约束和规范。若如此,则于老百姓善莫大焉。

注:大医精诚,防病于未然,为了普及眼科方面的医学知识,传递科学理念,眼科张健教授定期免费给大家发一些科普类的文章,以方便大家阅读,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您分享与转载,让更多的人受益和欣赏!如果不愿意接受我的文章,请您用微信搜索好大夫公众号,点击取消关注即可,感恩您的支持,祝您健康快乐!

本文是张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8-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