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边日头下边雨,两针下去天放晴
嘉兴市第一医院疼痛科成功治愈代偿性多汗患者 |
嘉兴在线健康频道2011年05月10日 10:33:01 |
28岁的湖北襄阳人患者曾某,因“双手多汗十余年”在广州某医院诊断为“原发性手汗症”,并接受了“胸腔镜下胸交感链切断术”,术后双手、上肢及躯干的胸部乳头水平以上和头面部果然不再出汗。可他刚高兴了没几天,又出现了新的苦恼:上半身虽干爽了,但乳头水平以下的躯干和下肢出汗特别严重,一天换几套衣服还常常浸在汗水里,他成了“上边日头下边雨”的阴阳人,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他向原来的主治医生反映,被告知这种现象为“代偿性多汗”,是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治疗手汗症后的常见并发症,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部分病人随时间的推移慢慢自行好转,可曾某苦苦在汗水中浸泡了一年多,代偿性多汗仍无丝毫缓解的迹象。 患者辗转了解到嘉兴市第一医院疼痛科在开展微创多汗症的治疗,遂不远千里赶来求治。副院长、外科学教授姚明博士和黄冰副主任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经反复商讨,为其量身定制了交感神经阻滞方案:CT引导下经皮穿刺化学性腰交感神经阻滞术。患者俯卧于CT台上,两位医生在CT引导下从患者背后腰椎旁刺入两根细针,经造影确认位置无误后,每侧注入少量神经调制剂,患者下半身立即感到一股暖流流过,迅速温暖起来,代偿性多汗现象随即消失,随访月余,未再复发,患者不停感叹:真是“上边日头下边雨,两针下去天放晴”啊! 据嘉兴一院疼痛科副主任医师黄冰介绍,代偿性多汗又称转移性多汗,是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治疗手汗症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其机制在于胸交感神经链被完全切断后低位交感链(腰交感链)失去了下丘脑发汗中枢的下行抑制,从而导致了下半身的出汗失控状态。理论上讲,再行腰交感链切断可有效制止下半身的出汗,但全身不出汗的后果相当严重:患者一旦完全丧失排汗功能,将丧失了散热能力的80%,酷热环境极易导致中暑,因而靠腰交感链切除术来治疗代偿性多汗是不现实的,所以术后代偿性多汗的治疗目前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难题。姚明博士和黄冰医师查遍了国内外相关的资料,大胆提出神经功能调制技术方案:即通过在CT精确引导下注入少量神经调制剂使部分神经纤维变性,来有效抑制交感神经链过高的活性,而不破坏神经链的解剖结构,既达到了抑制其过度排汗,又保留了其高温酷热情况下的正常发汗功能。不必担心患者有中暑之虞,可望成为治疗术后代偿性多汗的安全而有效的手段。 近年来,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疼痛日益折磨着成千上万中老年患者,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血压、脉搏、呼吸之外的第五大生命体征,而传统的药物或手术方法难以彻底治愈这类疾病。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韩启德院士提出了口号:“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和医生的神圣职责”,号召医务人员行动起来,为解除患者的痛苦勇于开拓创新。 在中华疼痛学会全国青年委员、浙江省疼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市疼痛医学学科带头人姚明博士的带领下,嘉兴一院疼痛医学创新团队充分利用影像引导、射频、三氧等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着力开拓神经调制技术并应用于临床:针对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调制技术除可用于全身麻醉外,还为有创、有痛苦的检查治疗提供了无痛苦的舒适化医疗服务(如各类无痛内镜检查);针对局部的外周神经调制技术除可用于部位麻醉外,也成功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和晚期癌痛等多种顽固性疼痛,并且,针对患者辗转求医而无法治愈的雷诺氏病、多汗症、遗尿症、下肢动脉闭塞性脉管炎等多种疑难杂症,应用神经调制技术也取得了立竿见影的神奇疗效。这大大拓展了传统麻醉技术的应用范围,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解除了来自内蒙古、东北、广东等全国各地众多患者多年的疾苦。 |
本文是姚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